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利文洞见
9月8日,杭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公开征求《关于加快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 推进杭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意见,该意见稿提出,到2030年要把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做到6,000亿元、规上企业突破1,000家。2025年,AI芯片的国产化替代需求会否迎来加速?主要替代方向是推理端还是训练端?未来三五年,国内AI算力芯片市场潜力如何?大概会达到多大规模?
弗若斯特沙利文(Frost & Sullivan, 以下简称“沙利文”)大中华区执行总监崔楠接受《时代周报》采访,共同探讨AI芯片国产替代与未来市场潜力。


《时代周报》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查看完整报道
Q:2025年,AI芯片的国产化替代需求会否迎来加速?主要替代方向是推理端还是训练端?

崔楠
沙利文大中华区执行总监
从当前产业和政策环境来看,2025年国产AI芯片的替代需求大概率会进入一个加速阶段。原因有三:
第一,国际环境仍然存在不确定性,算力供应链安全成为行业共识,国内厂商和应用企业都有强化自主可控的迫切需求。
第二,国内AI应用落地正在扩张,无论是大模型在企业侧的落地,还是生成式AI在消费侧的应用,都在驱动更大规模的算力需求。
第三,国内芯片厂商的技术能力和生态适配度在过去两年有明显提升,已经具备承接更大规模应用的条件。
至于替代方向,短期内推理端的替代会更快。推理场景对芯片的性价比、能效比、生态适配要求更高,而国产厂商在这些维度上已经能给出有竞争力的解决方案。同时,国内应用市场庞大,能够提供快速迭代的机会。训练端的替代也在推进,但由于涉及软件框架、生态兼容性和大规模算力集群的稳定性验证,进度会更为稳健,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窗口。
Q:未来三五年,国内AI算力芯片市场潜力如何?大概会达到多大规模?

崔楠
沙利文大中华区执行总监
未来三到五年,中国的AI算力芯片市场空间会非常大,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需求侧的广度和深度在持续扩展。大模型正在逐步成为产业智能化的基础设施,不仅互联网公司在加码,金融、能源、制造、医疗等传统行业也在积极探索AI 用。这意味着对推理和训练算力的长期需求都会保持高位。
第二,政策和资本的双重驱动。国家层面明确提出要建设自主可控的算力体系,各地政府也在推动智能算力中心建设。同时,资本市场对AI算力的投入热度不减,形成了产业链加速成熟的环境。
第三,生态因素逐步完善。随着国产芯片在硬件性能、软件栈兼容性以及开发者生态上的持续进步,应用企业的采用门槛逐渐降低,芯片规模化落地的条件正在成熟。
因此,未来三五年,国内AI算力芯片市场不仅规模会快速增长,更重要的是,AI算力芯片会成为整个AI产业链中最具战略意义的环节之一。
*本采访已刊登于《时代周报》,记者为朱成呈,原标题为:阿里、DeepSeek接连出招,杭州AI产业5年内规模冲击6000亿?
华为芯片路线图公布,昇腾鲲鹏并进!徐直军:全球最强超节点明年四季度上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