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中心
MEDIA CENTER
媒体合作, 请联系
PR@frostchina.com
Rachel.zhang@frostchina.com

媒体报道
2022/07/23
中国证券报丨沙利文王昕博士:长三角资本市场服务基地为长三角的蓬勃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中国证券报丨沙利文王昕博士:长三角资本市场服务基地为长三角的蓬勃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沙利文洞见
截至 7 月 22 日,长三角“三省一市”共有科创板上市公司 203 家(上海 65 家,江苏 85 家,浙江 37 家,安徽 16 家),占板块公司总数的 46% ;首发募集资金总额 3175.90 亿元,平均募集 15.64 亿元。科创板开市 三年以来,长三角地区持续不断为科创板提供“源头活水”。
在科创板已上市企业中,长三角地区占比近半。长三角地区成为科创板上市主力军背后有哪些因素?未来长三角地区能否继续保持领先优势?长三角的科创资源优势是否会反哺科创板,促进科创板做大做强? 弗若斯特沙利文( Frost & Sullivan, 以下简称“沙利文”)全球合伙人兼大中华区总裁王昕博士接受《中国证券报》采访,共同探讨长三角地区对于科创板的影响以及未来前景。
中国证券报
在科创板开市三周年之际,隆达股份和国博电子两家长三角企业今日在科创板上市。
回头看,长三角企业见证了科创板每一个开市周年的重要时刻。一年前的今天,苏州瑞可达在科创板上市;两年前的今天,上海三生国健等 4 家长三角企业登陆科创板;三年前的今天,首批上市的 25 家科创板企业中有 12 家来自长三角地区。
三年以来,长三角地区持续不断为科创板提供“源头活水”。
业内人士认为,科创板与长三角地区的科创资源优势已形成了共生、共利的良性循环。 一方面,科创板的诞生使长三角科技企业获得资本助力,实现快速发展。另一方面,示范引领效应已初步显现,未来长三角地区将有更多具备“硬科技”属性的科创企业登陆科创板,进一步推动科创板做大做强。
勇当科创板“急先锋”
长三角囊括江苏、浙江、安徽和上海“三省一市”。近年来,长三角地区的科技创新迎来长足发展,长三角的硬科技企业与科创板的有机互动便是其中一个缩影。
截至 7 月 22 日,长三角“三省一市”共有科创板上市公司 203 家(上海 65 家,江苏 85 家,浙江 37 家,安徽 16 家),占板块公司总数的 46% ;首发募集资金总额 3175.90 亿元,平均募集 15.64 亿元。
具体来看,行业划分上,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行业在长三角区域内集聚明显,尤其是在集成电路领域和生物医药领域,形成了全产业链的布局。
企业类型上,科创板对于企业上市的包容性也在长三角区域表现突出。三年以来,长三角企业拿下科创板多个“第一”的殊荣,例如,中芯国际成为科创板首家“ A+H ”的红筹企业且 IPO 募资金额排名第一、泽璟制药成为科创板开启 A 股市场未盈利企业上市入口后首家采用第五套标准上市的科创板公司、华润微成为科创板红筹上市第一股,并首家引入“绿鞋机制”、优刻得成为科创板首家同股不同权的上市公司。
在备受关注的科创成色上, 2021 年,长三角科创板上市公司研发投入金额合计达到 387.99 亿元,同比增长 26% ,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平均为 12% 。其中,共有 63 家科创板公司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录,占比 31% 。
在业内人士看来,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科研创新、经济发展、开放程度、资本包容性最强的区域之一,长三角地区优良的营商环境和科创产业政策支持,有利于科创企业落地发展和快速成长。
智慧芽创新研究中心负责人陶栋艳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长三角科创企业在一些指标上相较于科创板整体具有优势,一方面是源于长三角地区企业本身科创气氛活跃、中小企业发展蓬勃,另一方面与政策鼓励和引导不无关系,区域一体化发展中,长三角地区从制度和运营层面都积极鼓励区域内科技企业在科创板上市。”
合力推动长三角企业“登科”
长三角科创板力量的形成离不开各方的助力。正因长三角区域内的地方政府、监管机构、企业、金融资本之间已形成较良性的互动,才能共同培育和促进长三角科创企业发展壮大。
中国证券报记者从上交所获悉,上交所已与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等地方政府加强协作交流,建立了对口服务的工作机制,由市场服务人员专项对口区域进行服务。
例如,长三角资本市场服务基地由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政府与上交所联合设立,自 2018 年 11 月揭牌启动以来,围绕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和科创板注册制改革任务,构建了长三角一体化服务网络和全生命周期科创金融生态体系,通过挖掘有意愿上市的长三角科创企业,形成储备库 - 培育库 - 推荐库的“蓄水池”,推动长三角科创企业获得资本助力。
沙利文全球合伙人兼大中华区总裁王昕介绍,长三角资本市场服务基地不仅在全国首创上市发现培育功能,还首创上市预审评价功能,对照科创板上市标准和上市审核问询重点构建预审评分体系,对企业进行综合打分,解决企业在科创板上市的各处难点,“长三角资本市场服务基地为长三角的蓬勃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从目前运行的实际情况来看,上交所服务长三角科技创新企业效果明显。”上交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上交所将不断深化金融要素与科创资源的融合联动,进一步畅通企业上市服务链,培育赋能长三角科创企业,为助力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后备军”力量雄厚
科技创新企业,生于科技,长于金融。在科创板上市以后,长三角科创板企业获得了长足发展。
数据显示, 2021 年长三角科创板上市公司共计实现营业收入 3998.63 亿元,增长 39% ;实现归母净利润 523.84 亿元,增长 78% 。其中,九成公司营业收入增长, 22 家公司营收翻番;近 7 成公司归母净利润增长, 39 家公司利润增幅在 100% 以上,最高者的利润增幅达 12 倍。
总部位于上海地区,于 2019 年 7 月在科创板上市的中微公司, 2021 年公司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分别创历史新高,分别达到 31.08 亿元和 10.11 亿元。中微公司董事长尹志尧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公司在资本市场的支持下,拓宽了融资渠道、增强了市场品牌、带来了更多的合作机会、实现了快速发展。为更好地激励管理团队和员工,公司在上市后还实施了基本覆盖全部员工的第二类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
在业内人士看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视科创板对科技的助推作用。在科创板为长三角科创企业融资提供便利之际,这些已上市的长三角科创企业无形中也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会吸引长三角区域更多的“硬科技”企业前来申报科创板,并积极推动长三角一体化经济发展。据中国证券报记者统计,从拟上市公司的情况来看,科创板“后备军”中的长三角力量十分雄厚,包括拟募资 650 亿元的农业巨头先正达集团、国富氢能等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 本文转载自《中国证券报》 , 记者为黄一灵,原文名为《示范引领效应显现 长三角力量撑起科创板发展新高地》。
沙利文洞见·延展阅读
Q :在科创板已上市企业中,长三角地区占比近半。长三角地区成为科创板上市主力军背后有哪些因素?未来长三角地区能否继续保持领先优势?
A : 至 2022 年 7 月 1 日,我国科创板上市公司共 432 个,其中长三角地区科创板上市公司以 197 个占科创板总上市公司数量 45.6% ,排名第一。长三角地区已成为我国科创板公司数量最多、总市值最高、市值规模占比最大的地区之一。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科研创新、经济发展、开放程度,资本包容性最强的区域之一,在我国家现代化建设及国际化开放发展战略布局中占据重要地位。 相关利好政策也进一步推动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和科创发展,例如: 2019 年我国各部委发布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到 2025 年,科创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基本建立;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基本形成,成为全国重要创新策源地;同时,鼓励长三角地区高成长创新企业到科创板上市融资。 长三角地区优良的营商环境和科创产业政策支持,有利于科创企业落地发展和快速成长。 因此,长三角地区孵化了大批在科创板上市融资的科创企业,成为了科创板上市的主力军。
科创板的建立积极推动了长三角一体化经济发展。长远来看,长三角地区具备比较优越的创业条件,当地对于各个相关产业具有明晰的帮扶政策以及丰富的产业资源优势。 未来长三角地区将持续孵化大批新兴科创公司在科创板上市,并保持领先优势。
Q :科创板为长三角科创企业融资提供了便利,未来,长三角的科创资源优势是否会反哺科创板,促进科创板做大做强?现在是否已有这种趋势?
