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中心
MEDIA CENTER
媒体合作, 请联系
PR@frostchina.com
Rachel.zhang@frostchina.com

媒体报道
2022/04/13
国际烟草杂志|国标二次征求意见稿发布,电子烟行业迎来强监管
国际烟草杂志|国标二次征求意见稿发布,电子烟行业迎来强监管
沙利文洞见
近日,国家烟草专卖局发布《电子烟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明确“禁止销售除烟草口味外的调味电子烟和可自行添加雾化物的电子烟。”该《办法》将于2022年5月1日起施行。与《办法》一同发布的,还有国家烟草专卖局发布的《电子烟》国家标准(二次征求意见稿)。4月8日,《人民日报》发文,以强监管规制电子烟。
严格的合规要求会对行业发展的短期和长期带来怎样的影响?把电子烟作为烟草监管,是否会影响主要企业的线下专卖店扩张?二次征求意见稿中对尼古丁含量和浓度都有明确限制,这样的限制是否有会助于企业研发能力的提高?弗若斯特沙利文(Frost & Sullivan,简称“沙利文”)大中华区执行总监向威力日前接受Tobacoo Journal International(TJI)采访,共同探讨强监管下电子烟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国际烟草杂志
Q:国家最近出台的两个征求意见都意在规范电子烟行业。严格的合规要求会对行业发展的短期和长期带来怎样的影响?对于Startup 来说,是否会导致融资的难度增加?
向威力: 严格的合规要求短期来看对行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税收增长致使电子烟企业成本提升,提高行业准入门槛
首先,中国烟草每年有将近万亿的税收,若电子烟按照卷烟征税,其成本将显著提升,成本的增加将部分转嫁到消费者,电子烟终端售价将可能提升。其次,在行业规范出台前,电子烟仅按普通消费品征税,税率带来的负担较低。未来电子烟的合规化对于小规模从业者而言,将面临较大挑战,税收会提高企业准入行门槛及资本需求。
2) 线下门店规范化,短期内对线下渠道影响较大
在电子烟监管条例出台前,大多数电子烟店主并未办理烟草销售许可证,电子烟线下销售难以做到有效监管。从短期来看,新规增加了电子烟品牌渠道发展的不确定性,可能会出现大量线下门店闭店整改现象,从而可能会对国内电子烟市场产生短期的影响。未来电子烟销售门店在新规的指引下,将更加规范化运营。
3) 行业小型玩家出清,技术门槛提高;头部企业开始拓展更多海外市场
国内电子烟行业近两年发展迅速,监管条例不明晰,准入门槛低,行业玩家众多,一些非头部企业的产品质量良莠不齐。短期内,大量小规模、不规范的企业将被淘汰,政策的出台必然加速对小品牌的淘汰清退。市场对产品的技术门槛要求有显著提高,同时也将促使部分电子烟行业龙头企业尝试转向开辟更多的国外市场。
从中长期来看,电子烟监管条例的提出对于建立健康行业发展机制、推动电子烟行业有序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中国电子烟行业环境需要规范和标准,野蛮发展带来的行业乱象将会在政策的影响下有所转变,不合规的产品和品牌会加速淘汰清退,最终有助于中国电子烟行业的长久发展。随着电子烟政策监管稳定推进,行业会进入快速增长期,既能起到保护未成年人健康、保证国家税收的作用,又能保持我国在这一领域的国际竞争力。
电子烟有其特殊性,监管政策只是为了让行业规范,并非要扼杀整个行业,相反还会促进行业良性发展。中国有约3亿的烟民,但2020年中国电子烟渗透率仅约为2.1%,电子烟行业在中国仍有巨大的投资空间。电子烟监管政策的出台,从长期来看是规范行业健康发展、提升行业良性竞争的必然举措。对于新兴企业融资来说,投资人也将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发现企业的市场前景,具有技术研发能力、稳定的产品供应能力、合规及产品布局优势的企业将吸引更多的资本涌入。
Q:把电子烟作为烟草监管,是否会影响主要企业的线下专卖店扩张?
