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日报丨沙利文高管:红筹企业回A使企业与境内资本市场及企业所在行业的交流渠道更加顺畅
证券日报丨沙利文高管:红筹企业回A使企业与境内资本市场及企业所在行业的交流渠道更加顺畅

当前,科创板共有6家红筹企业,包括中芯国际、百济神州、诺诚健华等3家多地上市红筹公司以及华润微、格科微、九号公司3家仅在科创板上市的红筹公司。随着年内科创板最大IPO华虹公司开启申购,华虹公司上市后,将成为科创板第7只红筹股,也是第4只已在境外上市的红筹股。红筹回A的路径愈渐成熟,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尤其在全面注册制后,将红筹企业在科创板上市明确的适用标准平移复制适用于主板,符合创新试点政策的红筹企业,可适用 “市值+收入”标准。
科创板募集大量资金为科创企业尤其是千亿龙头企业发展起到怎样作用?红筹企业为何纷纷到科创板上市?随着红筹企业回A制度完善、向全市场打通,是否会掀起回A热潮?弗若斯特沙利文(Frost & Sullivan,以下简称“沙利文”)大中华区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贾庞接受《证券日报》采访,共同探讨上述话题。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即可阅读完整版报道
证券日报
Q
证券日报记者:科创板募集大量资金为科创企业尤其是千亿龙头企业发展起到怎样作用?
科创板募集大量资金为科创企业发展提供充分的资金支持以及改善企业财务状况。科创板上市的企业特点为技术先进,属于国家大力支持的战略型新兴产业,能够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向智能化高效化发展,业务规模增速较快。部分企业面临资产规模较小,成立时间不长等情况,此时企业通过银行借贷等方式进行融资的难度高。因此对于科创企业来说,通过上市来募集资金,是成本较低、可行性高、补充资金量大的方式。
募集资金用途多数是企业战略性投资,如拓展新业务版块、投入研发和提高技术、进行数字化网络化建设、扩大产能等等。对于千亿龙头企业,也需要大量资金以支持公司发展,从而巩固并提高市场地位、加快技术研发与产品迭代、探索新业务的可能。利用募集资金,企业能够较快扩大规模,增强产品与服务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得到更好发展。其次,从财务角度来说,上市募集资金之后,股东权益通常会增加,且企业不需要增加额外的债务,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情况可以得到改善。
Q
证券日报记者:红筹企业为何纷纷到科创板上市(或科创板对红筹企业的吸引力在哪里)?随着红筹企业回A制度完善、向全市场打通,是否会掀起回A热潮?
(1)首先,红筹企业大部分业务在国内展开,红筹企业回A,能够使境内资本市场及企业所在行业与企业的交流渠道更加顺畅,便于投资者及企业所在产业链上中下游更熟悉企业,理解企业的商业模式和经营环境,加深国内投资者对企业的了解及认可,帮助企业树立品牌形象,同时科创板为企业给出更合理的估值和流动性。其次,在红筹回A的情况下,相较于主板,科创板拥有制度优势。科创板是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为鼓励拥有高新技术而设立,对申报上市企业的资产规模、营收规模、盈利情况、股权结构、公司治理组织架构要求比主板宽松。
(2)2018年之前,在国内证券交易所上市的企业必须是在中国注册的股份有限公司,因此红筹企业必须先拆除红筹架构,才能回到A股市场上市融资。为了建立多层次、开放包容的资本市场,增加对企业的影响力和主动权,进一步吸引企业回归A股,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证监会《关于开展创新企业境内发行股票或存托凭证试点的若干意见》(“试点意见”)及《关于创新试点红筹企业在境内上市相关安排的公告》([2020]24号)(“24号公告”),允许符合条件的企业保留红筹架构在境内融资。
2023年2月1日,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了《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总体实施方案》,中国证监会随后发布《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注册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等十四部规范性文件草案,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各交易所也同步发布相应的配套规范性文件。这意味着经过在科创板4年多的试点之后,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正式启动。全面注册制改革实施后,对于已在境外上市红筹企业和未在境外上市红筹企业在A股主板、科创板和创业板上市,分别提供了多套上市标准。随着红筹企业回A制度完善,由于国内资本市场拥有更高流动性、投资者广泛性及更便利的沟通交流渠道,红筹企业回归将成必然趋势。
*本采访刊登于《证券日报》 ,记者为邢萌 ,原文标题为:《 华虹公司昨起申购 科创板百亿元级IPO将增至8个 》 。
2023沙利文新投资大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