由全球领先的增长咨询公司弗若斯特沙利文(Frost & Sullivan,简称:沙利文)主办的第十九届沙利文全球增长、科创与领导力峰会暨第四届新投资大会——生命科学新投资高峰论坛于2025年8月28日在上海顺利举办。该论坛汇聚了50余位产业领袖、生物医药企业、医疗器械企业、投资机构及专业服务机构,以“内强根基,稳驭风浪”为主题,聚焦生命科学领域的前沿趋势、创新技术及全球化发展策略,旨在推动产业发展与全球合作。
在本次论坛上,上海创奇健康发展研究院创始人和执行理事长蔡江南分享了《医健行业的最新政策发展》的致辞。

海创奇健康发展研究院创始人和执行理事长蔡江南
以下为蔡江南演讲要点:
政策推动创新药发展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创新药,出台系列政策。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文件,从完善审评审批机制、加大中药研发支持等多方面,促进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在审评审批上,资源向临床急需创新药倾斜;还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支持创新药推广,为创新药研发上市营造良好政策环境,推动产业不断向前发展。
创新药可及性挑战
创新药从实验室走向患者,需跨越“价格高昂”与“支付不足”两道关键门槛。当前,我国上市的基因细胞治疗产品、罕见病特效药等创新药,普遍存在“百万级”治疗费用,如某款用于治疗血液肿瘤的CAR-T产品,单次治疗费用高达120万元,远超普通家庭承受能力。即便部分创新药通过医保谈判降价,仍有大量高价药物因“性价比争议”暂未纳入医保目录。更关键的是,商业健康保险尚未形成有效补充:虽然全国已有30多个省份推出“惠民保”类产品,参保人数超5亿,但这类产品多采用“低缴费、宽保障”模式,对高价创新药的报销比例普遍低于30%,且存在年度报销限额;而高端商业健康险的渗透率不足5%,难以覆盖广大中低收入群体。支付体系的短板直接导致“有药难用”,据2024年《中国创新药可及性报告》显示,我国获批上市的创新药中,仅有38%能在患者确诊后3个月内实现用药,远低于发达国家70%的水平,创新药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梗阻问题突出。
医保商保协同探索
针对创新药可及性痛点,构建“医保打底、商保补充、慈善助力”的多渠道支付体系,已成为行业共识与政策发力方向。国家医保局于2024年首次发布《商业健康保险药品目录(试点版)》,将138种未纳入医保的高价创新药纳入商保报销范围,明确商保机构可按“医保谈判价”采购药品,降低采购成本;以上海“新18条”为代表的地方政策,进一步鼓励企业为员工投保包含创新药保障的团体健康险,对投保企业给予5%-10%的税收优惠,2024年上海团体健康险参保人数同比增长22%。在具体实践中,多地探索“医保+商保+个人”的共付模式:例如某款治疗脊髓性肌萎缩症的特效药,治疗费用约70万元,通过“医保支付30%(21万元)+商保报销50%(35万元)+个人自付20%(14万元)”的组合,大幅降低患者负担。此外,部分地区引入慈善机构参与,对个人自付部分再补贴50%,最终患者实际支付仅7万元。这种多主体协同的支付模式,既避免医保基金过度承压,又有效提升创新药可及性,为破解“天价药”难题提供了可复制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