向威力: 目前销售电子烟商家目前不需要办理烟草专卖许可证。但是按照烟草专卖法的规定,若没有办理烟草专卖许可证,就不能进行烟草经营和销售。线下专卖店的扩张的受影响程度将根据电子烟监管政策的实施范围而决定。
当前主要企业的线下渠道已经相对完备,未来电子烟销售网络将有望进一步拓展至各大超市、烟酒店等拥有烟草经营许可证的门店统一配货销售,届时电子烟线下市场将被重新洗牌,不合规的私人卖家将被市场清退。
Q:电子烟国标意见稿中对尼古丁含量和浓度都有明确限制,这样的限制是否有会助于企业研发能力的提高?
向威力: 我们了解到电子烟国标意见稿对雾化物中的尼古丁含量浓度和含量进行了限制,其中烟碱(尼古丁)浓度应不高于20 mg/g,烟碱(尼古丁)总量不应高于200 mg。目前国内市场上一定比例的电子烟产品均超过意见稿中的浓度限制。短期内来,对于电子烟中尼古丁含量的浓度进行更严格的管控势必会淘汰一系列浓度含量不达标准的电子烟产品。
因此烟油中尼古丁含量的限制将对企业的供应链及生产成本控制要求提高,上游供应链管理和生产质保体系将成为未来新型烟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这将进一步推动企业提高自身研发能力,优先布局烟油技术的企业将具备更大优势。
Q:深圳有许多电子烟企业的市场不在国内,那么中国的法规出台对他们的业务而言是否也有影响?
向威力: 深圳作为世界电子烟基地,目前全球超过90%的电子烟产业在深圳生产代工。欧美等国为全球最大的电子烟市场,也是深圳电子烟代工厂的主要出口国。目前国外电子烟监管政策日渐趋严,深圳电子烟企业将不得不申请相关认证、提高产品标准来应对不同国家的监管政策。中国的法规出台对以海外市场为主的深圳电子烟企业影响有限。今年3月11日,国家烟草专卖局发布了《电子烟管理办法》,并规定:从5月1日起,禁止销售除烟草口味以外的调味电子烟和可自行添加雾化物的电子烟。这意味着,中国电子烟行业迎来强监管,水果等口味电子烟产品将退出市场,未来市场将迎来进一步整合。
中国的法规出台将电子烟产业平稳发展纳入法治化规范化轨道,全球电子烟份额较大的主要国家和地区包括,欧洲、美国和韩国均对电子烟出台明确的政策指引和监管措施。随着电子烟国标意见稿后期的落地,将有利于注重产品品质的电子烟企业,未来电子烟企业将在合规、技术等方面展开竞争。

媒体报道
2022/04/07
第一财经丨国内本土单日新增感染首破2万例,多种路线新冠药物开发提速
第一财经丨国内本土单日新增感染首破2万例,多种路线新冠药物开发提速
沙利文洞见
4月6日0-24时,我国本土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1284例,本土新增无症状感染者21711例。其中,上海新增本土确诊病例322例和无症状感染者19660例;截至目前,上海本轮疫情累计报告阳性感染者超10万例。
对于国内此轮疫情的高发,开发出能够应对新冠的抗病毒药物已经刻不容缓。弗若斯特沙利文(Frost & Sullivan, 以下简称“沙利文”)大中华区医药行业分析师徐潮接受《第一财经》采访,共同探讨各大药企新冠肺炎药物的研发现状。
第一财经
4月5日,我国本土新增新冠感染人数首次突破2万例,其中本土新增确诊病例1383例,本土新增无症状感染者19089例。
同日,上海新增新冠感染人数逼近2万例;3月以来,上海疫情报告感染者数量即将突破10万例大关(最新数据:已超10万例)。
对于国内此轮疫情的高发,开发出能够应对新冠的抗病毒药物已经刻不容缓。4月6日,开拓药业公布了其新冠口服药普克鲁胺治疗新冠轻中症的全球多中心临床数据结果,为国内新冠小分子药的研发带来希望。