A : 科创板与长三角的科创资源优势形成了共生、共利的良性循环。 为了有效服务长三角区域科创企业,金融资本与各地政府联合打造了长三角资本市场服务基地,为长三角的蓬勃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自 2018 年 11 月揭牌启动以来,长三角资本市场服务基地不断创新,不仅在 全国首创上市发现培育功能 :建立了长三角科创企业储备库、培育库、推荐库三大资源库;还 首创上市预审评价功能 :对照科创板上市标准和上市审核问询重点,构建预审评分体系,结合上交所及行业专家意见,对企业进行综合打分,评价分值 80 分以上的企业标记“建议申报”,解决企业在科创板上市的各处难点。
在资本市场服务基地的支持下,长三角 G60 科创走廊战略初见成效。 2022 上半年,仅江苏省与上海市两地上市公司占科创板上市公司总数的三分之一,分别有 11 家、 6 家公司;其上市公司的募资金额更是名列前茅,募资金额分别为 250.25 亿元、 145.63 亿元。 长三角科创生态体系将会在未来持续发力,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培育孵化具有强大竞争力的科创板上市企业,推动科创板做大做强。

媒体报道
2022/07/21
经济观察网丨沙利文张葛建:发展夜间旅游和消费可以扩大内需,有利于拉动旅游经济
经济观察网丨沙利文张葛建:发展夜间旅游和消费可以扩大内需,有利于拉动旅游经济 7 月 18 日,文化和旅游部官网公示了第二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名单。 该份名单显示,共有 123 个地点拟入选第二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其中广东入选 6 区。
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对消费和旅游究竟有什么影响?其意义是什么?怎样才能更好地发展夜间文化?弗若斯特沙利文( Frost & Sullivan, 以下简称“沙利文”)大中华区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张葛建接受经济观察网采访,共同探讨疫情背景下夜间文化对旅游和消费产生的影响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经济观察网
7 月 18 日,文化和旅游部官网公示了第二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名单。
该份名单显示,共有 123 个地点拟入选第二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其中广东有 6 个,分别为广州市长隆旅游度假区、广州市广州塔旅游区、深圳市蛇口滨海文化创意街区、佛山市华侨城欢乐海岸 PLUS 、佛山市千灯湖片区、惠州市水东街。
此前的 2021 年 11 月,文化和旅游部曾公布第一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名单, 120 个地点成功入选,其中广东入选 5 区,分别为广州市北京路、广州市正佳广场、佛山市佛山创意产业园、中山市中山假日广场、潮州市潮州古城。
”
对此,沙利文大中华区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张葛建向经济观察网记者指出,在新冠肺炎疫情造成全球经济陷入低迷的情况下,发展夜间旅游和消费可以扩大内需,有利于拉动旅游经济。
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建设的启动是在 2021 年 7 月份。当时文化和旅游部提出,依托各地现有发展情况良好、文化和旅游业态集聚度高、夜间消费市场活跃的街区(含艺术街区 , 剧场、博物馆、美术馆、文化娱乐场所集聚地等)、文体商旅综合体、旅游景区、省级及以上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商业区域等,分批次遴选、建设 200 家以上符合文化和旅游发展方向、文化内涵丰富、地域特色突出、文化和旅游消费规模较大、消费质量和水平较高、具有典型示范和引领带动作用的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
文化和旅游部同时强调称,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的建设不搞大拆大建,严禁“形象工程”“政绩工程”“面子工程”,要满足六方面要求才有机会申报成为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
一是四至范围明确,街区、旅游景区、省级及以上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商业区域的占地面积应不超过 3 平方公里,文体商旅综合体商业面积应不低于 1 万平方米;
二是业态集聚度高,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人次及消费规模较大。对于街区、文体商旅综合体、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夜间营业商户中的文化类商户数量或营业面积应占比不低于 40% ;对于旅游景区,夜间营业的文化娱乐设施项目数量或游览面积应占比不低于 40% ;
三是公共服务完善,夜间社会治安、照明、卫生、交通、移动通信情况良好,夜间出行便利度较高,能提供基本满足消费者夜间停车需求的停车位;
四是品牌知名度较高; 五是市场秩序规范良好; 六是政策环境良好,申报对象所在地重视发展夜间文化和旅游经济,能对申报对象予以扶持,制定实施资金奖补等优惠政策。
”
“在疫情影响下,消费者的旅游范围和选择受到限制,适合探寻兼具地域性、娱乐性、创新型的旅游。夜间经济具备社交、休闲娱乐属性,又有明显的消费场景,能对后疫情时代的经济恢复起促进作用。”张葛建称。
张葛建同时指出,我国自古就有夜间文化,我国的夜间旅游和消费在经历了初步探索期、政府出台政策整治夜间经济乱象的发育期之后,已经进入各地推动夜间经济建设的高质量发展期。在国家促进夜间旅游的大背景下,创新文化消费,智能消费等新型场景逐步浮现,融合传统文化的多样化产品不断被创作生产,在促进消费、丰富国民精神文化的同时,进一步增加了社会就业和岗位的可选择性。
据头豹的数据,国内夜间经济消费规模在近几年快速增长,从 2016 年的 12 万亿元增加至 2020 年的约 19 万亿元,期间复合年均增长率达 11.4% ,消费领域以餐饮、酒吧和文化活动为主,辅以购物,休闲娱乐,体育健身等活动。在国家和地方的不断推动下, 2025 年的夜间经济消费规模预计将超 40 万亿元。
”
在张葛建看来,文化和旅游部主导建设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的意义主要体现在文化宣传和城市发展两方面。为避免单一模式的夜间旅游,夜间旅游区应结合当地特色,旅游区吸引人流量后助推当地的文化宣传。
* 本文转载自 经济观察网,记者李华清 , 原文名为《 第二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名单公示 广东拟入选 6 区 》。

媒体报道
2022/07/18
经济观察网丨沙利文张葛建:疫情常态化背景下,发展预制菜或成餐饮企业新的业务增长点
经济观察网丨沙利文张葛建:疫情常态化背景下,发展预制菜或成餐饮企业新的业务增长点 近日,广东省国资委独资的企业广东恒健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和广东民营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组建了广东省预制菜产业基金,母基金达到 50 亿元,未来将形成百亿规模的子基金群。
很多人对预制菜的前景看法不一,为何广东如此坚定且迅速地支持预制菜的发展?广东有哪些发展预制菜的优势?目前预制菜企业比较需要哪些帮助或者扶持?预制菜行业前景如何?弗若斯特沙利文( Frost & Sullivan, 以下简称“沙利文”)大中华区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张葛建接受经济观察网采访,共同探讨广东省大力发展预制菜背后原因与预制菜行业未来发展。
经济观察网
与股市上忽冷忽热的预制菜投资潮不同,地方政府对预制菜产业的扶持热情还在持续,扶持措施也在有序落地中。
据广东省政府官网消息, 7 月 7 日,广东恒健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恒健控股”)与广东民营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粤民投”)联合组建广东省预制菜产业投资基金,这是全国首个省级层面的预制菜产业投资基金,母基金规模达到 50 亿元,预计未来将形成百亿规模的子基金群,围绕预制菜生产、仓储、流通、消费以及装备生产等产业链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进行投资布局。
背靠恒健控股和粤民投的广东省预制菜产业投资基金凝聚了广东当地国资与民资的双重支持。公开信息显示,恒健控股成立于 2007 年,由广东省国资委 100% 控股,是广东省省委省政府重大战略投资平台和省级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助力广东省产业集聚和产业升级。粤民投则成立于 2016 年,首期创立股东包括美的控股、盈峰投资、碧桂园、佳都集团、海天集团、万和集团、香雪制药、立白集团等广东知名民营企业。
事实上,在全国范围内,广东对预制菜产业的支持都算得上是走在前列。 2022 年 3 月,广东省出台《加快推进广东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以下简称“预制菜十条”),是全国首个省级预制菜产业政策。 2022 年 5 月,广东省办公厅公布广东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名单,广东是全国首个在预制菜领域建立省级联席会议制度的省份,该联席会议的主要职责涉及统筹谋划全省预制菜产业发展布局和规划,指导督促各地、各有关单位制定和落实政策措施,加强宣传和政策解读,支持和规范预制菜产业发展。
7 月 12 日,沙利文大中华区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张葛建在接受经济观察网记者采访时认为,在疫情常态化背景下,对于餐饮企业而言,预制菜有可能发展成企业新的业务增长点,而对于农产品企业而言,预制菜能大大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有助于乡村振兴。
预制菜撬动农村产业升级
预制菜,指将各种食材辅以配料加工成成品或者半成品,经过简易处理即可食用的便捷菜品,由于用料的不同,分为蔬菜预制菜、水产预制菜、畜禽预制菜等。
自 2021 年以来,预制菜颇受关注。有行业统计数据显示, 2021 年餐饮行业预制菜赛道 PE/VC 投资事件共 23 起,融资金额 56 亿元,约占当年餐饮行业 PE/VC 投资事件融资金额的 10% 。在二级市场中, 2021 年 4 月,“预制菜第一股”味知香( 605089.SH )登陆上交所,发行价为 28.53 元 / 股,股价曾被热炒到每股超 130 元,尽管后来股价回落,目前股价依然在 65 元 / 股左右,相对发行价涨幅超过 100% 。在 A 股上,多家上市公司也都介绍过自身在预制菜的布局。
”
对此,张葛建向经济观察网记者表示,在疫情常态化背景下,对于餐饮企业而言,探索入局预制菜是一种降本增效、实现转型升级的手段,预制菜有可能发展成企业新的业务增长点。
而在地方政府的眼里,预制菜可撬动的空间则更大。“预制菜是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模式,是推进‘菜篮子’工程提质增效的新业态,是农民‘接二连三’增收致富的新渠道,对促进创业就业、消费升级和乡村产业振兴具有积极意义。”广东省政府办公厅在“预制菜十条”中如是介绍预制菜产业的意义。
”
张葛建也看到了发展预制菜对乡村振兴的意义:“对农产品企业而言,预制菜能大大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政策。”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陈东在 7 月 10 日举办的中国预制食品创新发展高峰论坛上分享的案例更生动地说明预制菜对于提升农产品价值的影响——广东茂名是国内最大的罗非鱼养殖地和出口地,有“中国罗非鱼之都”之称,当地相当多的养殖户靠罗非鱼创收,鲜活罗非鱼的价格为每斤 3 元到 5 元,而如果将罗非鱼制作成酸菜鱼或者烤鱼,价格可以飙升为每斤 40 元或者 50 元。 ”
张葛建认为,广东拥有发展预制菜产业的多个优势:
一是产业链优势, 预制菜产业链上游覆盖农林牧渔业,中游涉及工业制造业,下游对口食品饮料及餐饮业,上下产业链环节较多且较长,广东预制菜产业链所触达的上中下游产业化较为完整;
二是科技优势, 广东食品加工等工业技术基础雄厚;
三是饮食文化优势, 粤菜是八大菜系之一,“广府菜”“潮汕菜”“客家菜”广受欢迎,粤菜所提倡的营养、健康、清淡、养生等特点得到不少拥趸,有利于粤式预制菜的推广;
四是人口优势, 广东的流动人口数量在全国遥遥领先,庞大的人口基数再加上快节奏的生活,对便捷的预制菜有天然的需求;
五是政策优势, 不光在省级层面率先出台预制菜扶持措施,对于省内各地如何发展预制菜,也做了规划,提出打造肇庆高要预制菜产业高地、湛江水产预制菜美食之都、茂名滨海海产品预制菜产业园区、广州南沙预制菜进出口贸易区、佛山南海顺德预制菜美食国际城、潮州预制菜世界美食之都、江门全球华侨预制菜集散地及梅州、河源、惠州客家预制菜产业集聚区等。
“广东省在政府的积极引导下,在全国率先组织化、系统化发展预制菜产业,未来大有可为。”张葛建对此评价称。
亟待发展的预制菜行业
在地方政府中,不光广东在扶持预制菜的发展,山东潍坊、重庆梁平、河北阜平等地也出台了预制菜的扶持政策。
”
在张葛建看来,目前预制菜行业尚处成长期,市场高度分散,存在大量小规模企业,多数企业专注单一品类,业务辐射范围也有限。预制菜热潮一定程度上反映预制菜从 B 端向 C 端渗透的趋势,然而要长期取得个人消费者青睐,预制菜企业还要修炼市场营销、品控、物流管理、品牌塑造等能力。
同时,张葛建认为,目前预制菜企业主要需要三方面的帮助,一是行业标准的制定,“行业标准是预制菜企业乃至行业每个参与者都需要遵循的规范,同时是消费者维权的重要依据。现阶段我国预制菜行业仍缺乏各个环节的细分标准。因此,由管理机关及全国性行业组织背书的预制菜生产安全标准急需出台,以推进预制菜行业标准化的进程。”
二是冷链物流的完善,“冷链物流是预制菜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现阶段,我国冷链物流的效率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待提升,整体冷链市场也尚未完全成熟。政府可与预制菜企业合作,共同探索提升冷链物流环节在预制菜行业中的服务能力及效率。”
三是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预制菜身后的‘中央厨房’融合了食品加工及安全、烹饪工艺、机械工程、供应链等多个领域的支持,传统的烹饪技术从业者对此类知识较为缺乏。为满足预制菜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职校、高校教育可以尝试培养拥有烹饪工艺、食品工业等多类知识的复合型的人才。”
在广东省的“预制菜十条”措施中,预制菜的研发、监管规范、人才培养、仓储冷链物流、品牌营销、文化科普、示范企业培养、集群壮大、国际化等领域均被关注到,与前文提到的广东省预制菜产业投资基金相关的是,预制菜的财政金融保险支持,也在广东省的考虑范围内。
广东省政府提出,构建广东预制菜产业发展基金体系,降低企业融资难度和成本。组织保险机构与预制菜企业对接,推出一批面向预制菜产品、原材料质量等专项保险产品。省内各级政府要将预制菜产业发展纳入本级财政支持范围,在不形成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前提下,支持符合条件的预制菜产业项目申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大力发展预制菜产业供应链金融,支持金融机构为预制菜产业开发金融专项产品。
今年 6 月份,中国工商银行广东省分行为佛山市一家预制菜生产与销售企业发放 500 万元的信用贷款,这是工行新推出的“预制菜贷”首笔融资;同期,佛山亦成功落地了首笔预制菜供应链综合金融服务业务;今年 7 月份,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市南沙支公司为广州一家企业出具广州首笔预制菜食品安全责任保险,提供约 300 万元的食品安全责任风险保障。
* 本文转载自 经济观察网,记者李华清 , 原文名为《 广东组建省级预制菜产业投资基金背后:用“新业态”撬动农村产业振兴 》。
沙利文洞见·延展阅读
Q : 预制菜确实比过去有热度,但即使是在股市上,预制菜概念股也经历过涨跌,可以说,很多人对预制菜的前景看法不一。为何广东如此坚定且迅速地支持预制菜的发展?
