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财经节目中心丨沙利文:在量增价稳的趋势下,风电行业将进入景气周期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财经节目中心丨沙利文:在量增价稳的趋势下,风电行业将进入景气周期

2022/12/28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财经节目中心丨沙利文:在量增价稳的趋势下,风电行业将进入景气周期

截至202210月末,全国风机设备公开招标容量达73.3GW,同比增长72.5%,招标规模已远超去年全年。2023年对风电来说是否进入景气周期?2023年风电成本走势如何预测?有哪些风电零部件有较高壁垒?风机价格持续走低,价格战是否会持续?未来价格走势怎么看?对于风电电整机厂未来竞争力主要看什么?风电整机厂出海能力如何?

 弗若斯特沙利文(Frost & Sullivan,以下简称“沙利文”)大中华区执行总监徐彪做客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财经节目中心“行业投资观察”证券广播栏目,共同探讨风电产业发展。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财经节目中心

Q

A股大部分风电设备企业在2022年前三季度出现了业绩下滑,原因怎么看?截至202210月末,全国风机设备公开招标容量达73.3GW,同比增长72.5%,招标规模已远超去年全年。2023年对风电来说是不是进入景气周期?

 

三季度是风电设备交付的旺季,从今年前三季度的收入和利润的同比变化情况来看,主要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的业绩同比下降,导致了风电整机板块和零部件板块在前三季度的出现了业绩下滑。


根据国家能源局统计,20221-10月,国内风电新增并网装机容量21.14GW,同比增长10.2%,整机的交付也复合吊装和并网趋势。风电机组通常有1-2年的交付周期,风电设备厂商今年交付的大部分的是去年的订单,而当时的风电招标价格处在比较剧烈的下降通道。因此,  今年风电设备厂商业绩的下滑最主要的原因还是风电招标价格的持续下降,导致了收入下滑,再同时叠加上游钢铁、铜、铝、玻璃纤维等大宗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导致了利润增长也收到比较大的下行压力。

此外,虽然风电板块整体出现了业绩下滑,但不同企业之间由于产品策略、业务结构、生产经营效率等方面存在差异,企业之间还是呈现了比较明显的业绩分化。比如,在主要的风机厂商中,明阳智能和运达股份在前三季度实现了收入和利润的双增长。


其中,在主要的上市主机厂商中,明阳智能是前三季度净利润规模最大、增速最高的整机厂商。前三季度实现了归母净利润35.7亿元,同比增长60.7%。公司风机交付规模的上升和在手订单的增加推动公司营收增长,同时,其新能源电站业务的稳步发展,在建电站规模增加、电站项目转让的规模和收益的增长为公司的利润贡献非常大。


 风机设备招标量是风电开发的景气度的晴雨表,今年的招标量达到历史最高点,也意味着风电装机在2023年的需求得到了确认,将成为风电装机大年,这一点也从主要风电设备企业的在手订单情况也得到了确认,我们预计2023年全国风电新增并网容量将达到约60GW

 

从厂商的经营层面,目前风电招标价格下降比较快的阶段获取的订单已经基本完成交付,从今年3月开始,风电公开招标价格已经逐步趋于平稳。  因此,今年第二季度、第三季度基本已经形成了风电板块的业绩底部,未来在量增价稳的趋势下,基本可以确认风电行业会进入景气周期。



Q

目前海上风电受到关注,分析认为截至2021年末,我国海上风电累计装机仅26.4GW,占可供开发资源的比例不到1%,未来还有充足的成长空间,您怎么看这种观点?另外,陆上风电还有多少需求空间又如何来预计?