截至4月6日收盘,开拓药业港股股价上涨超过100%;腾盛博药和三叶草生物港股股价也上涨超过10%。
从开拓药业公布的普克鲁胺三期全球多中心临床试验的关键数据结果来看,对于730名接受至少1天治疗的患者,普克鲁胺与对照组相比降低了50%的住院或死亡风险;对于693名接受超过7天治疗的患者,普克鲁胺与对照组相比降低了100%的住院或死亡风险。
不过上述研究数据仍然较为初步,并遇到临床研究数据样本量不足等挑战。开拓药业方面向第一财经记者回应称:“详细数据正在整理中,将考虑通过发表文章或者大会投稿的方式披露。”
沙利文大中华区医药行业分析师 徐潮
“辉瑞Paxlovid、默沙东Molnupiravir已陆续获批,期待国产新冠口服药早日惠及患者。目前国内连花清瘟胶囊、金花清感颗粒等可用于新冠治疗,新冠特效药有腾盛博药的安巴韦单抗/罗米司韦单抗联合疗法获批,多款中和抗体疗法和口服新冠治疗药物正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研究机构沙利文医药行业分析师徐潮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中,已经将辉瑞小分子新冠口服药Paxlovid和腾盛博药的单克隆抗体安巴韦单抗/罗米司韦单抗注射液写入。目前包括君实生物在内的生物科技公司也都在研发相关的新冠抗体药,并在国内寻求临床和上市。
毕马威中国生命科学行业主管合伙人于子龙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目前新冠治疗药物研发主要有3条技术路线,包括阻断病毒进入细胞内药物(多为抗体药物)、抑制病毒复制类药物(多为小分子药物)以及调节人体免疫系统类药物(中药方药等)。开拓药业的口服药普克鲁胺属于小分子药物。
“随着辉瑞Paxlovid小分子新冠口服药在中国上市,小分子药物持续升温,长期来看将推动该领域内各项新兴技术的发展,包括人工智能、PROTAC、分子胶等。”于子龙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国内新冠小分子药物三期临床研究也正在进行中。上个月,君实生物等研发的新冠抗病毒小分子药物VV16启动三期临床,在中重度新冠肺炎受试者中进行,已完成首例患者入组及给药。
“新冠药物研发带来的后续大量的生产订单对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于子龙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受益于CDMO企业的快速生产,一款药物成功研发所需要的时间比过去可大幅缩短,为人类抵抗疾病带来机会。因此,在不远的未来,CDMO业态会被看好。”
他还表示,从长远来看,新冠带来的本土生产技术持续提升,从而在全球突发事件中将具有更强的应变能力、更稳定的供应链体系和更高效的交付效率。
*本文转载自《第一财经》,作者为钱童心,原文名为《国内本土单日新增感染首破2万例,多种路线新冠药物开发提速》。

媒体报道
2022/03/28
中国能源报丨沙利文贾庞:抽水蓄能目前依然是电网储能系统中的绝对主流
中国能源报丨沙利文贾庞:抽水蓄能目前依然是电网储能系统中的绝对主流
3月17日,浙江泰顺抽水蓄能电站、江西奉新抽水蓄能电站这两座国家电网旗下的抽水蓄能电站开工,预示着国家电网距离其抽水蓄能规划目标又近了一步。按照规划,国家电网“十四五”将新开工2000万千瓦以上抽水蓄能电站,2025年经营区抽水蓄能装机超过5000万千瓦,2030年达到1亿千瓦。南方电网同样雄心勃勃,其规划“十四五”和“十五五”期间分别投产500万千瓦和1500万千瓦抽水蓄能,2030年抽水蓄能装机达到2800万千瓦左右。
