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确立“双碳”目标,明确深度调整产业机构、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着眼“双碳”机遇,在华外企以管理节能、技术节能为发力点积极布局中国“能源转型”。
中国双碳战略已经完成顶层设计,作为企业主该如何理解中国的双碳政策体系?完成双碳目标的过程可为在华外国企业释放哪些机会?要实现双碳目标,中国目前最大的困难和挑战是什么?沙利文全球合伙人兼大中华区总裁王昕博士接受新华财经采访,共谈在华外企在双碳政策下的“能源转型”之路。

新华财经
新华财经上海11月19日电(记者潘清)中国确立“双碳”目标,明确深度调整产业机构、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着眼“双碳”机遇,在华外企以管理节能、技术节能为发力点积极布局中国“能源转型”。
作为“双碳”战略顶层设计,10月发布的《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提出了减碳路径和重点任务。

企业增长咨询公司弗若斯特沙利文全球合伙人兼大中华区总裁王昕博士表示,从具体的量化目标来看,能源转型是实现“双碳”目标的主要路径。在结构节能、管理节能、技术节能等领域,跨国企业与中国企业的合作空间巨大。
包括应用完善的合同能源管理解决方案在内,在华外企较早开始重视利用管理节能来控制自身和项目的碳排放水平。而在提供管理节能方案和服务、助力中国企业减碳方面,在华外企已有一些成功的实践案例。
2021年国家能源集团国神公司提出了“一体两翼”发展战略,即“做优煤电一体、做专循环流化床、做精新能源”,并将数字化作为重要的赋能途径。
依托全球工业软件领域知名企业AVEVA剑维软件提供的Pl System数据基础架构,国神公司落地了一系列适合煤电一体化运营企业的数字化应用场景,包括煤炭集成监测、汽机本地监视、风烟系统监控、汽水系统监控、煤矿安全监测监控、环保数据实时监测、脱硫脱硝诊断等等。其中,环保数据实时监测的可视化应用已帮助国神公司32台机组中的31台完成了超低排放改造。
AVEVA剑维软件太平洋及大中华区渠道副总裁黄志铭表示,数字化技术在节能减排、降低碳足迹方面的作用举足轻重,可视化、数字孪生、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都是帮助企业实现减碳目标的关键数字化技术。在能源化工、电力、造船、铁路等行业,剑维软件已通过运用软件优化生产流程、提升运营效率、降低运营风险,帮助全球众多企业实现技术升级。剑维软件也将助力中国工业客户减少碳排放、促进工程和运营的可持续发展,最大限度地提高减排效益。
“双碳”战略下,技术节能同样被在华外企视为重要机遇。
专业机构安永大中华区能源资源行业联席主管合伙人朱亚明认为,实现碳达峰乃至碳中和目标必须从能源结构转型入手。“双碳”背景下中国能源行业的转型之路应体现在以清洁替代、电能替代、能源互联、能效提升、减碳技术为代表的技术助力。
沙利文全球合伙人兼大中华区总裁王昕博士举例分析说,依靠巨大市场和政府前瞻性支持,近年来中国已经培育了一大批技术实力突出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发展新能源汽车已成大势所趋的背景下,加强同中国企业合作,包括合资建厂生产相关原材料和电池设备等,将成为相关在华外企的必然选择。在芯片、传控设备等新能源汽车和燃油汽车相对通用的设备领域,中国企业则需要传统汽车配套领域外资企业提供技术支持。
作为汽车和工业技术领域下一代移动性系统产品提供商,全球性技术公司采埃孚进入中国市场已有40年。目前,集团四分之一的销售额来自以中国为主体的亚太区市场。
采埃孚集团董事柯皓哲博士表示,可有效减少碳排放的电驱动是采埃孚核心技术支柱之一。在中国,采埃孚将为整车企业提供完全本地化的电气化动力总成系统,目前已搭建完备的研发团队并获取了充分订单。位于杭州和沈阳的两座大型电驱动工厂将分别于2022年和2023年投入使用。采埃孚为欧洲和中国头部豪华品牌设计并制造的800V电驱动桥将从2023年四季度起在中国量产。
在可再生资源发电领域,采埃孚也正与上下游合作伙伴一起推动绿电普及。2021年,采埃孚(天津)风电有限公司首批Vidar传动系统已成功实现量产。
“采埃孚致力于通过提供从软件到硬件的全面技术解决方案,支持中国‘双碳’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在中国和全球范围内打造绿色、安全、舒适和价格合理的下一代出行方案。”柯皓哲说。
汇丰银行在第四届进博会期间发布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76%的海外企业认为,绿色低碳转型进一步增强了中国市场的吸引力,看好中国“双碳”目标实施带来的业务机遇。超半数企业正计划为中国市场提供更环保、更具可持续性的产品,包括业务上的绿色低碳运营、生产设施的节能减排等。
沙利文洞见·延展阅读
Q:中国双碳战略已经完成顶层设计,您如何理解中国的双碳政策体系?
