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GTN丨 沙利文高管:医疗美容行业的监管趋势进一步加强,监管体系逐步趋于完善
CGTN丨 沙利文高管:医疗美容行业的监管趋势进一步加强,监管体系逐步趋于完善

疫情放开后中国的医美需求有没有提高?都是谁在消费?医美的需求是否和经济增长正相关?如今经济下行压力对行业是否有冲击?除了消费者的需求之外,中国的医美产业链发展如何?国内的医美产品目前是否能够满足消费者的要求?医美机构越来越多,但医美类投诉却层出不穷,行业到底该如何监管?2017年重医美的行业规模还是超过轻医美的,但是短短几年间,轻医美已经超过了重医美,为什么?
弗若斯特沙利文(Frost & Sullivan,以下简称“沙利文”)大中华区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张葛建接受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GTN《财经一线观察》(Biz Focus)节目采访,聚焦中国医美市场,共同探讨中国医美市场的发展现状及行业监管。
CGTN·BizFocus
Q
Many other skincare producers are also tapping into the industry. Data from research firm LeadLeo shows domestic brands accounted for over 27-percent of the market share for functional skin care products in China.
The increasing market share also stems from Chinese consumer's rising knowledge of chemical-based beauty care and products.
Many brands are emphasizing added ingredients such as Pro-Xylane in their products, and so customers then do research on them. The more you know when you buy them, the more you pay attention to whether they provide solutions to the problem.
Nationwide, there are over 400 companies in hyaluronic acid related businesses. And globally, 82-percent of hyaluronic acid comes from China, putting it at the center of world production.
CHEN TONG CGTN Reporter: "We know China has many giants in producing raw materials for light medical procedures, do you think the domestic industrial chain is complete enough?"
Although some people might say it used to be foreign products dominating the China market. But recently, it's already changing. Very big raw material suppliers like Bloomage and IMEIK, they have a sufficient supply of their products. Not only in upstream of the industry, but in the middle and down stream, these product suppliers, practitioners and doctors, they have been well-developed and China is in the middle of the fast development stage in the industrial chain.
Q
CHEN TONG CGTN Reporter: "Do you think the economic uncertainties are affecting the industry?"
It's affirmative that like or similar with other consumption industries, medical beauty industry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Chinese economy growth and the economic downturn and economic uncertainties are most likely to have negative impact on supply side. The competition between practitioners will be more fierce. Some small groups and players may go bankruptcy or being merged and acquired by large groups but we still believe there is a favorable future for China's medical beauty business as so far the penetration of Chinese consumers is only 2 percent compared with 10 percent of the developed economies. That means there is still a room for China to grow. And also we can see from the Q1 of 2023, the practitioners are seeing or witnessing many coming back of their customers.
Q
CHEN TONG CGTN Reporter: "China has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hospitals for cosmetic procedures, but still we are seeing places without any licenses that are doing cosmetic procedures. How should the market be further regulated?"
