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利文:罕见病药物研发面临挑战,政策与AI技术助力突破

沙利文:罕见病药物研发面临挑战,政策与AI技术助力突破

2025/03/04

沙利文:罕见病药物研发面临挑战,政策与AI技术助力突破

沙利文洞见

罕见病是指发病率极低、患病总人口数极少的疾病。目前,我国两版罕见病目录纳入207种罕见疾病,而公开数据显示,全世界已发现7,000多种罕见病,但仅5%有明确治疗方案。都说罕见病药物研发难,行业内一直有“双十”的说法。罕见病药物研发的“难”,相比较其他药物有什么特殊之处?近些年,围绕罕见病的政策不断出台,覆盖了研发到商业化等多个环节。在加速罕见病药物研发上,政策端呈现哪些特征?未来走向可能是怎样的?当前大火的AI是否能助力罕见病药物的研发?还有哪些工具有望加剧罕见病药物的研发?

 

弗若斯特沙利文(Frost & Sullivan, 以下简称“沙利文”)大中华区高级咨询经理汪鹏接受澎湃新闻采访,共同探讨罕见病药物研发的挑战与机遇。

 

 

Q:都说罕见病药物研发难,行业内一直有“双十”的说法。罕见病药物研发的“难”,相比较其他药物有什么特殊之处?

汪鹏

沙利文大中华区高级咨询经理

临床研究方面:

 

靶点发现难度大:80%的罕见病为遗传性疾病,基础研究相对薄弱,许多疾病缺乏成熟的动物模型和研究数据,致病机制复杂且异质性强,这使得靶点发现和验证成本极高。新技术如基因测序和AI辅助分析虽有所突破,应用仍处于初期阶段,未能广泛普及。

 

数据获取困难:全球范围内罕见病患者数量较少,且诊断率低,试验样本难以满足需求,临床试验经常因患者招募不足而面临延迟或目标调整。相比之下,常见病药物的试验样本量大,能快速完成研发。

 

市场方面:

 

罕见病药物的研发投入与商业回报失衡,由于市场规模小且患者支付能力有限,研发成本难以收回,企业面临“高投入、低收益”的困境。尽管政策提供市场独占期和税收优惠,但只有少数药物能够回本,资本更倾向于投资常见病领域。

 

总体而言,罕见病药物研发面临多维度的系统性挑战。通过国家级专项基金和医保动态谈判等手段,能够降低研发成本,提升支付保障,促进跨国合作和数据共享,从而推动研发创新,造福罕见病患者。

 

 

Q:近些年,围绕罕见病的政策不断出台,覆盖了研发到商业化等多个环节。在加速罕见病药物研发上,政策端呈现哪些特征?未来走向可能是怎样的?

汪鹏

沙利文大中华区高级咨询经理

 

近年来,全球罕见病药物研发政策展现出系统化、差异化和多维度支持的特点,平衡企业研发动力与患者可及性,推动这一特殊领域的发展。

 

药品上市前,各国政府出台政策加速审评审批:各国普遍通过“绿色通道”缩短罕见病药物上市周期。欧盟允许基于小样本临床试验数据加速审批。中国国家药监局(NMPA)将罕见病新药审评时限缩短至普通药物的1/3;上市后,市场激励与风险补偿机制得到广泛应用,例如各国普遍延长孤儿药的市场独占期。

 

同时,国家提供研发激励与产业链协同:税收减免、专项基金和产学研合作成为关键手段。美国提供联邦研究补助金,欧盟设立专项研究基金,中国地方政府(如北京、上海)建立罕见病研发中心并提供临床试验基地。

 

为解决数据困难,研发协同网络加速建设:例如欧盟设立了24个罕见病参考网络,整合各国医疗资源。中国药监局启动了真实世界数据应用试点,支持跨国临床试验数据互认,提升研发效率;支付体系也在创新中不断完善。

 

展望未来,审批流程有望得到进一步优化,国际监管机构(如FDA、EMA、NMPA等)有望进一步协调罕见病药物的审评标准,减少重复性研究,加快全球同步上市;数据资产化转型有望推动跨国数据联盟的形成,利用区块链技术共享数据,降低临床试验成本。政策创新正在重构罕见病药物研发的经济模型,未来将实现患者可及、企业可持续和医保可承受的目标,为攻克罕见病提供制度保障。

 

 

Q:当前大火的AI是否能助力罕见病药物的研发?还有哪些工具有望加剧罕见病药物的研发?

汪鹏

沙利文大中华区高级咨询经理

 

首先,AI能快速分析大量化合物,预测其与靶点的相互作用,加速药物筛选。其次,通过深度学习,AI优化药物分子结构,提升疗效并减少副作用。再者,AI分析基因组、蛋白质组数据,帮助发现新药物靶点和生物标志物。此外,AI模拟临床试验,预测药物效果和安全性,降低失败风险。这些应用不仅提高了研发效率,还提升了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除加速药物开发外,AI还能通过数据处理和模式识别,分析临床症状、影像及基因组数据,识别疾病信息,减少误诊漏诊。在个性化治疗上,AI分析个体数据,推荐靶向药物,预测治疗反应并动态调整方案。此外,AI助力罕见病管理,包括数据管理、远程监测和患者教育。总而言之,AI多维度提升医疗服务精准性,改善诊疗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随着技术发展,AI潜力将进一步释放,为更多罕见病患者带来希望。

*本采访已刊登于澎湃新闻,记者为李潇潇,原标题为:《国际罕见病日|仅5%罕见病有明确治疗方案,药物研发如何破局?》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电话

业务咨询热线

(021)54075836

微信
二维码

扫码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

联系我们

×
×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