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日报|沙利文:自免药物中国销售额迅速增长,持续推动中国迈入自免疾病领域商业化元年
证券日报|沙利文:自免药物中国销售额迅速增长,持续推动中国迈入自免疾病领域商业化元年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Frost & Sullivan,以下简称“沙利文”)预测,到2030年,全球自免药物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760亿美元,2022-2030年复合年增长率为3.6%,其中,中国自免药物市场规模2030年有望达到近250亿美元,较2020年实现十倍增长,是全球自免药物的重要增量来源。自免药物市场是全球仅次于肿瘤的第二大药品市场,但相比肿瘤市场已经形成白热化竞争的局面,自免药物市场还有待开发,国内过去自免市场空间尚未打开的原因有哪些?近两年国内自免市场快速发展背后的推动的因素有哪些?
沙利文大中华区生命科学事业部高级咨询经理郝帅接受《证券日报》采访,共同探讨自免药物市场发展现状。
《证券日报》
*点击文末 阅读原文 ,查看完整报道
Q: 自免药物市场是全球仅次于肿瘤的第二大药品市场,不过,相比肿瘤市场已经形成白热化竞争的局面,自免药物市场还有待开发。请问国内过去自免市场空间尚未打开的原因有哪些?
a) 市场教育不足: 中国自免药物市场的教育和推广相对不足,许多患者和医生对自免药物的认识和了解程度有限,限制了市场进一步扩容。
b) 医保限制: 由于自免药物通常价格较高,而中国的医保政策主要支持上市时间较长、临床应用成熟的药物类型,这导致了一些自免药物,特别是创新药物并不在医保报销范围之内,限制了患者的选择。
c) 患者支付能力: 自免药物价格较高,许多患者难以承担自费治疗的费用,因此自免药物的临床需求受到限制。此外,由于自身免疫疾病通常不致命,中国患者在支付能力有限及对价格敏感的情况下,大多不愿意像对待癌症等致命疾病一般投入大量经济资源治疗疾病,因此导致患者治疗中断、治疗无效等结果。
d) 监管审批: 自免药物,特别是创新药物的研发和上市审批流程较长,涉及到严格的临床试验和监管审批,这增加了药物的研发成本和周期,也导致了药物上市速度放缓。
Q: 有药企指出,2023年度,自身免疫性疾病领域进入发展快车道,2024年有望成为国产自免单品商业化元年。请问近两年国内自免市场快速发展背后的推动的因素有哪些?
a) 自免领域重磅药物销售额加速增长: 许多由跨国公司开发的重磅药物在中国获批,并纳入国家医保;在单价下降的同时,销售额有所增加。例如,司库奇尤单抗于2019年3月在中国获批用于治疗中重度斑块型银屑病,并于2021年3月纳入国家医保。其中国销售额自2020年的72.5百万美元上升至了2021年的279.0百万美元及2022年的601.4百万美元。此外,度普利尤单抗于2020年6月获批用于治疗中重度特应性皮炎,并于2021年1月纳入国家医保。其中国销售额自2020年的13.7百万美元上升至2021年的87.4百万美元及2022年的248.1百万美元。自免领域重磅药物中国销售额的迅速增长将持续推动中国迈入自免疾病领域商业化元年。
b) 科技创新及治疗方案升级: 自免药物领域的科技创新不断推动新药研发,使得针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方案更加多样化。随着自免疾病治疗方案逐步从传统的抗炎药转为生物制剂,生物制剂药物类别亦不断升级。例如,相较于存在较高严重感染风险的第一代TNF-α抑制剂,靶向白介素(例如IL-17和IL-23)等若干种类的生物制剂在某些适应症上表现出更好的疗效及/或安全性,这类生物制剂厂商正持续推进广泛的上市前研究,未来中国将有更多自免药物获批,推动市场规模增长。
c) 临床需求增加: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病人数逐年增加,患者治疗需求不断提升。自身免疫疾病属于典型的慢性疾病,患者需要长期甚至终身服药,患者对于药物具有稳定的长期需求,因此自免药物临床需求度高、药物市场潜力巨大。
d) 政策支持: 中国政府一直在加大对医药产业的支持力度,包括加快审批流程、简化注册程序等,为自免药物的研发和上市提供了有利条件,促进中国自免药物市场加速增长。
e) 市场机遇及中国本土企业的崛起: 自身免疫性疾病领域市场巨大、且相对于国际及本土医药公司扎堆的肿瘤等疾病领域,市场竞争相对少激烈,为新进入者提供了发展机会。中国本土创新型医药企业认识到该治疗领域的巨大潜力后,开始对自身免疫疾病药物进行持续研发。由本土创新药企业开发的自免药物将更具有价格优势,且国内企业更能利用对当地患者及医院的深入了解及广泛覆盖,与跨国公司一同提出更具针对性的市场推广策略,提高患者受教育水平,改善其对自身免疫疾病及药物治疗的认识。
*本采访已刊登于《证券日报》,记者为孙文青,原标题为:《 掘金自身免疫疾病药物市场 国内药企研发热情再被点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