A : 自“预制菜第一股”味知香于 2021 年 4 月在上交所上市以来累计涨幅已超 200% ,引领二级市场预制菜板块热度不断。除此以外,一级市场预制菜企业投融资事件频出, 2021 年餐饮行业预制菜赛道投融资事件共 23 起,融资金额 500 多亿元,占比整个餐饮行业融资金额的 10% ,那些和“吃”沾边的企业纷纷跑步入场,视预制菜为其新的业务增长点。
在疫情常态化背景下,对于餐饮企业而言,积极探索入局预制菜行业是一种降本增效、实现转型升级的手段。同时,发展预制菜对提振就业、扶持乡村也大有益处。对农产品企业而言,发展预制菜能大大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有效地衔接乡村振兴政策。
广东省作为我国的人口和经济大省,制造业发达、科技技术创新能力很强,且坐拥广阔的消费市场。广东省不仅有较强的本地资源优势(如农产品丰 富、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且现代配套设施较为完善(如冷链储运物流系统),皆可为预制菜行业的发展添砖加瓦。近年来,广东农业农村部曾多次组织省内预制菜企业就预制菜的定义与分类、各类提案与扶持政策出谋献策。而近期出台的《加快推进广东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在产业链条全流程、财政扶持、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提出意见,作为我国首个推出扶持预制菜产业发展的省份,广东省的经验十分值得借鉴。
Q :您个人怎么看预制菜的前景?
A : 目前而言,预制菜行业尚处成长期,市场高度分散,大多数预制菜企业处于小规模初期发展阶段,且多数企业专注单一品类赛道发展,业务辐射范围有限。伴随着国内冷链技术的不断突破,以及其他行业利好消息的刺激,预制菜行业内腰部企业有望加速向头部冲刺,推动了融资需求的提升。预计在未来几年内,行业将迎来融资热潮,预制菜市场将会吸引更多投资者的关注。同时,预制菜企业也将持续进行技术创新,提升自身运输效率,加强冷链物流数据化能力,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
此外,受我国餐饮连锁化趋势的影响,预计未来预制菜 B 端市场消费将持续增加。近年来,随着我国持续完善行业标准建设、供应链升级、冷链物流的发展、标准化调料的定制等,预制菜正在逐步从 B 端市场向 C 端市场渗透。而对于 C 端市场而言,受年轻人“懒宅”消费习惯以及疫情后时代消费者生活习惯改变等因素影响,预计未来行业内下游市场将会向 C 端加速偏移,预制菜在 C 端市场中渗透率有望逐步提升。

媒体报道
2022/07/17
经济观察网丨沙利文王昕博士:随着复工复产持续推进,工业产能利用率在第三季度将有所改善
经济观察网丨沙利文王昕博士:随着复工复产持续推进,工业产能利用率在第三季度将有所改善 沙利文洞见
7 月 15 日,国家统计局官网公布 2022 年二季度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数据显示,二季度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为 75.1% ,比去年同期下降 3.3 个百分点。而今年上半年工业产能利用率为 75.4% ,比去年同期下降 2.5 个百分点。
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的高或低传递着怎样的信息?分主要行业来看, 今年上半年中,为何是汽车制造业的工业产能利用率对比去年下降最多?第 二季度中,为何是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工业产能利用率对比去年下滑最多? 如何看第三季度的工业产能利用率表现? 弗若斯特沙利文( Frost & Sullivan, 以下简称“沙利文”)全球合伙人兼大中华区总裁王昕博士接受经济观察网采访,共同探讨 2022 年工业产能利用率表现。
经济观察网
7 月 15 日,国新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 2022 年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国家统计局官网公布多项经济指标。
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初步核算, 2022 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为 562642 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 2.5% ,其中第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 292464 亿元,同比增长 0.4% 。国家统计局认为, 2022 年上半年,我国有力应对超预期因素影响,国民经济企稳回升。
从工业的角度看, 2022 年上半年和二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增速比同期全国 GDP 的增速要高。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 2022 年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3.4% ,二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0.7% 。
然而, 2022 年上半年和二季度,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走出了与同期全国 GDP 完全相反的曲线: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 2022 年上半年,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为 75.4% ,同比下滑 2.5 个百分点,二季度的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为 75.1% ,同比下滑 3.3 个百分点。
近三年来分季度工业产能利用率走势图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产能利用率,指的是实际产出与生产能力的比率。据国家统计局的介绍,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的调查涉及大中型工业企业和小微型工业企业共 11 万家左右,其中,大中型企业是全面调查,小微型企业是抽样调查。
沙利文全球合伙人兼大中华区总裁王昕向经济观察网记者指出,国家统计局从 2013 年开始以季度的频率公布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数据,反映工业整体以及主要行业的生产效率,这一数据过高或过低都不是理想状态。显而易见地,如果工业产能利用率过低,说明产能有闲置,造成成本浪费;如果产能利用率过高,说明产能较为紧张,需要进行扩充。
王昕认为,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的变化趋势可以给政府提供政策调整的参考:“从历史的数据来看, 2013 年到 2015 年期间,我国整体的工业产能利用率呈现一定的下降趋势。 2015 年底开始,国家大力推进供给侧改革,通过‘三去一降一补’,淘汰落后产能、过剩产能。 2016 年 -2017 年间我国工业产能利用率明显提高。”
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曾较大程度打击了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 2020 年一季度,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迅速下滑至 67.3% ,随后逐渐恢复。从近三年走势来看, 2022 年上半年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较为反常地呈现下滑趋势。通常来说,由于第一季度遇上春节假期,同年第二季度的工业产能利用率会比第一季度略高, 2019 年、 2020 年和 2021 年的情况均如此。
2022 年上半年各主要行业工业产能利用率情况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分行业来看, 2022 年上半年工业产能利用率下滑最严重的是汽车制造业,下滑了 5.5 个百分点。
王昕向经济观察网记者分析认为,背后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受国内疫情,特别是上海疫情的影响,今年上半年汽车制造业在供应链和人员安排上受到很大挑战。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今年上半年,我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 1211.7 万辆和 1205.7 万辆,同比分别下降 3.7% 和 6.6% 。而 2021 年,上海汽车产量达到全国汽车产量的 10% 左右。
二是我国汽车产业处于结构调整期,行业正在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新产能正在扩张,调整旧产能还需要一定的缓冲期。
2022 年第二季度,工业产能利用率下滑最严重的则是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王昕向经济观察网记者分析认为,这一行业的产能利用率下滑与房地产行业的变化密切相关。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主要包括水泥、石灰、玻璃、陶瓷等建筑材料的生产,与建筑业发展息息相关。随着 2020 年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房地产行业进入深度调整期。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 2022 年上半年,房屋新开工面积 66423 万平方米,下降 34.4% 。房地产行业的调整拖累了建筑行业整体发展,从而影响了上游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王昕说。
在王昕看来,今年二季度工业产能利用率环比下滑,主要还是受 4 月和 5 月多点散发的疫情影响,只要国内疫情好转且保持良好局面,第三季度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能有效改善。
“从 PPI 、 PMI 这些工业产能利用率的先行指标来看, 6 月 PPI 环比持平。 6 月制造业 PMI 为 50.2 ,环比提升,时隔三个月恢复至荣枯线以上。相信随着产业链供应链逐步畅通稳定、复工复产持续推进,工业产能利用率在第三季度将有所改善。”王昕称。
* 本文转载自经济观察网,记者为李华清,原文名为《上半年工业产能利用率同比下滑 2.5 个百分点传递了什么信息?》。

媒体报道
2022/07/12
第一财经丨沙利文王昕博士:核酸药物有望成为继小分子和抗体药物后的第三类主要药物
第一财经丨沙利文王昕博士:核酸药物有望成为继小分子和抗体药物后的第三类主要药物 日前,上海杭州湾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东方美谷”宣布先期将打造 720 亩核酸产业首发地和先行区。此处的核酸产业指的不是核酸检测,而是包括疫苗和药物在内的新型生物技术。
从全球经验来看,创新能力一直是生物医药产业安身立命之本,也是产业持续发展的源头活水。弗若斯特沙利文( Frost & Sullivan, 以下简称“沙利文”)全球合伙人兼大中华区总裁王昕博士接受《第一财经》采访,共同探讨核酸药物市场产业现状与未来发展。
第一财经
核酸疫苗和药物在全球已经掀起了第三次生物技术革新。日前,上海杭州湾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东方美谷”宣布先期将打造 720 亩核酸产业首发地和先行区。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的核酸产业指的不是核酸检测,而是包括疫苗和药物在内的新型生物技术。
从全球经验来看,创新能力一直是生物医药产业安身立命之本,也是产业持续发展的源头活水。上海在生命健康和疫苗创新领域具有显著优势,全新的产业先行区也反映了核酸药物研发热度升高,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不断发展成熟,这将促进核酸药物商业化进程。
据第一财经记者了解,该园区已经聚集了一批核酸药物企业,包括 mRNA 疫苗厂商斯微生物及其供应商兆维生物。斯微生物位于奉贤的工厂预计可实现 2 亿剂疫苗的年产量。另据官方信息介绍,兆维生物作为全球最大的寡核苷酸和基因单体生产企业,供应了全球核酸原料约 70% ,年产值达 15 亿元;今年 7 月,兆维生物投资 25 亿元的小核酸药物研发生产基地也将开工奠基。
根据研究机构弗若斯特沙利文最新发布的报告,利用核酸分子的翻译或调控功能开发而成的核酸药物,可以解决“不可成药”靶点带来的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有望成为继小分子和抗体药物后的第三类主要药物。