One part is advertising and promotion because there are so many players over advertising their benefits. So the government is regulating these players to less show off. Without data supporting, they cannot show off their benefits. The second part of the market regulation is the government is issuing a lot of approval or license to regulate. In the future, the market will be well mature and better with market supply and government regulations. That's a good future for us.
*本期节目已于8月21日在CGTN播出 ,记者为陈童 ,节目主题为:《 BizFocus: More affordable and accessible medical procedures getting popular among beauty seekers 》 。
◾ 延伸阅读
Q:疫情放开后医美需求有没有提高?都是谁在消费?
A: 从市场需求的变化来看, 疫情影响了医美行业的终端客流及获客,医美产业链阶段性承压。 医美业态以线下为主,过去三年疫情的影响反复,行业呈现不同程度受损。2022年以来,3月上海疫情爆发,波及面较广、持续时间较长,叠加医美淡季影响,医美消费触及全年低点;三季度上海逐渐复苏成都疫情兴起,四季度末疫情管控全国放开,各地陆续迎来感染高峰,在此背景下2022年行业整体景气度跟随疫情反复波动。
后疫情时代,随着线下的门店陆续恢复营业,医美消费需求迅速回温。 目前已公布的2023年一季度报的上市医美企业都取得了非常喜人的增长:
1)美丽田园:根据对截至2023年5月31日的五个月集团最新未经审计的合并管理账目的初步评估,以及董事会目前可获得的信息,与2022年同期经审计的合并管理账户相比,预计截至2023年6月30日的六个月(“期间”),集团的收入将增长约40%,归属于公司所有者的利润将增长约400%。这一激增主要是由于本报告所述期间客户访问量增加,这是由于从COVID-19的不利影响中复苏的结果。此外,自公司于2023年1月16日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上市以来,上市费用的减少也促进了这一增长。
2)朗姿股份:医疗美容业务实现营业收入4.6亿元,同比增长30.68%。
3)上游供应商企业也表现出显著增长。爱美客于2023年第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6.3亿元,同比增长46.3%。
从消费者画像来看, “熟龄化”群体逐渐成为中国医美主力军。 2022年,中国医美消费者的年龄构成、消费心理和行为发生了显著变化。在中国医美市场早期发展阶段,主要用户群体是25岁以下的个体。然而,这一人口结构已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2023年上半年不同年龄段付费用户比例的数据表明,年龄在26岁及以上的用户现在占付费用户的50%以上。主流用户人口结构的演变意味着中国医美行业核心用户群体的消费心理和行为偏好发生了变化。年龄在26岁及以上的“熟龄化”人群逐渐成为中国医疗美容消费的主要推动力。年龄在26岁及以上的消费者增加,说明医美消费人群年龄开始后置了,尤其是在26岁至35岁的年龄组。这一趋势可能与年轻人在教育、工作和日常生活方式方面所面临的压力有关。
尝鲜群体增长乏力,高粘性客群为主要消费人群。 目前26岁-30岁的“熟龄”求美者数量已经几乎可以跟20-25岁的“尝鲜”求美者相匹敌。此外,许多知名医疗美容从业者的核心消费者群体以35岁至45岁为主的年龄段为主,这些消费者以频繁且一致的医疗美容消费为特点。来自新氧平台的数据支持了这一观察,显示出进行五次或更多交易的医疗美容消费者在这一年龄段中占据主导地位。在2023年上半年,在进行五次或更多医疗美容消费中,年龄35-40岁人群占比第二高(15.3%),年龄在41岁及以上的人群占比最高(17.0%),而这一比例随着用户年龄的增长呈线性增加趋势。
这种现象可以归因于三个主要因素:首先,随着用户年龄的增长,其消费心理变得更加理性,消费行为更加稳定。医疗美容消费已成为他们日常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其次,医疗美容消费,尤其是轻医疗美容服务,通常需要多次服务才能达到明显的效果。鉴于用户关注实现预期效果,他们愿意进行频繁的服务以达到美丽期望。第三,医疗美容消费具有高客单价和重要决策参与度。一旦用户确定了可靠的医疗美容机构和医生,他们往往会锚定其忠诚度和信任度,不愿意承担“更换成本”。这种忠诚度或信任度明显体现为“用户忠诚度”或“信任度”。
综上所述,疫情影响了新客户的渗透,需求主要由高端老客户驱动。 从购买力及客户结构上看,医美属于中高端可选消费,人均消费差异较大,高端及粘性客群购买力及消费意愿对外部影响的抵抗力相对较强。疫情对其项目消费或因临时性封控延后而非取消,疫情后医美消费主要靠此类客户拉动;相反,在疫情波动中,新客户将收入和支出转向储蓄、基本产品或更高物有所值的可选类别,导致医疗美容需求减弱。以美丽田园为例,2022年疫情影响下,活跃会员即老客户仍贡献了传统美容94%的营收,而活跃会员增速却均同比放缓至+0.3%/+10.9%,这种减速可能归因于客流量的整体下降,导致新客户数量减少,从而影响“新客户-会员-活跃会员”的转化率,抑制新客户和非粘性客户的消费和再购买意愿。
Q:医美的需求是否和经济增长正相关?如今经济下行压力对行业是否有冲击?
A: 类似于其他消费行业,医疗美容具有消费属性,意味着医疗美容需求与经济状况呈正相关关系。医疗美容的复苏是由客户流量的回归带动的,总体而言,行业的反弹前景看好。 许多机构在2023年的业务计划和目标中表现出乐观,扩张战略预计将恢复正常。
我们预计医疗美容行业的复苏将分为四个阶段展开:第一阶段:出行放开,客流回升;第二阶段:顾客到店及消费频次增加,机构盈利能力恢复;第三阶段:机构层面的需求复苏传导至上游供应商,进入供需两旺的阶段;第四阶段:经济社会稳定运转,人均可支配收入上升,支出结构变化带来可选消费意愿增加,加上医疗美容渗透率提高。这将导致需求和消费人群持续扩大,行业红利持续。
目前医美行业复苏已行至第一阶段:存量客流复苏+盈利恢复时代。 我们认为随着客流恢复盈利改善,有望后续看到行业整体恢复增长信心,并跟随经济复苏、人均可支配收入提升恢复行业渗透率增速,持续看好龙头业绩表现及弹性。
从需求角度看,在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行业整体市场扩张有一定程度的放缓,但尚未达到冲击性程度 。 这主要是由于中国的医美渗透率相对较低,在2021年约为2%,远低于发达国家的10%。目前,中国对医美的需求正受到不断增长的渗透率的推动。
我们认为经济下行更多是对供给端,即医美机构,提出了严苛要求,行业的竞争格局将出现以下几个趋势:
· 大规模的医美连锁时代正在来临。 众所周知,客户获取成本是医疗美容机构的一项重要支出。此外,在严格遵守政策的压力下,机构的运营成本预计将大幅上升。同时由于供应链的成熟和激烈的竞争,医美服务的单价不断下降,使得降本提效将成为所有行业参与者面临的共同挑战。非手术医美类别侧重于医生专业知识与产品和设备技术的结合,医美机构对个人医生的依赖程度越来越低。可以预见,利好合规龙头医美机构企业进一步提升集中度,大连锁是中国医美机构未来发展的趋势之一。
- 头部品牌的马太效应日益凸显。 信任度将成为最核心的用户决策因素之一,大品牌对于新用户的获取上有着天然的优势,同时,也是培养忠实客户的基础。
Q:除了消费者的需求之外,中国的医美产业链发展如何?国内的医美产品目前是否能够满足消费者的要求?