A:《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是中国双碳战略的顶层设计,也是中国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中的“1”。《意见》从三个时间维度对双碳目标进行了分解,并提出了十个减碳路径与三十一项重点任务。我们认为,从具体的量化目标与减碳路径可以看出能源转型是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主要路径,实现非化石能源对化石能源的逐步替代是实现双碳目标中途的必经之路。因此我们预计,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将是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点,将催生出光伏发电、水力发电、氢能发电等众多新兴领域。
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中的“N”则指包括能源、工业、交通运输、城乡建设等分领域分行业碳达峰的具体实施方案。《方案》针对《意见》中提出的十个减碳路径作出了十大行动方针以及三个支撑机制,十大行动覆盖了能源、工业、交通、建筑、碳交易及碳捕捉技术几大行业。从减碳路径与行动计划不难看出,双碳战略将涉及上到国家政策体系、下至人民生活各方面的改变:改变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改变工业系统、交通系统的能源结构,包括人们的生活方式都要改变。中国从控制碳排放与发展绿色低碳两个思路进行逐步的减碳工作,在达到减碳目标的基础上还要保证经济的照常发展。
双碳目标是一个需要举全国之力达成的长期战略性目标,但现在我们通过“1+N”的政策体系对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这个终极目标进行了时间、行业、领域上的分解,指明了行动路径,制定了具体行动计划,使长期目标分解为一个个具体可控的阶段性目标。双碳政策体系的“1+N”分别是宏观与微观、路线图与施工图的关系,“1+N”政策体系的形成标志着中国双碳行动迈入实质性落实阶段。
Q:您认为中国完成双碳目标的过程可为在华外国企业释放哪些机会?包括在管理节能和技术节能两方面。
A:目前国内在新能源技术如新能源汽车、光伏等方面依靠长期的发展,已经站到国际第一梯队的位置,但是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路上,中国依然需要进一步加强与外国企业的合作。实现双碳目标是一个长期、复杂、多环节的过程,并不能一味的希望某几个单一的技术来简单的解决问题,需要扎扎实实的做好各个环节,运用多种技术方法,包括结构节能、管理节能、技术节能等等。
其中在管理节能方面,外资的工控行业龙头,如:西门子、ABB、博世等企业积累了丰富的节能管理方面的解决方案和技术,虽然中国的节能行业目前经历了长期的发展,但是同这些外资公司相比,无论是从企业规模、产业链完整程度、人才储备等方面,依然有着不小的差距。而在华外国企业基本上也很早就已经开始重视利用管理节能来控制自身和项目的碳排放水平。这些企业大多有一套完善的合同能源管理解决方案并很好地应用到了自身的项目上,而在碳中和的大目标下,这些管理方面的经验将更大地发挥作用,这些外资企业可以为中国企业提供相关的咨询等服务。
而在技术节能方面,我们认为,对于在华外国企业同样有巨大的发展机遇。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例,中国依靠巨大的市场和政府前瞻性的支持和鼓励,已经培养起了一大批技术实力突出的企业,而接下来国外同样需要大力发展新能源车产业,加强同中国企业的合作,把双方优势的技术和产业相结合,将成为未来几年的重点。例如:在电池领域,越来越多的国外企业通过跟中国企业合资建厂,生产相关原材料和电池设备。而一些新能源车和燃油汽车相对通用的设备如芯片、传控设备等,中国企业也需要例如博世等传统汽车配套企业的技术支持和合作。相互合作,技术共赢将成为未来发展的主流,一大批合作工厂将带来具体的投资和产出。
Q:您认为中国要实现双碳目标,目前最大的困难和挑战是什么?
A:目前我国对煤炭和石油的消耗较高,30、60双碳的目标时间紧迫,亟需全行业加快脱碳行动的开展,加速能源供给和消费的转型。如何减少对高碳排放产业的冲击,使其在转型过程中,依旧保持持续发展的活力,减少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目前我国实现双碳的主要挑战和困难。
【经济发展的挑战】
光伏、风电、储能、新能源汽车等都是目前市场上火热的双碳话题,但想要完成双碳目标,仅靠这些覆盖面还不够。一方面,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在双碳目标时间内完全抛弃传统火电发电模式还不现实;另一方面,部分行业如钢铁、有色、化工、水泥等是典型的难减排行业,目前还未完成有效且经济的减排方式。不合理的强制转型,将对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都将造成巨大冲击。这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主要困难。
【减排技术挑战】
要想解决以上困难,亟需减排技术的创新,特别是CCUS技术(碳捕集、利用、储存技术)。但是,我国的CCUS技术水平还较为落后,且发展应用不平衡,同时成本也巨大,暂时还只是处于示范项目阶段,规模较小。在保证实现双碳目标,同时不影响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情况下,CCUS是必要的手段之一。来自<生态环境规划院>的报告显示,在2060年需要利用CCUS实现10~18亿吨的二氧化碳减排,才可健康的实现碳中和目标。所以,如何快速稳定的推进CCUS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完善CCUS 政策支持与标准规范体系,实现CCUS的规模化发展,是伴随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又一难题。
*本文转载自《新华财经》,记者为潘清,原文名为《在华外企积极布局中国“能源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