在全球,核酸药物已经发展多年,并有多款重磅核酸药物问世,其中以 mRNA 和小核酸两类核酸药物为主, mRNA 疫苗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根据沙利文的统计数据, 2021 年,辉瑞 /BioNTech 以及 Moderna 公司开发的两款 mRNA 新冠疫苗全球销售收入高达 587 亿美元。
除了疫苗之外, mRNA 在肿瘤治疗领域也有很大潜力。 BioNTech 和 Moderna 均有相应管线进入临床阶段。
”
沙利文全球合伙人兼大中华区总裁王昕博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mRNA 药物在肿瘤疫苗的应用目前仍处于概念验证阶段;仍有关键技术瓶颈,未来需要跨越靶向性差和表达不稳定两大障碍。”
小核酸药物也是近年来生物制药领域布局的重点方向。 沙利文数据显示,截至今年 5 月,全球共有 14 款小核酸药物获批上市。 小核酸药物全球市场规模已经从 2016 年 1000 万美元增长至 2021 年的 32.5 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 217.8% ,并进入常见慢性病治疗领域,例如诺华与 Alnylam 公司开发的一款长效降脂药。
”
“与传统药物相比,小核酸药物具有候选靶点丰富,适应症分布广泛,药物设计简便,研发周期短,靶向特异性强,药物作用长效等多重优势。”王昕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不过,小核酸药物也面临如何高效进入靶细胞、释放到细胞质、并高效长效发挥作用等问题。“其中,最关键的核心技术是核酸药物递送技术。药物递送在保护 RNA 结构、增强靶向能力、降低给药剂量和降低毒副作用等方面起重要作用。”他对第一财经记者说道。
王昕介绍称,核酸药物的产业链包括上游原材料、中游研发生产及流通运输和下游终端用户使用。目前布局核酸药物的国内企业主要集中在中游研发生产领域,上市公司包括圣诺医药、瑞博生物和腾盛博药等;自主研发公司包括艾博生物和阿格纳生物等。
中国科学院院士高福在提到我国 mRNA 产业前景时也曾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mRNA 具有很大的想象空间,但目前关键核心技术都还掌握在少数北美公司手中,中国科研人员应该紧跟生物技术前沿,解决“卡脖子”和“卡脑子”的问题。
* 本文转载自《第一财经》,记者为 钱童心, 原文名为《 上海投资加码,全球已掀起第三次生物药研发浪潮 》。

媒体报道
2022/07/07
证券日报丨沙利文王昕博士:分拆上市是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一种重要方式
证券日报丨沙利文王昕博士:分拆上市是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一种重要方式 沙利文洞见
7 月 4 日晚,安琪酵母披露分拆子公司上市预案,拟将其控股子公司宏裕包材分拆至北交所上市。自 2019 年 12 月份上市公司分拆所属子公司境内上市规则出台以来,“ A 拆 A ”不断,已有近百家上市公司发布分拆上市预案, 10 余家公司分拆子公司成功上市,创业板成为分拆上市的主要目的地,科创板次之。 如今,北交所也成为新选择。
“ A 拆 A ”为何受到上市公司追捧?对于资本市场长远发展起到怎样作用?为何创业板最受公司青睐?弗若斯特沙利文( Frost & Sullivan, 以下简称“沙利文”)全球合伙人兼大中华区总裁王昕博士接受《证券日报》采访,共同探讨拆分上市利弊,展望北交所发展未来。
证券日报
“ A 拆 A ”阵营将再扩容。 7 月 4 日晚,安琪酵母披露分拆子公司上市预案,拟将其控股子公司宏裕包材分拆至北交所上市。
记者综合梳理同花顺 iFinD 数据和上市公司公告发现,自 2021 年 2 月底首只分拆上市股诞生以来,截至 7 月 5 日, A 股已有 17 只分拆上市股,其中在创业板和科创板上市的分别为 8 只和 7 只,另外 2 只在主板上市。进一步看,今年通过“ A 拆 A ”上市的有 8 只, 7 只在创业板上市, 1 只在主板。
“分拆上市可以帮助母子公司集中于核心业务、提高子公司估值水平、增强融资能力、引入战略投资者、更好的实施管理层股权激励。”沙利文全球合伙人兼大中华区总裁王昕对《证券日报》分析称,分拆上市是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一种重要方式,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分拆上市有助于缓解上市公司资金压力,母公司通常会选择盈利能力较强的业务板块做分拆上市,以保障股票发行和融资过程更加顺利。
“分拆上市可以让上市公司提升管理效率,聚焦主业,通过资本市场平台拓宽融资空间。母公司所分拆的业务多数属于科技创新业务,处于高速成长期。母公司分拆子公司上市可以缓解资金压力,有效激励子公司的管理层,提升估值水平。”国际新经济研究院执行董事付饶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从板块来看,今年分拆上市的主要目的地为创业板。事实上,除了今年已上市的 7 家外,还有 20 余家上市公司分拆子公司排队登陆创业板。
王昕表示,相较于主板市场,创业板上市条件更加宽松,对企业的包容度更高,有助于有潜力的中小企业获得融资机会。通常“ A 拆 A ”的子公司一般都是具备高潜力、盈利能力较强的子公司。因此,创业板成为大多数公司的选择。
值得注意的是,如今北交所也成为分拆上市的新选择,有望实现零的突破。
除了前述的安琪酵母外,还有南钢股份等多家上市公司将北交所作为子公司拟分拆上市目的地。不过,至今尚未出现“ A 拆 A ”已上市北交所案例。
北京南山投资创始人周运南向《证券日报》记者分析称,之所以北交所成为新选择,主要出于以下几个方面原因:财务门槛上,北交所上市申请的财务门槛低于主板、创业板及科创板;排队时间上,目前在沪深京三个交易所中,北交所上市排队数量较少,从受理到上会再到上市的平均时间也较短;另外,上市公司子公司已经是新三板的一个重要组成板块,若子公司正好已是新三板创新层企业,申请北交所更有天然的先发优势。
周运南进一步说,随着北交所的不断发展壮大,北交所融资、定价、交易和并购功能的不断完善,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将目光锁定北交所,愿意将旗下的子公司分拆来新三板挂牌以及进入创新层,并择机申请北交所,这既可以为新三板输送更多的优质企业,也实现了沪深上市公司与新三板、北交所的互联互通。
当然,并不是所有上市公司都适合分拆子公司上市。
“监管部门对于企业的上市申请通常具有明确的要求和详尽的审查,企业也应根据自身的情况综合评估是否需要进行分拆上市。”王昕表示,通常选择进行分拆上市的一类公司具有多元化的业务,旗下具有高盈利能力的子板块。另一类则是孵化型公司,母公司的股权投资组合分布不同行业,等子公司上市后,母公司可以选择股权退出。
* 本文转载自《证券日报》,记者为 邢萌, 原文名为《 年内 8 家“ A 拆 A ”上市公司落地 北交所正成为分拆上市新去处 》。

媒体报道
2022/07/01
中国经济周刊丨沙利文王昕博士:香港将成为更开放、更活跃的国际金融中心
中国经济周刊丨沙利文王昕博士:香港将成为更开放、更活跃的国际金融中心 沙利文洞见
3 月 24 日,“第 31 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报告( GFCI 31 )”正式发布。香港总排名维持全球第三名。在历经亚洲金融风暴、全球经济危机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香港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全球影响力不仅没有受到经济低速增长影响,反而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核心竞争力和发展基础依然稳固。
香港金融市场在回归 25 年来发生了哪些变化?沙利文 在香港开展了哪些业务,取得了哪些成绩?在全球金融的竞争之中,香港还有什么竞争优势,又遇到了哪些较大挑战?弗若斯特沙利文( Frost & Sullivan, 以下简称“沙利文”)全球合伙人兼大中华区总裁王昕博士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共同探讨香港在全球金融竞争中的优势和挑战。
中国经济周刊
2022 年 3 月 24 日,由国家高端智库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与英国智库 Z/Yen 集团共同编制的“第 31 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报告( GFCI 31 )”正式发布。香港总排名维持全球第三名。
回归以来,背靠祖国经济的强大支撑,在历经亚洲金融风暴、全球经济危机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香港社会经济展示出强大韧性。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全球影响力不仅没有受到经济低速增长影响,反而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核心竞争力和发展基础依然稳固。
25 年,香港金融业发展一片欣欣向荣。银行存款由 1997 年的 1.6 万亿港元增长至如今的 7.5 万亿港元,累计增幅 3.7 倍;股票市场总市值从 1997 年的 4.6 万亿港币,增长至 38 万亿港币,累计增幅达 7 倍;外汇储备由 1997 年的 800 亿美元,增至 4600 亿美元,升幅达 4.7 倍……
香港金融管理局总裁余伟文在接受媒体访问时表示,过去 25 年的发展历程中,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一直保持增长、更加稳固,作为接通内地与国际市场的桥梁角色也愈发重要。其间虽然曾经历大大小小的各种变化或金融周期演变,市场起起跌跌,甚至有不同的危机爆发,但香港的金融系统“都保持得非常稳定、有韧力”。
01
国际金融中心的含金量有多高
金融是香港的支柱性产业。 25 年,香港的金融体系一直保持稳定、运作有序,关键在于强大“内功”。
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专访时,中银香港首席经济学家鄂志寰表示,香港金融中心多年来居于全球领先地位,离不开两大支柱:一是内地与香港不断增强的经济贸易联系;二是香港良好的营商环境、简单低税制、资金自由港、与西方接轨的司法制度、金融监管高效以及最自由经济体等制度优势。二者的有机结合是香港保持经济长期繁荣稳定、不断提升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扎实基础。
“内地的强大经济增长动力和发展机遇对海外投资者有着极大吸引力,越来越多海外资金希望借助香港和内地的互联互通机制进入内地资本市场。另一方面,香港将自由港优势发挥到极致,有效地吸引了大量海外资金停泊在香港,为香港金融市场提供无限流通性。此外,香港奉行‘以原则为本’( principle based supervision )的金融监管理念,为金融市场运作制定原则性指引,由金融机构自行制定运作细则这种监管理念,为金融机构提供了宽松的经营环境,也有利于金融业创新发展。”鄂志寰说。
在弗若斯特沙利文( Frost & Sullivan )全球合伙人兼大中华区总裁王昕看来,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确立,少不了其有效的宏观经济政策和健全的监管框架与法律制度,双管齐下帮助建立了稳健强韧的金融体系。
首先,在经济政策与法律制度方面,香港拥有其他国际金融中心所不具备的双重定位,连接着中国内地与伦敦、纽约等金融中心的金融基础设施、市场体系;同时,香港又连续 26 年蝉联全球最自由经济体。 除洗钱、反恐等违法行为会受到管制外,资本与信息可以在香港进行完全流动和交互。这种自由度使香港成为区域和全球资金停留地和中转站,连接着不同国家和地区广泛的经济金融利益,而香港的自由港及低税率政策更极大加强了这一优势。
其次,作为全球风险投资的重要平台,香港金融市场以其开放性、多元化、监管适度、交易活跃等特点吸引着来自全球各地的资金。 国际投资者通过香港的国际融资平台开展在大湾区及内地的股权投资和资产管理业务,有利于内地企业在传统的银行融资渠道之外吸纳海外资金。香港提供了国际资本进入中国市场的重要通道,对于吸引全球资金积极参与我国科技自主创新、激发创新创业活力、畅通国内国际大循环具有重要意义。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独特地位是长期制度建设和演进的结果,其核心竞争力在于通过提供世界一流的软硬件基础设施和开放、法治、透明、安全的营商环境,来高效联结中国市场与全球商业网络。”王昕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香港是跨国公司深耕中国内地市场的重要桥梁,也是中国公司“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的理想平台。