A: 经过近30年的发展,中国医美产业链已经步入快速发展期中段,在产业链各个节点已经孕育出诸多明星和独角兽企业。 例如产业链上游已经孕育出华熙生物和爱美客等诸多明星企业,同时在疫情背景下,投资者表达了高涨的投资热情,2022年医美行业发生了数笔资本并购事件,其中以轻医美的光电设备为主要收并购细分领域。产业链中游孕育除了诸多上市公司,像华韩、鹏爱、朗姿、医思,同时还有联合丽格、伊美尔、艺星、美莱等成规模企业。新氧作为专业医美服务平台,也已于2019年完成赴美上市。
从功能上来讲,目前国内的医美产品足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产品则在技术成熟下不断迭代,中国医美服务的结构也在过去几年出现了变化:
· 疫情影响医美需求倾向,高端轻医美表现较有韧性。 从项目结构上看,医美项目可选性及均价由高到低依次为手术类、注射填充类、皮肤管理类,其中手术类项目因定价较高、恢复周期长、效果自然性较弱,近年来在轻医美热潮下占比逐渐下降,疫情加速其整体下滑趋势;皮肤管理类需求韧性强但高频中低价偏走量引流属性,疫情下到店频率受影响较大;而高端长效注射类产品因更契合疫情反复下主流客户群体及机构求利需求因而影响较小。
- 疫情中流量型大单品增速受客流影响,新品&利润型产品表现更优。 在客流受损的背景下,流量型大单品增速受到影响,嗨体作为国内少有的合规三类水光产品,流量性属性较强,上市至今凭借产品合规性及适应症稀缺性,彰显卓越竞争力备受市场认可,至今机构铺设广度也已具规模。2022年在疫情影响客流下滑的背景下,以其为代表的爱美客旗下溶液类产品同比增长23.5%增速放缓;与之相对上市仅一年有余的再生品类仍处迅速放量阶段,爱美客旗下以濡白天使为代表的凝胶类注射产品同比增速高达65.6%,华东医药旗下少女针全年实现6.25亿元营收,2022年整体再生产品享受品类红利,逆势高增。
Q:医美机构越来越多,但医美类投诉却层出不穷,行业到底该如何监管?
A: 应以国家机构为主要监管角色,产业链参与者配合监管。 可以看到,近几年国家不断加强对于医美行业的执法力度,出发成本显著上升。在君合律师事务所、威科先行法律信息库公布的行政处罚信息中,以“医疗”+“美容”为关键词检索得出,2019年医美行政处罚案件数量为4,400起,约为2018年案件数量的2倍,2020年和2021年的医美行政处罚案件数量分别为4,679起和5,956起。在这一进程中,部分医美机构、平台也在不断发力,针对平台上的信息进行严格审核,对于违规的机构、医生、信息等进行处理和拦截。
医疗美容行业的监管趋势进一步加强,监管体系也逐步趋于完善。 主要政策包括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七个部委于2021年6月发布的《打击非法医疗美容服务专项整治行动方案》。该方案旨在整顿美容医疗行业,解决非法美容医疗服务、未经授权生产销售药品和医疗器械、虚假广告和信息等问题。这表明政府正在承诺对美容医疗服务实施更严格的监管。此外,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于2021年11月发布的《医疗美容广告执法指南》强调了对医疗美容广告的监管,并强调消费者保护法适用于美容医疗机构,承认了医疗美容服务的消费者属性。 2022年,医疗美容监管出现了两个明显趋势:医美监管更精准,在“医美真实信息”领域集中发力以及涵盖行业供应链各个方面的全面监管。
Q:2017年重医美的行业规模还是超过轻医美的,但是短短几年间,轻医美已经超过了重医美。为什么?
A: 首先,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外貌美的追求增加,对于非手术、非侵入性的医美方法的需求逐渐增加。轻医美项目通常包括注射填充、皮肤管理等,相对于传统的重医美手术,这些项目 更加安全、便捷,恢复时间也较短, 因此更受消费者青睐。
其次,科技的进步和创新也为轻医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支持。新的医美技术和产品不断涌现, 使得轻医美项目的效果更加自然,用户体验更好,这进一步刺激了消费者的需求。
此外, 营销和宣传也在轻医美的增长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轻医美项目通常可以在短时间内展现出明显效果,这种即时性的满足感能够更好地吸引消费者,并促使他们选择轻医美项目。
最后, 社会舆论和名人效应也对轻医美的快速增长起到影响。 许多名人和社交媒体上的网红会公开分享自己的医美经验,吸引了更多人关注轻医美项目,从而推动了轻医美市场的扩张。
2023沙利文新投资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