 

 相比陆上风电,海上风电的发电效率高、利用小时数更高、更节约土地资源,而且随着风电技术的不断进步,发展海上风电已经是全球风电行业发展的共同趋势。  2021年,全球风电新增装机总量中,海上风电占比超过22%,相比2020年的7%大幅增加。


根据我国气象局在2009年的风能资源普查结果显示,我国近海水深525米的区域,50米高度海上风电开发潜力约2亿千瓦,即200GW50米到70米高度。海上风电开发潜力约5亿千瓦,即500GW。此外,随着漂浮式海风平台技术的不断发展,对深远海的海风资源开发日益成熟。据不完全统计显示,我国深远海,即一般认为水深超过50米的区域,风能储量达1,268GW,潜在海风资源丰富。

20224月国务院印发了《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明确提出加强气候资源普查和规划利用工作。202112月,中国气象局也与国家能源局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将联合开展风能太阳能资源普查。相信在新的风电开发技术的机遇下,对我国海上风电资源的新一轮评估还会提升整体可供开发资源的量。


 对比我国海上风电的深厚资源,虽然我国海上风电的装机量有显著提升,但仍有巨大的成长空间。


根据我国气象局的评估,我国在50米高度的陆上风电资源约为23.8亿千万,即2,380GW, 按照截至2022年底约300GW的累计装机量,陆上风机也还有超过2,000GW的开发潜力,按照每年新增60GW的发展速度,也还有超过30年的开发周期,这还是没有考虑老旧风机的改造升级市场的情况。


当然,气象局的评估只是从宏观层面对我国的风能资源总量做出的估算,实际可以开发的风能资源,还要依据更为细致的微观选址,特别是考虑地形、地表覆盖物以及实际电网条件,才能最终实现。


 因此,在未来实现我国双碳目标的关键阶段,还是会坚持海陆并重的发展思路,以推动我国风电行业协调快速发展。

 

Q

轴承是风电的核心零部件,主要由主轴轴承、变桨轴承、发电机轴承等五大部件构成,其中的主轴轴承国产化是供应痛点,技术壁垒高,轴承壁垒在哪?还有哪些风电零部件有比较高壁垒?

像所有其他先进装备关键零部件领域一样,风电轴承的关键技术主要体现在设计、材料、防腐和密封等方面。从而满足其无故障运转达 13,000小时 以上,并具有 95%以上的可靠度的设计要求;材料则在淬透性、淬硬性及工艺适应性等方面有极高的要求。


 技术壁垒确实是轴承行业,特别是风电主轴行业的最主要的行业壁垒。主轴的设计、制造、检测等环节涉及大量关键技术。  比如,如何提升轴承钢洁净度,减小钢中夹杂物的含量与尺寸,提高碳化物的均匀性,从而提升其抗疲劳寿命,其中涉及的金属含量配比、表面处理技术、金属精密加工技术,而这其中又牵涉到更大型更精密的加工、检测设备,这些都对主轴承国产化产生了技术壁垒。而这一问题在风机大型化、海上化的趋势下更有凸显。

另外,涵盖的企业从大量的业务实践中获取大量专利技术,形成技术优势。特别是中高端轴承的研发、生产流程复杂,需要长期充足的技术积累。  同时,主机厂商对风电轴承可靠性要求非常高,有严格的准入考察,验证周期长。  轴承企业要得到整机生产商的认可,从接洽、询价、报价,到产品通过各种试验,再到最终的生产过程的认可、进入大批量供货阶段,需要较长的周期,已有企业已经和客户产生了非常强的客户粘性,对新进企业产生了较高壁垒。


除了主轴轴承外,大部分部件国产化都没有太大障碍,可能用于风电叶片的碳纤维还属于相对有一定的壁垒。


Q

风力发电机组零部件数量众多,主要零部件环节原材料成本占比高。陆上风机及其主要配件原材料主要为钢铁和混泥土,海上风机则主要是钢铁,2023年风电成本走势如何预测?零部件厂商是否能转移成本取决于哪些因素?

从今年的价格走势来看,主要原材料的价格处于下行通道,以中厚板普钢为例,已经由202156,000/吨的水平下降到目前约4,000/吨。  过去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主要由于供应端偏紧导致,预计随着国内疫情防控政策的明朗,未来原材料供应将保持比较充足,2023年风电制造成本预计将呈现稳步下降的趋势。


 一般来说,对于零部件厂商来说,能够将成本向下游转移取决于其对客户的议价能力,以及供应合同的约定。  议价能力则主要受其下游客户的供应商集中程度、产品的供应壁垒等。目前,除了主机轴承的供应以外,风机主机厂商还是会有更高的议价能力,成本传导一般还是主机厂商向零部件厂商。


Q

风机价格自2020年初开始不断走低,20229月,风机公开投标均价已下探到1808 /kW,相比去年同期的2368/kW下降了23.65%,价格战是否会持续?未来价格走势怎么看?