近年来,随着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叠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球经贸活动面临冲击,在地缘政治形势紧张、全球经济发展不确定性增加的大背景下,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更显重要。
“国际金融中心的功能定位是香港融入国家发展的重要切入点,也是香港对国家发展价值的最大体现。”鄂志寰表示,“十四五”时期,中国金融业进入开放引领的新时代,香港成为内地金融市场对外联通的主渠道,提供互联互通的多样性选择。
“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加快推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开放’在五大发展理念中居于突出位置。香港的功能定位与以上新发展理念息息相关,尤其是在中国对外开放领域,香港长期发挥着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金融市场开放方面,香港经过长期努力所奠定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更加具有独特优势。”鄂志寰说。
面对日益复杂的外部风险,香港作为自由港受影响比较明显,其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也同样遭受着挑战。
王昕分析称,一方面,香港金融体系面临更为复杂的外部风险与挑战,另一方面,在香港内部,也存在着青年向上流动性不足、产业空心化等问题。因此,开拓金融业应用的深度与广度以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注入发展动力,是未来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迎接风险与挑战的重要举措之一。
02
两地金融互联互通水平不断提高
在鄂志寰看来,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经历了三个重要发展阶段。一是在 20 世纪 70 年代抓住西方金融全球化的机会开放市场,初步建立了以亚洲时区为根基的区域性金融中心;二是香港作为区域性金融中心站稳脚跟后,迎来了 20 世纪 90 年代内地金融改革开放浪潮,实现了金融中心的转型升级,向国际领域拓展;三是在进入 21 世纪后,香港又乘人民币国际化的东风,以建立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为契机,加快发展成为亚洲地区首屈一指的国际金融中心。
“香港抓住了人民币国际化这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飞速发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金融中心。离岸人民币业务成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的新引擎。”鄂志寰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过去十年,香港的离岸人民币业务取得长足发展,人民币资金池持续积累,交易活动日益活跃,产品选择日趋丰富,逐渐形成从需求到供给再到需求的良性循环,较好地推动了香港外汇交易及衍生产品等市场的发展。
2003 年,中国人民银行任命中银香港为第一家离岸人民币清算行,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开始正式起步。 2011 年,“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 RQFII )计划正式实施,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在设计理念和发展模式方面,从早期单向的现钞回流内地,转变为双向的人民币资金流动,成为全球开发人民币产品和推动人民币广泛使用的开创者和中心枢纽。近年来,随着跨境人民币贸易结算、直接投资的开通、以及人民币在跨境投资更广泛应用,香港的离岸人民币业务一直领先全球各地市场,担当着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的角色。
目前,香港拥有全球最大的离岸人民币资金池,逾 8000 亿元人民币,为全球人民币业务提供流动性支持。香港金融管理局与中国人民银行签署的人民币互换协议规模达 5000 亿元人民币,规模为全球最大。从流量角度看,离岸人民币交易也一直保持活跃。香港的人民币支付系统支持着各类跨境和离岸人民币交易,现时日均结算超过 1.5 万亿元人民币。 SWIFT 数据显示,全球逾 75% 的离岸人民币支付活动通过香港进行。
“国家‘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支持香港强化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深化两地互联互通,并清晰提出了开放市场和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方向。在政策利好下,加上境外投资者配置人民币资产需求趋升,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仍有庞大的空间发展。”香港金融管理局总裁余伟文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另外, 1997 年,香港债市年度总发行额还不到 200 亿美元,时至 2021 年,这一数字已升至 4000 亿美元,累计增幅接近 20 倍。
“在大家印象中,香港发展得不太好的是债市,但我经常鼓励大家要看数字。”余伟文引述国际资本市场协会( ICAM )的报告称,在亚洲区发行的国际债券,香港以 34% 的市占率稳占第一,高于美国( 22% )、英国( 17% )和新加坡( 5% )。香港离岸人民币债券和绿色债券的发展近年亦佳。
在余伟文看来,香港债市今时今日的发展,离不开与内地资本市场的互联互通。近年来,随着“沪港通”“深港通”与“债券通”的推出与迅速发展,交易规模与日俱增。以股票通为例, 2014 和 2016 年,沪港通及深港通正式开通。彼时日均交易金额仅有 56 亿元人民币及 16 亿元人民币, 2021 年,沪港通及深港通的日均交易金额已攀升至 553 亿元人民币及 650 亿元人民币,升幅分别达到 9 倍和 40 倍。
债券通的增长同样喜人。 2017 年,债券通北向通的日均成交金额是 22 亿元人民币。如今,这一数字已经涨了 11 倍,在 2021 年提高至 260 亿元人民币。余伟文表示,债券通南向通发展初期慢热,但参考互联互通过往的经验,相信未来几年是一大发展趋势,预期相关交易额会慢慢增加。
“与股票市场相比,香港债券市场发展较为缓慢,一方面是在现行港元联系汇率制度下,当地大型企业更乐于选择在美元债券市场集资,另一方面是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常年盈余,很少需要发行公共债券,难以形成债券市场无风险定价基准。 ”鄂志寰说道。
3
内地企业总市值占港股 7 成
1993 年 7 月,首家内地公司“青岛啤酒”在香港上市,从此拉开了内地企业在香港上市的序幕。历史数据显示,香港回归以前,内地企业在港上市公司数还不足 100 家。
1997 年 10 月,中国移动登陆香港市场,募集金额高达 323.63 亿港元,成为香港回归后的首单 IPO 。彼时,香港主板上市公司共有 658 家,内地企业占比不足 15% 。
2003 年,内地与香港签署了《内地与港澳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 ( 简称“ CEPA ” ) ,支持双方进一步加强在银行、证券和保险领域的合作。 CEPA 为内地与香港的合作打开了政策“大门”,同时加快了内地企业赴港上市的步伐。
25 年来,香港股市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内地企业的重要融资平台与内地投资者、金融机构进行海外资产配置的重要选项之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 2022 年 4 月,内地企业在港上市企业 1370 家,占港交所上市企业总数的 53.3% ,占港股总市值的 77.7% 。
在鄂志寰看来,大量内地优质企业赴港上市,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香港市场的流通性来吸引海外资本,另一方面也有助于香港金融市场集资功能的快速提升,推动香港成为内地企业“首选海外集资中心”。
以下的一组数字或许更能说明港股市场这些年来的繁荣盛况: 1997 年底,港股总市值 3.2 万亿港元, 2021 年,这一数字最高增至 58.6 万亿港元。港股日均成交额 25 年间增长近 10 倍,由 1997 年的 154.65 亿港元(只计算主板)增长至 2021 年的 1667.3 亿港元。自 2009 年开始,香港连续七年占据全球 IPO 募资额首位。
香港新股上市集资获得全球领先地位及股票市场的快速扩张,是内地与香港经济贸易联系不断增强的直接结果,亦进一步证明了香港在金融市场基础设施方面的独特优势。随着内地企业纷纷登陆港股,企业获得发展资金,又为香港经济注入活力,形成两地资本市场协同互补的良好发展局面,巩固和提升了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如果说推出 H 股是港交所为欢迎内地企业赴港上市作出的第一次改变,那么允许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及采用不同投票权架构的新经济公司来港上市,则是内地企业倒逼港交所成立以来作出的最大改革。
随着内地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以科技、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新经济公司开始蓬勃发展,彼时,港交所的规则并不允许此类公司赴港上市。在陆续错过诸如阿里等互联网企业后,港交所在 2018 年进行上市制度改革,在上市规则中新增三个章节,首次允许无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及采用不同投票权架构的公司来港上市,对内地大批新经济企业敞开了大门。
据《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不完全统计,此后 4 年( 2018 年至 2022 年 4 月底),港交所共迎来 128 家新经济公司,其中包括 28 家生物科技公司和 10 家二次上市公司,融资总额达到 5537 亿港元。目前,港交所已成为国际领先的新经济公司融资市场和全球第二大生物科技融资中心。
2021 年年底,港交所再一次宣布引入新规则,设立全新特殊目的收购公司( SPAC )上市机制。截至目前,已有两家空壳收购公司成功在港股挂牌。与此同时,港交所还优化了第二上市制度,从而吸纳更多从境外回流的中概股,给予双重主要上市的发行人更大灵活性。业内预判,香港资本市场将在今年下半年至明年迎来回流潮。
王昕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未来几年,香港资本市场对内地企业仍然会保持很长一段时间的吸引力。一方面,香港特区的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完备且信息透明度高,背靠祖国,也使得中国内地企业更倾向于在香港证券交易所上市;另一方面,重视中国内地市场的跨国公司也常将亚太区域总部放在香港,促使香港成为一个更开放、更活跃的国际金融中心。
“多年以来,香港在中国企业海外融资、离岸人民币业务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这种优势建立在香港和内地之间紧密的经贸往来和地缘关系等基础上,这种客观优势很难在一朝一夕之间发生改变。”王昕说。
04
金融科技发展进入快车道
2000 年 5 月,香港金管局发布《虚拟银行的认可》行业指引,首次提出不反对在香港成立虚拟银行。此后十余年内,这件事如同石沉大海,并没有在香港金融业内掀起任何波澜。直到 2018 年,香港金管局再次发布《虚拟银行的认可》指引修订本,虚拟银行一事才再次被提上日程。
2019 年 3 月, Livi VB Limited 、 SC Digital Solutions Limited 、和众安虚拟金融有限公司获得了首批虚拟银行牌照。而此时距离虚拟银行初次提出,已经过去 19 年。
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香港金融体系向来以审慎稳健著称,但也因此曾一度被诟病落后守旧,尤其是在金融科技发展层面。 2004 年,内地网民已经开始使用支付宝,而移动支付直到 2015 年才正式开始在香港普及。
尽管输在了起跑线,但在近几年的发展中,香港金融科技在努力赶上这波浪潮。
“与内地比起来,香港金融科技的起步确实要晚一些,基本上是在 2016 年,才开始由政府主导,全面启动了金融科技发展的相关工作。”香港投资推广署金融科技主管梁瀚璟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专访时说道。
2016 年初,香港金管局成立了金融科技促进办公室,以协调相关部门服务金融科技产业发展,推广金融科技产品。香港投资推广署也同期设立金融科技专责小组,连续几年推出全球 Fast Track 计划,为金融科技公司提供全方位协助,从而吸引更多金融科技公司落户香港。