在电化学储能十分火热的当下,电网为何偏爱抽水蓄能,二者又将擦出什么样的火花?弗若斯特沙利文(Frost & Sullivan, 以下简称“沙利文”)大中华区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贾庞先生接受《中国能源报》采访, 共同探讨两网加力布局抽水蓄能背后的逻辑。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大型风光电基地及其配套调节性电源规划建设,加强抽水蓄能电站建设,提升电网对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消纳能力。
3月17日,浙江泰顺抽水蓄能电站、江西奉新抽水蓄能电站这两座国家电网旗下的抽水蓄能电站开工,预示着国家电网距离其抽水蓄能规划目标又近了一步。按照规划,国家电网“十四五”将新开工2000万千瓦以上抽水蓄能电站,2025年经营区抽水蓄能装机超过5000万千瓦,2030年达到1亿千瓦。
南方电网同样雄心勃勃,其规划“十四五”和“十五五”期间分别投产500万千瓦和1500万千瓦抽水蓄能,2030年抽水蓄能装机达到2800万千瓦左右。
在电化学储能十分火热的当下,电网为何偏爱抽水蓄能,二者又将擦出什么样的火花?
本质上是电网的基本单元
去年以来,国家相继出台抽水蓄能电站电价政策和抽水蓄能中长期发展规划,国家电网公司发布加快抽水蓄能开发建设六项重要举措。政策利好与行业需求双效叠加,抽水蓄能发展持续提速。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抽水蓄能具备“源网荷储”全要素特性,本质上是电网的基本单元。对于电力系统来说,抽水蓄能的本领大、效益好。
沙利文大中华区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贾庞告诉记者,电化学储能的发展主要受益于近年来电池产业的快速发展,其具有建设周期较短、选址要求低和规模灵活等特点,但受制于其经济性和安全性,目前无法在电网侧实现大规模推广。
金风低碳能源设计研究院规划研究部高级电力市场研究员杨萌认为,相对于电化学储能而言,抽水蓄能在电网侧具备以下优势:运营期超过60年,大大超过以锂电池为代表的电化学储能;规模大、更适合系统级应用;调控经验比较成熟,调用方便。
“抽水蓄能虽然一定程度上受到选址条件、建设周期较长等方面的限制,但是抽水蓄能的技术成熟、使用寿命长、容量大、运行稳定、成本优势明显,目前依然是电网储能系统中的绝对主流。”贾庞表示。
产业呈现新发展态势
贾庞认为,除了发展规模显著扩大、建设速度大幅加快、与新能源的融合发展更深入等趋势外,未来抽水蓄能建设的新态势还体现在,扩大社会资本参与、价格机制改革激活市场等方面。
“例如,国家电网已经明确表示将向社会开放拟建的抽水蓄能项目,合作模式一厂一议、灵活选择,社会资本可参可控。对于有意愿有能力的社会资本,可由社会资本控股并建设管理电站,与社会各方力量建立共建共享机制,实现合作共赢。”贾庞向记者表示。
据贾庞介绍,广东省明确了储能、抽水蓄能电站的费用和需求侧响应等相关费用,由直接参与市场交易和电网企业代理购电的全体工商业用户共同分摊。这有利于成本疏导到下游全体工商业用户,意味着电网企业或抽蓄电站投资方将获取一定水平的投资回报,其扩大投资规模的动力将大幅提升。