在目前我国的风电开发中,特别是在今年风电进入了全面平价,风电开发商的招标评标规则中价格因素权重占比还是普遍超过50%,且大部分项目以最低价格作为中标基准价格,导致中标结果与价格还是比较强相关的,在这样的环境下,风机价格走低的大趋势比较难改变。此外,从主机厂商的角度,机组的大型化一定程度上摊薄了成本,使得主机厂商在价格方面有更多的灵活性。


 从今年整体的价格趋势来看,价格的下探幅度已经相比2021年全面有了较为明显的收窄,环比看来基本维持在1,800-1,950的区间,4季度可能还会有一定下降,未来预计会处于稳中有降的趋势,不会出现平价过去两年的大幅下降。


 价格竞争不可持续,摆脱价格竞争已成为国内风机主机厂商的共识和追求的目标,风机价格投标也趋于理性。主机厂商也在通过在项目当地的产业投资、共赢的方式来提升其在项目中的竞争力。  近期大唐、华润、中节能等开发企业的项目招标结果也体现出了对投入项目当地的企业的主机厂商的青睐。


Q

对于风电电整机厂未来竞争力主要看什么?风电整机厂出海能力怎么看?

从我们对中国风电产业的研究和判断,我们认为对于风机整机厂商来说未来竞争力主要看亮点:一是技术创新能力,二是供应链能力。


首先,风电行业不管在中国还是全球都还处在高速发展的阶段,推动风电度电成本持续下降,提升风电的价格竞争力是风电行业持续发展的动力,而这背后最主要的就是风电装备成本的持续降低。


 目前各个技术路线的风机也都在持续地进行产品迭代和创新,以满足不同运行环境、不同资源条件下的高效运行。对于整机厂商来说,只有通过技术创新,获得技术优势,才能获得显著的成本效率优势,从而极大提升产品对风电开发运营企业的吸引力。


 其次,在有了技术创新为基础下,如何使技术优势转化成真正的企业竞争力,就需要企业在制造环节对供应链有强大的把控,  这一点其实可以很好的在苹果iPhone上有很好的验证。除了持续的技术创新,正是对供应链的强大把控能力,把技术创新转化为了产品优势,苹果才能获取智能手机行业近90%的利润。原材料成本在风机整机厂商的成本占比中超过70%,始终是整机厂商能否取得成本优势的关键,特别是在过去两年经历的全球性供应链紧张,把这一点体现得更为重要。


 中国风机整机厂出海是必然的发展趋势也是各大厂商在践行的道路。双碳目标是全球的发展共识,风电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推动力,是全球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发展领域。  特别是在经历了俄乌战争引发的能源危机,欧洲地区对于能源转型、风电的发展进一步大幅加速。


中国风电机组的出口逐年攀升,是全球风电装备供应的主力军。对于整机厂出海来说,由于中国风机在海外市场还缺乏比较完整的运行记录,客户从风险的角度来看,会对中国风机产生一定的疑虑。此外整机厂商在完成项目过程中,需要熟悉各国的政策法规环境,还需要参与融资、认证、物流、施工安装等诸多环节,这对企业都是有比较大的挑战。


同时,在全球诸多国家和地区推行“制造业本土化”,对中国整机厂商也提出额外要求。要取得出海的成功,中国整机厂商还有比较长的路要走,需要积累更多的项目经验。  目前有很多A股上市的风机厂商和风机装备企业选择去欧洲发行GDR,我们认为对中国企业出海是一个很好的策略。  通过发行GDR,获得海外投资者的认可,可以更好地从资金、市场认知等角度来支持企业的出海。

 *本节目已于第三方平台播出,标题为《   风电产业机会是否来临:国内风机电装机开启长景气周期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即可收听本期节目)。


联系我们

×
×
微信二维码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电话

业务咨询热线

(021)54075836

微信
二维码

扫码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