据梁瀚璟介绍,几年来,特区政府推出了一系列金融科技基建和措施,香港金融科技取得了多项里程碑式进展。例如推出“转数快”快速支付系统、发放虚拟银行牌照、落实银行业开放应用程序界面、推动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贸易融资平台“贸易联动”等等。随着香港监管机构积极吸引金融科技投资进入市场,本地金融界的金融科技普及率亦有上升趋势。香港金管局 2020 年公布的调查显示, 35 %至 56 %的银行视金融科技为发展机遇, 86 %的银行正逐步将金融科技融入各种金融业务。
经过五年发展,目前香港已经有超过 600 家金融科技公司和初创企业,成为全球初创企业迅速拓展的首选城市之一,也是消费者金融科技普及率最高的市场之一。安永 2019 年发布的《全球金融科技采纳率指数》报告显示,中国内地的消费者金融科技采纳率为 87% ,位居全球首位。香港金融科技采纳率指数达到 67% ,远远高于法国、美国和日本等发达经济体。
“在今年年初公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报告中,香港金融中心的排名是全球第三,金融科技中心的排名是全球第八。和全球经济体比起来,我们算做得还不错的。但是未来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希望通过不断发展香港金融科技的水平,从而更好地提升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梁瀚璟说道。
与世界上其它国家及地区不同,香港作为金融为主导产业的经济体,虽然仅有 700 多万人口,却有着 160 多家银行、 160 多家保险公司、 800 多家证券公司以及数百家保险中介公司。对于以 2B 为主要业务的金融机构来说,无异于一个天然的金融市场。此外,香港独特的地理优势让金融科技公司能联结全球最大、增长最快及提供长期发展机遇的中国内地及东南亚市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海外金融科技企业希望以香港为跳板,进入大湾区内地城市。
“香港有很多做跨境支付的金融科技机构。之所以选择在香港落地,就是看中了香港和内地这样一个联结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金融科技起到了纽带作用。一方面内帮助更多内地企业走出去,另一方面,也让香港的金融科技有了更多发展和进步空间。”梁瀚璟说。
记者了解到,最近两年,尽管新冠肺炎疫情对香港经济造成了一定影响,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金融科技的推广和应用。自 2018 年 9 月香港金融管理局启动“转数快”以来,至去年第四季度,登记数目已达 960 万,交易量亦比 2018 年增长近 10 倍。
* 本文转载自《中国经济周刊》 , 记者为张燕、谢玮 , 原文名为《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还有优势吗 ? 》。
沙利文洞见·延展阅读
Q :沙利文长期致力于服务中国企业赴港上市,在香港开展了哪些业务,取得了哪些成绩?重点是发展什么?未来有什么发展战略? A : 作为 全球增长咨询公司,沙利文融合全球 61 年的咨询经验, 24 年来竭诚服务蓬勃发展的中国市场,以全球化的视野,帮助客户加速企业成长步伐,助力客户在行业内取得增长、科创、领先的标杆地位。
早在 2003 年,沙利文全球合伙人兼大中华区总裁王昕博士就带领沙利文团队,开拓港股及境外上市行业顾问服务,还率先建立和规范了投融资领域行业顾问的业务流程及服务标准。如今,行业顾问已成为企业香港上市的重要服务机构之一。沙利文长期与全球知名投行、财务审计、律所、顶级投资机构以及行业领先企业进行紧密合作。作为 20 余年来企业赴港上市热潮的见证者,沙利文已通过可满足 15 种不同需求场景的专业服务,帮助近千家公司拓宽国际融资渠道、获得资本青睐,强化投资者关系及公共关系,成功登陆香港资本市场,亦为香港的经济繁荣做出了杰出贡献。 2014 至 2021 年,沙利文蝉联中国企业赴香港上市行业研究顾问市场份额第一名的领导地位。
2022 年,沙利文与捷利交易宝的内地附属公司联合创立沙利文捷利 ( 深圳 ) 云科技有限公司(简称:云科技)。云科技公司为港股拟上市公司及已上市公司提供精准宣传路演、公开发行辅助、一站式全周期投资者关系管理服务及综合性投融资支持。
18A 政策推行以来,香港已成为亚洲最大、全球第二大的生物科技集资中心,今年初,沙利文联合捷利交易宝、云科技及头豹,共同撰写并发布的《港股 18A 生物科技公司发行投资活报告》。此后又陆续联合发布了《 2022 年港股 SaaS 行业活报告》、《 2022 年中国消费医疗系列报告:植发行业活报告》、《 2022 年中国专科医院服务系列报告:辅助生殖行业活报告》、《 2022 年中国物业管理行业发行投资活报告》等。
过去的 24 年,沙利文大中华区发挥全球联动之势能,助力大量中国企业走向国际资本市场,也帮助大量国内外投融资机构了解和投资中国企业。未来,我们将立足中国,长远服务,深耕全球资本市场及企业咨询服务,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投融资及其他各类专业咨询服务,包括尽调服务、估值服务、评估服务、战略咨询、管理咨询、规划咨询、技术顾问、财务顾问、行业顾问等。我们将始终围绕科创主题,以增长为目标,帮助客户取得领导地位,并以专业知识为企业资本运作赋予价值,为行业繁荣赋予能量,为国家发展赋予服务。

媒体报道
2022/04/22
证券日报丨沙利文王昕博士: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将成为大势所趋
证券日报丨沙利文王昕博士: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将成为大势所趋
4月20日,中国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表示,目前,证监会要求披露ESG相关信息,主要是基于自愿原则。上市公司应该积极披露更多的ESG信息,披露的信息准确又多的情况下,有利于投资者准确判断公司今后发展的可持续性。
当前,我国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整体状况如何?从推进双碳目标实现来看,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有何重要意义?上市公司ESG信息是否应采取强制披露?应如何进一步完善ESG信披制度?弗若斯特沙利文(Frost & Sullivan, 以下简称“沙利文”)全球合伙人兼大中华区总裁王昕博士接受《证券日报》采访,共同探讨我国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现状及ESG信披制度的未来发展。
4月20日,中国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表示,目前,证监会要求披露ESG相关信息,主要是基于自愿原则。上市公司应该积极披露更多的ESG信息,披露的信息准确又多的情况下,有利于投资者准确判断公司今后发展的可持续性。
根据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中证指数有限公司联合发布的《中国上市公司ESG发展白皮书》显示,从2009年到2021年,披露ESG相关报告的A股上市公司从371家增至1112家,ESG信息披露的主动性逐年上升。
受访专家认为,近年来,监管部门多措并举,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成绩凸显。不过也存在信披标准不统一等不足之处。加强ESG信息披露,有利于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也将进一步加快推进双碳目标实现。
头部企业ESG信披意识强
自2018年9月底ESG信息披露基本框架确立以来,ESG信息披露发展走上快车道。
近年来,A股头部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意识明显增强。 据头豹研究院研报数据,沪深300的上市企业的ESG报告披露率在过去10年间逐年上升,由2011年的50.7%逐步上升至2021年的83.3%,远高于A股上市企业整体25.3%的披露率。
“提倡ESG,事实上是希望通过市场手段来解决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的巨大挑战,引导企业推行相应的可持续战略和规划,在微观层面企业实现利益最大化的同时,进而在行业和宏观层面上实现国家产业和经济目标。”沙利文全球合伙人兼大中华区总裁王昕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不过,ESG信息披露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问题。“ESG投资是绿色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比国际主流信息披露标准,我国整体ESG发展尚未形成统一的ESG披露标准体系,其问题主要体现在整合法规不完善,披露标准不统一等方面。”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陈雳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在王昕看来,国内ESG信息披露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不足:信披制度不统一,质量参差不齐。第三方审计有待提升,指标覆盖率较低。ESG评估评级缺乏系统性。
此外,关于ESG信息披露,A股上市公司以自愿披露为主。强制性披露是否会成为趋势,引来市场热议。“目前,国内ESG信息披露主要遵循自愿的原则,暂时还未要求到同步国际ESG准则或者强制披露的地步。”陈雳表示,考虑到目前国内ESG信披体系还尚未完善,ESG披露应该更多地依靠市场的力量,促使企业更好地遵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从而使得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ESG信息强制披露将成为大势所趋,严峻的气候变化形势与极端气候事件频率增加促进披露强制化,海外ESG信息披露已为普遍强制要求。”王昕举例称,德国2016年出台针对大型企业的强制性ESG信披规定,并要求不遵守的企业须做出解释。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在2021年提出了关于ESG关键领域的强制披露性建议。亚太地区方面,新加坡、日本、印度尼西亚、香港的上市公司都被要求强制披露ESG信息。
ESG赋能企业商业价值
与此同时,监管部门持续促使上市公司加强ESG信息披露,以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促进双碳目标实现。
4月15日,证监会发布的《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指引》指出,“落实新发展理念的要求,在沟通内容中增加上市公司的环境、社会和治理(ESG)信息。”
陈雳分析称,加强ESG信息披露,一方面有利于推动企业更加重视环境保护、内部治理等因素,帮助优化企业自身经营和发展战略,从而提升中长期可持续发展能力。另一方面,随着ESG标准作为投资决策的必备参考指标,ESG赋能企业商业价值,表现较好的上市公司将获得资本市场的长期支持,从而加快做优做强的步伐。
谈及加强ESG信息披露的必要性时,王昕认为,首先,促进上市公司转型。ESG的定期信息披露将促进石油、化工等行业能源结构的优化,推动其低碳减排力度,优化生产过程、提高能源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其次,增强上市公司责任感。ESG信息披露对企业和利益相关方具有双向促进作用,将帮助企业建立稳健的利益生态圈,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定期信息披露可以倒逼企业增强自身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间接推动双碳目标的实现。
关于如何进一步优化ESG信披体系,王昕表示,上市公司通过增加定量信息的发布并提高披露信息质量,来为投资者提供更有效的ESG相关信息;建立ESG数据库,对ESG信息和数据进行更有效的收集与管理;相关行业的上市公司参与碳交易、投身绿色金融时,需在年报和半年报中提高有关碳排放数据的信息披露数量和质量。
陈雳建议,监管部门需要建立健全金融机构ESG信息披露规则标准,构建金融机构ESG信息披露评价体系,并进一步加强对金融机构信息披露的监管,来促进金融机构全面提升信息披露质量。
*本文转载自《证券日报》,记者为邢萌,原文名为《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主动性逐年上升 专家认为强制性是大势所趋》。感谢沙利文大中华区执行总监楼磊、分析师傅江裕为本次采访提供支持。
沙利文洞见·延展阅读
Q:当前,我国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整体状况如何?存在哪些不足?
