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全球趋势下,共筑PET瓶可持续发展生态
01. “碳中和”背景概述、“限塑”背景概述、PET瓶可持续发展路径、PET瓶可持续发展对碳中和的影响
上世纪工业化在全球各国发展,显著加快了二氧化碳排放速率,温室效应加剧,气候变化导致极端自然灾害事件频发。
进入21世纪以来,为缓解温室效应,改善自然环境,碳排放治理便成为了各国积极讨论的重要国际问题之一,“碳中和”概念在全球逐渐走红,众多国家也已经在碳中和问题上达成共识,纷纷设立了实现本国碳中和的目标时间,并做出相关承诺。
其中,中国政府也已经于2020年9月,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在碳中和背景下,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塑料生产与消费国家,一直致力于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针对塑料的生产、使用、回收都制定了详细的法律法规;通过采取更加有力的“限塑”政策和措施,加强对于塑料使用的管理,尽可能减轻塑料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
PET作为塑料中的一种,由石油作为原料炼化、聚合而成,其在生产和处理过程中均会导致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因此,“限塑”便是实现碳中和的有效途径。从发展终局角度来看,对PET瓶进行塑料减用,即消费端接受使用轻量化PET瓶、生产端减少PET塑料用量,消费端重复再利用PET瓶,以及对PET瓶进行回收再生处理都是实现“限塑”的有效措施,因此也可以认为是对碳减排具有帮助的可持续发展方式。
通过PET瓶可持续发展,到底会对碳中和产生多少影响?
根据美国塑料回收协会,生产1千克原生PET塑料树脂大约需要排放2.23千克二氧化碳,而生产1千克再生PET塑料树脂只需要排放0.91千克二氧化碳。如果通过PET瓶回收再生这一可持续发展路径来计算,假设全球2019年消费的2,411万吨PET瓶全部被回收用于生产再生纺织品,相比较使用原生PET树脂生产纺织品则可以减少3,183万吨的碳排放,约610万辆车一年的碳排放量。
可以看到,通过PET瓶回收再生可持续发展路径,可显著减少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的排放,这将为实现全球“碳中和” 目标带来巨大贡献。

02.中国PET瓶消费量、PET瓶减塑情况、PET瓶回收情况、PET瓶再生情况
从消费量看,中国PET瓶的消费量持续增长,从2016年的633万吨增长至2020年的949万吨。从中国的PET瓶下游消费领域分布来看,瓶装水和瓶装饮料是主要的消费领域,总占比高达75%。
其中,瓶装水消费占比41%,是瓶级PET最主要的消费领域。由于PET瓶材料具有无毒、无嗅、无味,可直接接触食品级产品等特点,PET瓶成为了饮料行业最优选的包材。
轻量化瓶,作为PET瓶可持续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减塑方式,能够有效减少PET材料消耗和能源消耗,同时可提高相关企业的生产效率,降低企业生产成本。目前,全球的轻量化瓶技术已经较为成熟。
从1990年到2019年,以500毫升瓶装水为例,通过技术的革新,食品包装供应商西得乐就将瓶身克重减少了66%,一年可节省PET用量1,485吨,节省能源33.5万千瓦。
PET瓶也是目前可回收性较高的塑料包材,可100%回收。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所有包装商品和零售部门签署机构中,饮料部门的可回收包装占塑料包装总重量比例达88%,可回收性远超其他部门的塑料包装。这得益于PET材质在饮品包材中的普遍应用。从全球PET瓶的回收率看,部分国家的PET瓶回收情况差距较大,中国94%的回收率居全球领先位置,这受益于中国具有一套以经济利益驱动、适应本国国情的高效率PET瓶回收体系,充分展现了它的灵活性和独特性。
目前,回收的PET瓶,经过清洗和破碎变成再生PET瓶片,供给化纤厂,经过再加工生成再生PET粒子,由此可做成衣服或包。在中国,从PET瓶到再生PET,在PET再生整个产业链的下游端消费中,化纤类再生PET制品的消费比例高达81%,是目前最高的再生PET消费领域。
全球范围内,包括中国在内的再生行业已经在不断往回收端进入,构建完善、成熟的塑料回收体系和打包站,有助于提高PET塑料瓶回收的质量,进而提高PET瓶的再生率,这也是实现PET瓶可持续发展的努力方向。
03.发展挑战:全民参与回收环保意识较薄弱,消费者对轻量化瓶和再生PET接受度低,生物基PET新材料的商业化应用待持续探索
挑战一:通过对比,中国PET塑料瓶的回收利用率现已处于国际较高水平,可以说中国PET瓶可持续发展目前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但是就PET瓶公众环保教育工作而言,还有一定的可提升空间。
与挪威、德国、日本这些同样具有高回收率的国家相比,中国的挑战在于全民主动、正确的PET瓶回收意识仍较为薄弱,中国的塑料瓶等固废回收工作更多依靠的是“拾荒队”和“游商”来完成。但随着新固废法逐步建立,如果这些角色慢慢退出市场,PET塑料瓶回收率的未来走向可能需得到持续的关注。且公众环保教育工作则需要政府、企业、相关组织共同携手努力。
挑战二,消费者对轻量化瓶和再生PET接受度低。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消费者对产品的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克重较轻、手感偏软的轻量化瓶接受度逐渐降低。消费者甚至错误的将使用轻量化瓶和再生PET产品视为假冒伪劣产品,并会产生“商家在偷工减料”的误解,这对行业“减塑”进度都比较不利。
由于接受度问题,即使在技术环境良好的状态下,再生PET市场并没有想象中好,受消费端影响,供给端的产能并没有显著提高,2016至2020年中国再生PET开工率持续走下坡路,从50%下降至33%。

