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媒体丨沙利文高管:伴随着“新十条”政策的落地实施,2023年的宏观经济发展将迎来较快增长
钛媒体丨沙利文高管:伴随着“新十条”政策的落地实施,2023年的宏观经济发展将迎来较快增长

12月15日至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多次提出要大力提振市场信心,2023年有哪些提振市场信心的举措值得期待?会议把“扩内需、扩消费”作为明年的第一大要点,此外,近期中央和国务院联合印发的《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也对如何扩消费作了系统性规划,如何看待后续消费板块的走势?有哪些细分赛道值得特别关注?
弗若斯特沙利文(Frost & Sullivan,以下简称“沙利文”)大中华区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张葛建做客钛媒体《一周资本市场观察》栏目「十年致敬盛典特别版」,共同展望2023年中国资本市场发展。
钛媒体
Q
12月15日至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多次提出要大力提振市场信心,2023年有哪些提振市场信心的举措值得期待?
张葛建表示,从目前的经济环境来看,明年短期内中国经济将受到海外的低经济预期和紧缩政策的困扰,但从整体长期来看,中国的通货膨胀水平较稳,暂不会出现急速收紧的状况。 另外,伴随着“新十条”政策的落地实施,2023年的宏观经济发展将迎来较快的增长。
从行业的角度看,2023年值得关注的提振焦点落在医疗行业、房地产行业及民生“消费”相关产业。 医药行业将伴随着防疫政策的优化,逐步提升对防护疫情涉及的药物、医疗器械的需求,并围绕新冠治疗的药物使用向外延伸。主要涉及两条逻辑,即新冠特效药和备药,具体如阿兹夫定、退烧药、缓解疼痛药品的相关产业链等。
对于民生“消费”相关产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指出需要着力国内需求,恢复并扩大消费将摆在优先位置,关注点着眼于改善型住房、养老服务、文化传媒等方向。
其中,值得着重关注的是房地产行业,强调了防范房地产市场的风险,要求推动房地产行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 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地位,防范房地产市场风险是有效防范重大经济危机、金融风险的关键所在。基本确立了房地产行业的新发展模式, “新”模式的关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房地产市场既要有市场又要有稳健的保障的住房体系的建立,这意味着未来保租房、长租房等相关政策有望发力;其二,我国房地产发展模式将告别高负债、高杠杆、高周转的旧的发展模式。
房地产新模式强调的是保障民生及优质房企的稳定、安全,预计在2023年企业整体的融资环境将很大程度地、实质性地被改善,帮助优质房企恢复正常的经营能力,进一步进入平稳发展的轨道中去。
Q
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扩内需、扩消费”作为明年的第一大要点,此外,近期中央和国务院联合印发的《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也对如何扩消费作了系统性规划,如何看待后续消费板块的走势?有哪些细分赛道值得特别关注?