A:现状: 1.A股上市公司ESG披露量提升,披露率平稳且有较大提升空间。 据申万宏源统计,2014年以来我国A股ESG报告披露率稳定在约25%。披露数量从2014年的615家左右上升到2021年的1159家。据Wind统计,2021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共披露1159份ESG报告,占2021年A股上市公司总数(4684家)的24.74%,其中2021年上交所上市公司ESG披露占比为33.56%,深交所上市公司披露占比为18.56%。根据智通财经,截止至2021.12.31,H股上市公司中独立发布ESG报告的占比为52.2%;根据商道纵横,截止至2021.7.31已于港交所披露易(HKEX News)登载ESG信息的公司占比为93.8%。
2.ESG披露情况行业分布不均。 据Wind统计,2021发布ESG报告数量排名前5的行业分别是医药、电力及公共事业、基础化工、电力设备及新能源与电子行业,披露数量分别为90、79,74,63,62家。医药行业高披露数量主要与疫情有关,其他多集中于高排放行业。而金融行业、食品饮料、轻工等行业的披露数量较少。
不足:1.第三方审计待提升,指标覆盖率低。 根据中国ESG研究,截止至2020.5,沪深300范围内发布的ESG报告仅有12%经过第三方审计。同时已披露的报告中指标层面覆盖率低,2020年对于社会指标和环境指标的披露率分别为35.4%和49.2%,且社会信披多为定性描述。
2.ESG信息披露制度不统一,质量参差不齐。 各企业命名不统一,如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企业影响力报告等。披露形式部分独立刊发部分集成于年报或季报中,没有明确的ESG信息披露制度与框架。
3.ESG评估评级缺乏系统性。 目前国外许多机构在研究开发ESG指标体系,如MSCI ESG系列指数、FTSE4Good系列指数、The Dow Jones可持续发展系列指数等。但我国研究结果大多仅针对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中的单项因素,缺乏对国情的结合。同时各机构的指标、权重设置均不相同。
Q:近年来,监管部分推进上市公司加强ESG信息披露,对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有何积极意义?
A: ESG兴起有深刻的社会政治原因,它在政府干预最小化的前提下,激励企业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在面临日益严峻的气候变化、环境污染、贫富差距等挑战面前展现企业完善且充分的应对措施。ESG评价体系的目的是让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过程中所造成的“外部性”尽可能“内部化”为企业的成本,实质上是在重新定义企业与市场的边界。提倡ESG事实上是希望通过市场的手段来解决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的巨大挑战,引导企业推行相应的可持续战略和规划,在微观层面企业实现利益最大化的同时,进而在行业和宏观层面上实现国家设定的产业和经济目标。
公司的ESG信息对上市公司价值所产生的积极影响会体现在系统性风险的降低(如CAPM模型中β系数的相对下降)和非系统性风险状况的改善(如盈利能力的提升)。虽然ESG框架在很大程度上强调创造可持续的财务业绩,但它也推动投资者和企业将重点放在了明确的预测调整或情景分析上,通过识别或量化潜在的财务以及非财务因素,进而减轻未来的各类风险。
Q:从推进双碳目标实现来看,上市公司ESG信息是否应采取强制披露?
A: 目前中国证监会基于自愿基础进行ESG披露要求,还未采取强制披露,但强制披露是未来大势所趋。
1.在海外ESG信披已为强制要求。 德国2016年出台针对大型企业的强制性ESG信披规定,并要求不遵守的企业须做出解释。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在2021年提出了关于ESG关键领域的强制披露性建议。英国规定从2022年4月起,超过 1300 家在该国注册的大公司和金融机构必须披露与气候相关的财务资讯,成为G20 集团中首个强制大企业按 TCFD 作气候披露的国家。亚太地区,新加坡、日本、印度尼西亚、香港的上市公司都强制披露ESG信息,香港交易所要求上市公司2020年7月后强制披露ESG相关报告,2021年,港交所对《企业管治守则》及相关《上市规则》条纹进行了修订,修订的终点为公司管治议题部分,涉及到了董事会独立性、多元化及公司反贪污等多个内容。
2.严峻的气候变化形势与极端气候事件频率增加促进披露强制化。 根据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结论,气候变暖由人类活动造成,同时全球气候系统经历着快速而广泛的变化,且部分变化已无法逆转。在所有排放情景下,全球升温都将至少达到1.5℃。这迫使全球各国更加严肃对待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强制企业进行ESG气候披露。

媒体报道
2022/03/28
中国能源报丨沙利文贾庞:抽水蓄能目前依然是电网储能系统中的绝对主流
中国能源报丨沙利文贾庞:抽水蓄能目前依然是电网储能系统中的绝对主流
3月17日,浙江泰顺抽水蓄能电站、江西奉新抽水蓄能电站这两座国家电网旗下的抽水蓄能电站开工,预示着国家电网距离其抽水蓄能规划目标又近了一步。按照规划,国家电网“十四五”将新开工2000万千瓦以上抽水蓄能电站,2025年经营区抽水蓄能装机超过5000万千瓦,2030年达到1亿千瓦。南方电网同样雄心勃勃,其规划“十四五”和“十五五”期间分别投产500万千瓦和1500万千瓦抽水蓄能,2030年抽水蓄能装机达到2800万千瓦左右。
在电化学储能十分火热的当下,电网为何偏爱抽水蓄能,二者又将擦出什么样的火花?弗若斯特沙利文(Frost & Sullivan, 以下简称“沙利文”)大中华区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贾庞先生接受《中国能源报》采访, 共同探讨两网加力布局抽水蓄能背后的逻辑。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大型风光电基地及其配套调节性电源规划建设,加强抽水蓄能电站建设,提升电网对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消纳能力。
3月17日,浙江泰顺抽水蓄能电站、江西奉新抽水蓄能电站这两座国家电网旗下的抽水蓄能电站开工,预示着国家电网距离其抽水蓄能规划目标又近了一步。按照规划,国家电网“十四五”将新开工2000万千瓦以上抽水蓄能电站,2025年经营区抽水蓄能装机超过5000万千瓦,2030年达到1亿千瓦。
南方电网同样雄心勃勃,其规划“十四五”和“十五五”期间分别投产500万千瓦和1500万千瓦抽水蓄能,2030年抽水蓄能装机达到2800万千瓦左右。
在电化学储能十分火热的当下,电网为何偏爱抽水蓄能,二者又将擦出什么样的火花?
本质上是电网的基本单元
去年以来,国家相继出台抽水蓄能电站电价政策和抽水蓄能中长期发展规划,国家电网公司发布加快抽水蓄能开发建设六项重要举措。政策利好与行业需求双效叠加,抽水蓄能发展持续提速。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抽水蓄能具备“源网荷储”全要素特性,本质上是电网的基本单元。对于电力系统来说,抽水蓄能的本领大、效益好。
沙利文大中华区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贾庞告诉记者,电化学储能的发展主要受益于近年来电池产业的快速发展,其具有建设周期较短、选址要求低和规模灵活等特点,但受制于其经济性和安全性,目前无法在电网侧实现大规模推广。
金风低碳能源设计研究院规划研究部高级电力市场研究员杨萌认为,相对于电化学储能而言,抽水蓄能在电网侧具备以下优势:运营期超过60年,大大超过以锂电池为代表的电化学储能;规模大、更适合系统级应用;调控经验比较成熟,调用方便。
“抽水蓄能虽然一定程度上受到选址条件、建设周期较长等方面的限制,但是抽水蓄能的技术成熟、使用寿命长、容量大、运行稳定、成本优势明显,目前依然是电网储能系统中的绝对主流。”贾庞表示。
产业呈现新发展态势
贾庞认为,除了发展规模显著扩大、建设速度大幅加快、与新能源的融合发展更深入等趋势外,未来抽水蓄能建设的新态势还体现在,扩大社会资本参与、价格机制改革激活市场等方面。
“例如,国家电网已经明确表示将向社会开放拟建的抽水蓄能项目,合作模式一厂一议、灵活选择,社会资本可参可控。对于有意愿有能力的社会资本,可由社会资本控股并建设管理电站,与社会各方力量建立共建共享机制,实现合作共赢。”贾庞向记者表示。
据贾庞介绍,广东省明确了储能、抽水蓄能电站的费用和需求侧响应等相关费用,由直接参与市场交易和电网企业代理购电的全体工商业用户共同分摊。这有利于成本疏导到下游全体工商业用户,意味着电网企业或抽蓄电站投资方将获取一定水平的投资回报,其扩大投资规模的动力将大幅提升。
“既可以在较长周期内峰谷套利,也可以提供几乎所有的辅助服务,盈利模式灵活。”杨萌同样认为,抽水蓄能作为最成熟的大规模长周期储能,是电力系统重要的灵活性资源。在灵活性容量的激励机制建立后,抽水蓄能的投资将通过提前约定容量的方式得以保障。
电网两方面引领产业发展
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指引下,新型电力系统的核心特征是新能源成为电力供应的主体。储能装置可以有效地平抑风、光等可再生能源产生的功率波动,使可再生能源变得相对可控。
贾庞直言,未来,电网预计将从两大方面来推动抽水蓄能电站更好更快建设。一方面,发挥电网的能源系统核心枢纽作用,全面、科学地规划布局抽水蓄能电站,避免站点规划与生态红线划定、国土空间规划等方面协调不够,影响抽水蓄能电站建设进程和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另一方面,发挥电网在电力市场化改革中的平台作用,进一步完善抽水蓄能电站电价形成和疏导机制,推动电站平等参与电力中长期交易、现货市场交易和辅助服务市场或辅助服务补充机制,使抽水蓄能电站通过市场回收成本、获得收益。
杨萌表示,随着抽水蓄能电价瓶颈的解决,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对于抽水蓄能的开发热情空前高涨,但项目前期验证规划的手续仍较为复杂,建议简化流程,并进一步提高投资收益的确定性。
*本文转载自《中国能源报》,作者为韩逸飞,原文名为《国家电网、南方电网近期积极推动项目落地——两网加力布局抽水蓄能》。

媒体报道
2022/01/01
CGTN|沙利文王昕博士:RCEP的到来或将助力中国制造业升级转型
CGTN|沙利文王昕博士:RCEP的到来或将助力中国制造业升级转型 据新华社报道,日前,国务院常务会议召开,确定跨周期调节措施,推动外贸稳定发展;部署做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生效后实施工作。会议指出,经过国际国内相关方共同努力,RCEP将于2022年1月1日正式生效实施。要支持企业抓住协定实施的契机,增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升贸易和投资发展水平,倒逼国内产业升级。2021年12月23日,商务部发言人高峰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目前RCEP国内实施的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就绪。
如何解读中国正式加入RCEP?RCEP利好中国哪些产业?加入RCEP后,预测中国在全球产业链布局中的地位将发生哪些变化?RCEP对中国对外贸易有何影响?RCEP如何指导客户企业从降低关税中获益和找到新机遇?弗若斯特沙利文(Frost & Sullivan,简称“沙利文”)全球合伙人兼大中华区总裁王昕博士日前接受中国国际电视台《全球财经》(CGTN Global Business)栏目采访,分享对于中国加入RCEP的一系列看法。
Reporter: What is Frost & Sullivan’s interpretation of China’s accession to the RCEP on January 1 st ?