“既可以在较长周期内峰谷套利,也可以提供几乎所有的辅助服务,盈利模式灵活。”杨萌同样认为,抽水蓄能作为最成熟的大规模长周期储能,是电力系统重要的灵活性资源。在灵活性容量的激励机制建立后,抽水蓄能的投资将通过提前约定容量的方式得以保障。
电网两方面引领产业发展
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指引下,新型电力系统的核心特征是新能源成为电力供应的主体。储能装置可以有效地平抑风、光等可再生能源产生的功率波动,使可再生能源变得相对可控。
贾庞直言,未来,电网预计将从两大方面来推动抽水蓄能电站更好更快建设。一方面,发挥电网的能源系统核心枢纽作用,全面、科学地规划布局抽水蓄能电站,避免站点规划与生态红线划定、国土空间规划等方面协调不够,影响抽水蓄能电站建设进程和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另一方面,发挥电网在电力市场化改革中的平台作用,进一步完善抽水蓄能电站电价形成和疏导机制,推动电站平等参与电力中长期交易、现货市场交易和辅助服务市场或辅助服务补充机制,使抽水蓄能电站通过市场回收成本、获得收益。
杨萌表示,随着抽水蓄能电价瓶颈的解决,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对于抽水蓄能的开发热情空前高涨,但项目前期验证规划的手续仍较为复杂,建议简化流程,并进一步提高投资收益的确定性。
*本文转载自《中国能源报》,作者为韩逸飞,原文名为《国家电网、南方电网近期积极推动项目落地——两网加力布局抽水蓄能》。

媒体报道
2022/03/28
中国能源报丨国家电网、南方电网近期积极推动项目落地—— 两网加力布局抽水蓄能
中国能源报丨国家电网、南方电网近期积极推动项目落地—— 两网加力布局抽水蓄能
沙利文洞见
3月17日,浙江泰顺抽水蓄能电站、江西奉新抽水蓄能电站这两座国家电网旗下的抽水蓄能电站开工,预示着国家电网距离其抽水蓄能规划目标又近了一步。按照规划,国家电网“十四五”将新开工2000万千瓦以上抽水蓄能电站,2025年经营区抽水蓄能装机超过5000万千瓦,2030年达到1亿千瓦。南方电网同样雄心勃勃,其规划“十四五”和“十五五”期间分别投产500万千瓦和1500万千瓦抽水蓄能,2030年抽水蓄能装机达到2800万千瓦左右。
在电化学储能十分火热的当下,电网为何偏爱抽水蓄能,二者又将擦出什么样的火花?弗若斯特沙利文(Frost & Sullivan, 以下简称“沙利文”)大中华区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贾庞先生接受《中国能源报》采访, 共同探讨两网加力布局抽水蓄能背后的逻辑。
中国能源报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大型风光电基地及其配套调节性电源规划建设,加强抽水蓄能电站建设,提升电网对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消纳能力。
3月17日,浙江泰顺抽水蓄能电站、江西奉新抽水蓄能电站这两座国家电网旗下的抽水蓄能电站开工,预示着国家电网距离其抽水蓄能规划目标又近了一步。按照规划,国家电网“十四五”将新开工2000万千瓦以上抽水蓄能电站,2025年经营区抽水蓄能装机超过5000万千瓦,2030年达到1亿千瓦。
南方电网同样雄心勃勃,其规划“十四五”和“十五五”期间分别投产500万千瓦和1500万千瓦抽水蓄能,2030年抽水蓄能装机达到2800万千瓦左右。
在电化学储能十分火热的当下,电网为何偏爱抽水蓄能,二者又将擦出什么样的火花?