随着中国进一步优化了疫情防控政策措施,预计消费板块将从2023年起逐步大幅拉动经济增长。 张葛建认为,后续消费板块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具体有以下三点:
首先,消费板块未来增长潜力十足。 我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超过1.2万美元,在向高收入国家行列迈出重要一步的同时,也标志着我国居民消费的数量和结构正在发生变化,即将步入新阶段。在政策面上,我国宏观政策也将进一步从供需两端同时发力,更好地释放消费潜力,居民消费优化升级同现代生产方式相结合,我国是全球目前来说最具成长性的消费市场。
第二,服务消费板块加速发展与持续扩大。 《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的提出不仅顺应了消费升级的趋势,也在提升传统消费的同时培育新型消费。我国在疫情前(2019年)的居民服务消费比重约为46%,医疗、教育、文旅、休闲、养老、体育等服务消费早已成为城乡居民消费的新增长点。预计未来5年内,居民服务消费比重有望提升至50%,服务消费增速将持续高于商品消费,继而成为支撑消费增长和服务业新体系加快构建的重要动力。
第三,消费板块渠道升级,促进数字消费新业态。 新冠疫情之前,我国电商零售额占全球电商销售额近一半,已是全球数字化程度较高的国家之一;疫情的暴发更是加速了消费者从传统零售向线上零售转移的趋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网上零售额达13.1万亿元,同比增长14.1%。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达10.8万亿元,首次突破10万亿元,同比增长12%,两年平均增长13%,增速明显高于线下消费。
新一轮技术革命应用持续深化推动线上消费在我国日益普及,比如:社交电商、直播带货、社区团购等等,促使新型线上消费创新更为活跃,消费场景日益丰富,创造了诸多新的消费需求,线上“种草”,线下引流,线上线下商品消费融合加速发展。
张葛建认为,随着新技术的发展,文化娱乐(穿戴设备、智能穿戴)、3C数码、智能家居等赛道都会有不错的表现, 它们为数字消费者随时随地、随需随用地接入互联网提供便利,也进而促进了数字消费; 而从传统的医疗健康、食品酒饮等衍生出的一人食、预制食品、绿色食品(0糖0脂)、健康休闲食品等,也都将会是值得期待的赛道,这是基于消费者健康意识升级的而产生的新方向。
Q
过去十年,您认为中国资本市场最大的变化是什么,如果要分享一条最重要的投资心得,您觉得是什么?
张葛建指出,首先,从数据层面来看,中国资本市场最大的变化是市场规模的扩大。 这十年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量有了大幅增加。2012年底,中国上市公司2,494家,到2022年11月22日已经突破5,000家,上市公司的数量在全球排第二位。 市值方面,2012年底,中国股票市场市值约23万亿元,到2021年底达到91.7万亿元。而2012年中国的GDP约54万亿元,2021年GDP则达114万亿元。与中国经济增长相比较,中国资本市场市值规模增长明显快于中国经济的增长。
其次,从结构层面来看,中国资本市场的市场结构更加多元化。 总市值增加的同时,市场结构更是发生了重要变化。这十年,我们把深交所的中小板和主板合并为主板。合并之后,中国市场呈现出主板、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新三板、区域性交易所等多元市场结构,这些市场逐渐规范并得到相应发展。
谈及最想分享的一条重要的投资心得,张葛建表示,了解自己的抗风险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抗风险能力并不等于风险偏好,通常人们会将两者混淆。风险偏好指的是对风险的好恶,也就是喜好风险还是厌恶风险。正如每个人的性格有个体差异一样,不同的投资者对风险的态度也是存在差异的,如果倾向于认为不确定性会给自己带来机会的话,就属于风险偏爱型的投资者;如果倾向于认为不确定性会给自己带来不安,那就属于风险厌恶型的投资者。
但如果过高的风险偏好背后,没有足够的承受能力支撑,这种理财的心态与赌博无异。 抗风险能力则是指一个人有足够能力承担的风险,其核心原则是,当风险发生时,能承受多大的投资损失而不至于影响正常生活。抗风险能力要综合衡量,与个人能力、资产状况、家庭情况、工作情况等都有关系。
了解自己的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性能够在“灰犀牛”事件中得以体现。“灰犀牛”事件是指那些经常被提示却没有得到充分重视的大概率风险事件,例如房地产泡沫,房价上涨引发居民贷款购房,但高估了自己的抗风险能力,过高的贷款也导致最后的房地产泡沫。
而在“黑天鹅”事件中,了解自己的抗风险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黑天鹅”事件指非常难以预测,且不寻常的事件,通常会引起市场连锁负面反应甚至颠覆,例如近年来的新冠疫情,导致世界经济仍然面临很多不确定性。因此,了解自己的抗风险能力,并不断完善风险对策,才能在突发事件中,分析不确定性带给我们的影响,采取有效的策略防范未知风险,避免出现更大的损失。
*本文转载自「钛媒体」,原文名为《 稳增长、扩内需、促信心,2023年有哪些「坡长雪厚」的新机会?|一周资本市场观察 》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即可阅读完整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