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总投资约7亿元的直观复星总部产业基地在上海张江启用,用于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本土化研发与生产。手术机器人国产化、本土化的趋势是否会被投资人认可?国产化、本土化的核心是否意味着制造成本降低,或进一步提升市场占有率?国内企业要如何解决应对手术机器人场景挖掘、价格支付等问题?
弗若斯特沙利文(Frost & Sullivan, 以下简称“沙利文”)大中华区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毛化接受第一财经采访,共同探讨手术机器人本土化。
Q:复星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参观感受如何,国产化、本土化的趋势是否会被投资人认可?国产化、本土化的核心是否意味着制造成本降低,或进一步提升市场占有率?
随着全球手术机器人技术的蓬勃发展,国产手术机器人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国内自主研发和生产的趋势日益凸显。在腔镜手术机器人和骨科机器人领域,我们已见证了显著的发展与成熟。多款产品已成功获得市场准入,包括微创机器人研发的鸿鹄骨科手术机器人、图迈四臂腔镜手术机器人等。在骨科手术机器人领域,天智航、键嘉等国内企业均在此布局。
关于国产化、本土化的趋势,我认为这不仅是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市场需求的反映。对于投资人来说,他们也会认可这种趋势。国产化、本土化的核心之一是制造成本的降低,能使更多医疗机构负担得起创新手术机器人,进一步提升其市场占有率。同时,国产手术机器人研发也在不断升级优化,集成多功能模块,朝着精准化、微创化发展,推动提升国内企业在全球医疗器械市场的竞争力。
近日,复星医药联营公司直观复星宣布将启动总部产业基地,启用初期聚焦于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及ION手术机器人部分配件的生产。这也印证着中国正更深地切入全球手术机器人产业,凭借制造能力和供应链优势,致力于为全球手术机器人的智能制造提供解决方案,将手术机器人的成本进一步降低。
Q:您此前研报认为机器人时代正在颠覆各类传统手术;但手术机器人仍然有场景挖掘、价格支付等要考虑,这些问题国内企业要如何解决应对?
关于手术机器人仍然面临的场景挖掘、价格支付等问题,技术创新融合始终是关键的解决方案之一。手术机器人的产品性能不断优化,并呈现多种趋势,例如,数据采集、数据反馈、术前规划和术中引导等技术更为成熟,并能与AR/VR、智能导航、力触觉反馈等软件配套应用,使得手术机器人更为信息化和智能化;多科室数据和技术的融合将使跨科室手术成为可能,跨科室的集成能力使得手术机器人在更多临床场景得到应用。
同时,各类手术正陆续进入机器人时代,国产厂商持续研发,挖掘更多适用于手术机器人的应用场景,口腔、血管、眼科、经自然腔道手术机器人等赛道研发进程加速。例如在口腔领域,2021年,柏惠维康的“瑞医博” 获批国内首款上市的口腔领域手术机器人;2021年,雅客智慧的“雅智”获批,是世界首台自主式种牙机器人。2023年,迪凯尔、键家医疗、卡尔文等5家厂商的产品接连获批。在眼科领域,昂泰微精、衔微医疗、迪视医疗、微眸医疗正解决推进研发手术机器人系统。技术创新之下实现核心零部件的自主可控,将进一步助力降低成本。
*本采访已刊登于第一财经,作者为邹臻杰,原标题为:《手术机器人“本土造”:成本有望降低,医保准入仍需综合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