挑战三,生物基PET新材料的商业化应用待持续探索。生物基PET是一种更加环保的新型材料,其生产原料全部或部分来源于生物质,其生产、回收、再生利用过程中可有效减少碳排放和化石燃料消耗。
虽然生物基PET的环境效益突出,但其成本约为化石基PET的1.25-1.5倍,想要实现生物基PET的量产仍需攻克规模化量产技术,还需进一步降低生产生物基PET材料的工艺成本。这也是未来PET瓶可持续发展之路上中国需要继续努力的方向。
实践案例及未来展望
目前,无论是在全球范围内还是在中国,一些相关企业已经开始积极践行塑料的可持续发展。通过2020年联合国环境大会签署关于《新塑料经济全球承诺》的企业机构已经达到126家,其中,各类包装产品企业、包装生产商、零售商是最大的签署企业方,包括饮品行业的百事公司、个护行业的联合利华等在内的签署企业数量达89家,该类别的企业环保社会责任对全球塑料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案例一:坚持PET瓶回收再利用
在PET瓶的回收再利用实践案例中,为积极响应国家环保号召,资源回收循环再利用,康师傅饮品积极传递其“回收再生利用”的PET可持续发展理念,鼓励生产端工厂回收废弃PET瓶,制得再生PET产品;同时,鼓励员工使用再生PET相关产品,如由再生PET制得的着装。康师傅饮品已与威立雅公司达成品牌合作,后续康饮各供应链部拟全面推展PET回收再生循环方案,每年约超过6,000吨废PET循环利用,可实现减少16.8吨温室气体排放。

案例二:成为“减塑”实力派
在“减塑”行动上,各类饮品企业也是积极制定开展相关减少塑料包装使用的计划,优化工艺,减少饮品包材克重,其中,康师傅饮品和百事饮品事业线中均有各项“减塑”实践,并取得了相应的节能减排成果。

案例三:公众环保教育宣传
同时,为向公众传播正确的环保理念和环保方式,已经有一些饮品品牌开展参与了针对PET瓶的相关环保教育公益活动,例如康师傅饮品举办以PET瓶回收为主题的科普亲子活动、“知水、爱水、节水”为主题的水教育公益活动、百事无废公众教育项目,都积极向公众传递了PET瓶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未来展望:中国PET瓶可持续发展目前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我们倡议——社会各界,即政府机构、相关企业、组织、消费者等主体,共同参与打造PET瓶可持续发展生态。政府机构根据中国的国情,出台有利于空瓶回收的政策法规;相关企业与组织可加强环保合作交流;消费者应积极接受公众教育,提高主动回收意识。

据悉,本次发布的PET项目是康师傅PET可持续发展愿景的一部分,旨在呼吁和支持政府发展PET回收处理产业链,并积极教育和宣导大众参与PET瓶分类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