记者:沙利文对1月1日中国正式加入RCEP有何解读?
Dr. Neil Wang: Thank you for your question. There is no doubt that the RCEP is important for Asia's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and will drive the global economy closely around Asia, Europe and North America. We believe that China's participation in the RCEP can promote China's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outbound investment in many ways, utilizing the closed-loop value chain in the RCEP region to achieve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 market integration and industrial chain upgrade, reducing China's trade dependence on the U.S. and Europe, and helping to further elevate China's international status.
王昕博士:谢谢您的提问。无疑,RCEP对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有重要意义,并将推动全球经济紧密围绕亚洲、欧洲与北美展开。我们认为, 中国加入RCEP可以从多方面促进我国国际贸易与对外投资,利用RCEP区域内价值链闭环实现技术升级、市场融合与产业链升级,减少中国对美国与欧洲的贸易依赖,有助于我国国际地位进一步提升。
Reporter: In your opinion, which industries in China will benefit from RCEP?
记者:在您看来, RCEP利好中国哪些产业?
Dr. Neil Wang: To promote the upgrading of China's high-end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nd enhance China's position in the global supply chain.
王昕博士: 推动中国高端制造业产业升级,提升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地位。
RCEP will help upgrade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by improving the quality standards of Chinese products and driving higher quality development in China's economy. The RCEP agreement covers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competition, market openness,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e-commerce and other aspects, and from a perspective of investment protection, freedom, and convenience, it will have a systematic and comprehensive impact on our foreign trade and investment development. With the upgrade in China's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he enhancement of mid-to-high-end manufacturing capabilities,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will gradually shift to high-tech, high value-added in the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The RCEP will guide and refine the regional trade division of labor, which is conducive to the extension of China's industrial chain and the upgrading of its value chain.
RCEP将有助于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提高中国产品的质量标准,推动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RCEP协定涵盖国际贸易与竞争、市场开放、知识产权、电子商务等多方面,将从投资保护、自由、便利性等角度对我对外贸易及投资发展产生系统性的综合影响。随着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中高端制造业实力提升,中国制造业将在国际分工中将逐渐向高科技、高附加值转移。RCEP 将引导并细化区域贸易分工,有利于中国产业链延伸与价值链提升。
Reporter: What changes do you expect to happen to China's position in the global industrial chain layout after joining the RCEP?
记者:加入RCEP后,您预测中国在全球产业链布局中的地位将发生哪些变化?
Dr. Neil Wang: China will leverage the benefits of the RCEP to promote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and global economic and trade cooperation.
王昕博士: 中国将借RCEP 之力,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全球经贸合作。
The signing of the RCEP Agreement means that tariffs, tariff barriers and other trade restrictions of regional member countries will be significantly reduced; trade terms will be fair, reasonable and transparent, promoting rapid circulation of factors in the region, free and convenient trade and investment, and closer cooperation between industrial chains and supply chains, which is conducive to the further expansion of China's import and export trade, as well as promoting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RCEP的签署意味着区域内各成员国关税、关税壁垒与其他贸易限制将大幅降低;贸易条款将更加的公平、合理与透明,推动区域内要素流通迅速、贸易投资自由便利,产业链与供应链合作更加紧密,有利于我国进一步扩大进出口贸易,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
Among the 15 RCEP countries, China is the absolute leader in terms of population and GDP, therefore, China is in a key position in the value chain cooperation in the entire RCEP region. China has developed a technological lead, and with the labor advantage of ASEAN countries and the natural resources of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a China-led "factory of the world" is being formed at an accelerated pace. Multinational companies will prefer to locate their industrial chains in the RCEP region, and China's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global industrial chain pattern will be further consolidated.
在RCEP 15国之中,中国在人口及GDP方面绝对领先,因此在整个RCEP区域中的价值链合作上,中国处于关键地位。中国在技术上已经形成领先优势,借助东盟国家的劳动力优势与新澳的自然资源,以中国主导的“世界工厂”正在加速形成。跨国公司更偏向于将产业链布局在RCEP区域,中国在全球产业链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将进一步巩固。
Reporter: What are the impacts that foreign trade has brought to China?
记者:RCEP对中国对外贸易有何影响?
Dr. Neil Wa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oreign relations, the RCEP is conducive to promoting economic and trade cooperation among China, Japan and South Korea, easing trade tensions between China and the US, and reducing dependence on the US.
王昕博士: 从对外关系角度出发看,RCEP协定有利于促进中日韩经贸合作,缓解中美贸易摩擦、减少对美依赖。
Among the 15 countries of RCEP, China, Japan, and South Korea account for approximately 80% of the total economic value, and the cooperation among the three countries is expected to be further improved under the framework of the agreement. Firstly, the RCEP is the first Free Trade Agreement amongst China, Japan, and South Korea. In the past decade, the overall trade volume of the three countries fluctuated due to the trade frictions between China and the US. The signing of the RCEP agreement is conducive to promoting smoother and steadier trade between China, Japan, and South Korea. Secondly, the increase in trade cooperation among the three countries will assist China’s trade diversion. While stimulating China’s trade and economic growth, the cooperation may reduce China’s dependency on the US market , making China more proactive and favorable in the Sino-US trading relations to compensate for the reduction in China’s foreign trade caused by the friction between the US and China.
在RCEP 15国中,中、日、韩三国经济总量约占80%,在协约的框架下,三个国家之间的合作有望进一步加深。首先,RCEP是中、日、韩三国间首次达成自贸协定。近十年来,受中美贸易摩擦影响,三个国家整体贸易额波动较大。RCEP协定的签署有利于推动中日韩贸易更加顺畅与平稳。其次,中、日、韩三国贸易合作增加将协助我国外贸易转移,在促进中国贸易与经济增长同时,可帮助中国减少对美国市场的依赖,有助于我国在中美贸易关系中获得更多主动权,弥补中美贸易摩擦所造成的中国对外贸易的减少。
Overall, I believe that the RCEP can make China’s existing international supply chain more stable and improve China’s ability to withstand risks that will bring positive effects on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security, and stability. At the same time, the RCEP will effectively empower the development of intra-Asia trade collaboration when each member country can give full play to its own advantages in factors of production. By adjusting the layout of foreign trade and investment and optimizing resource allocation, the member countries will strengthen the critical position of east Asia in the global economy. Thank you.
总体而言,我们认为,通过RCEP,能够使中国现有的国际供应链合作更加稳固,提高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进而对我国经济发展、安全稳定带来积极效果。同时,RCEP将有效赋能亚洲区内贸易协作发展,各个协约国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生产要素优势,通过调整对外贸易和投资布局,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东亚经济体在全球经济中的关键地位。谢谢。
Reporter: Thank you very much, Dr. Neil. You have just provided a comprehensive and in-depth explanation from a macro perspective. In fact, we are also very interested in the benefits of RCEP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ompanies. May you please discuss on “how may RCEP guide our corporate clients to benefit and explore new opportunities from tariff reduction”?
记者:非常感谢王博士,刚才您从宏观角度进行了全面且深入的解读;事实上,我们也非常关心RCEP对中国企业发展有哪些益处,能请您再就“RCEP如何指导客户企业从降低关税中获益和找到新机遇”着重谈一下吗?
Dr. Neil Wang: The RCEP “tariff-free” will bring huge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for Chinese enterprises in various industries.
王昕博士: RCEP“零关税”将为中国各行业企业带来巨大发展机遇。
The RCEP “tariff-free” refers to the eventual achievement of zero-tariff on more than 90% of the goods traded in the RCEP region once the agreement comes into effect, with immediate zero tariff on some goods or achieving zero tariff for other ones within ten years. The introduction of this policy means that the member countries will liberalize trading of goods in a short period of time. This enables beneficiary enterprises to significantly reduce production and investment costs, expanding markets and improve competitiveness globally.
RCEP“零关税”是指协定生效后,区域内90%以上的货物贸易将最终实现零关税,部分货物立即降至零关税,另一部分也将在十年内降至零关税。这一政策的出台意味着各协约国将在较短时间内实现货物贸易自由化,这将有助于我国企业的生产和投资成本大幅减少,扩大市场空间,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In terms of import, “tariff-free” helps enterprises expand the procurement scale of raw materials, automotive, electronic and other components at much lower costs, better meeting the domestic market demands for consumer upgrading, cost reduction, efficiency improvement for enterprises, and supply chain optimization.
从进口端来看,“零关税”有助于企业以更低的成本扩大对原材料、汽车零部件、电子元器件等零部件的采购规模,更好地满足国内市场消费升级需求,为企业降本增效,优化供应链生态。
Regarding exports, the “tariff-free” policy will significantly reduce product prices, promoting much more Chinese products to be marketed internationally, removing many challenges of enterprises in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s. Especially for products with export advantages, “tariff-free” will enable Chinese enterprises to enhance their competitiveness in the global market and replace the market shares of non-member countries resulting in further export expansion.
从出口端来看,“零关税”政策将显著降低产品价格,推动更多中国产品走向国际市场,消除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诸多挑战。尤其对于具有出口优势的产品,“零关税”将使中国企业增强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取代非成员国的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出口。
In addition, the RCEP cumulative rules of origin are of great benefits for exports of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It stipulates that when goods are exported to any RCEP member country, all intermediate goods and accessories from any RCEP country can be calculated into the value addition percentage of the origin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regional value contents of 40%. Businesses will then find it easier to have their products meet RCEP origin requirements that may enhance the flexibility and autonomy industry chain layout. Therefore, “tariff-free” will bring optimization of supply chain, enhancement of market discourse, and expansion of global influence for Chinese enterprises with broader space for development.
另外,RCEP原产地累积规则对中小企业出口大有裨益,它规定商品出口到任意RCEP成员国时,来自RCEP任何国家的中间品、零配件都能计入原产地增值比例,来满足最终出口产品增值40%的原产地标准,这大大降低了企业的享惠门槛,增强产业链布局的灵活自主性。因此,“零关税”企业对我国企业优化供应链、增强市场话语权、扩大全球影响力带来了广阔发展空间。
联系我们
业务咨询热线
(021)54075836

扫码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返回顶部
联系我们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