本质上是电网的基本单元
去年以来,国家相继出台抽水蓄能电站电价政策和抽水蓄能中长期发展规划,国家电网公司发布加快抽水蓄能开发建设六项重要举措。政策利好与行业需求双效叠加,抽水蓄能发展持续提速。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抽水蓄能具备“源网荷储”全要素特性,本质上是电网的基本单元。对于电力系统来说,抽水蓄能的本领大、效益好。
沙利文大中华区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贾庞告诉记者,电化学储能的发展主要受益于近年来电池产业的快速发展,其具有建设周期较短、选址要求低和规模灵活等特点,但受制于其经济性和安全性,目前无法在电网侧实现大规模推广。
金风低碳能源设计研究院规划研究部高级电力市场研究员杨萌认为,相对于电化学储能而言,抽水蓄能在电网侧具备以下优势:运营期超过60年,大大超过以锂电池为代表的电化学储能;规模大、更适合系统级应用;调控经验比较成熟,调用方便。
“抽水蓄能虽然一定程度上受到选址条件、建设周期较长等方面的限制,但是抽水蓄能的技术成熟、使用寿命长、容量大、运行稳定、成本优势明显,目前依然是电网储能系统中的绝对主流。”贾庞表示。
产业呈现新发展态势
贾庞认为,除了发展规模显著扩大、建设速度大幅加快、与新能源的融合发展更深入等趋势外,未来抽水蓄能建设的新态势还体现在,扩大社会资本参与、价格机制改革激活市场等方面。
“例如,国家电网已经明确表示将向社会开放拟建的抽水蓄能项目,合作模式一厂一议、灵活选择,社会资本可参可控。对于有意愿有能力的社会资本,可由社会资本控股并建设管理电站,与社会各方力量建立共建共享机制,实现合作共赢。”贾庞向记者表示。
据贾庞介绍,广东省明确了储能、抽水蓄能电站的费用和需求侧响应等相关费用,由直接参与市场交易和电网企业代理购电的全体工商业用户共同分摊。这有利于成本疏导到下游全体工商业用户,意味着电网企业或抽蓄电站投资方将获取一定水平的投资回报,其扩大投资规模的动力将大幅提升。
“既可以在较长周期内峰谷套利,也可以提供几乎所有的辅助服务,盈利模式灵活。”杨萌同样认为,抽水蓄能作为最成熟的大规模长周期储能,是电力系统重要的灵活性资源。在灵活性容量的激励机制建立后,抽水蓄能的投资将通过提前约定容量的方式得以保障。
电网两方面引领产业发展
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指引下,新型电力系统的核心特征是新能源成为电力供应的主体。储能装置可以有效地平抑风、光等可再生能源产生的功率波动,使可再生能源变得相对可控。
”
贾庞直言,未来,电网预计将从两大方面来推动抽水蓄能电站更好更快建设。一方面,发挥电网的能源系统核心枢纽作用,全面、科学地规划布局抽水蓄能电站,避免站点规划与生态红线划定、国土空间规划等方面协调不够,影响抽水蓄能电站建设进程和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另一方面,发挥电网在电力市场化改革中的平台作用,进一步完善抽水蓄能电站电价形成和疏导机制,推动电站平等参与电力中长期交易、现货市场交易和辅助服务市场或辅助服务补充机制,使抽水蓄能电站通过市场回收成本、获得收益。
杨萌表示,随着抽水蓄能电价瓶颈的解决,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对于抽水蓄能的开发热情空前高涨,但项目前期验证规划的手续仍较为复杂,建议简化流程,并进一步提高投资收益的确定性。
*本文转载自《中国能源报》,作者为韩逸飞,原文名为《国家电网、南方电网近期积极推动项目落地——两网加力布局抽水蓄能》。

媒体报道
2022/03/09
财新|欧洲新能源进程提速,如何影响A股光伏板块?
财新|欧洲新能源进程提速,如何影响A股光伏板块?
沙利文洞见
俄乌冲突加剧传统油气(石油、天然气)价格大幅上涨,俄乌冲突走向的不确定性为后续传统油气供应增添诸多风险,而在此之前,欧洲因极端天气等已经爆发能源危机。过去一年里,欧洲地区电价较年初上升790%;英国NBP天然气期货较年初上升700%,再加上俄乌局势扰动,天然气供应再添变数。
在当前局势下,俄乌危机是否会加速欧洲新能源发电的进程,甚至是全球范围的加速?陆上风电进入平价,如何看待看待今年的陆风板块?全年来看,更看好光伏产业链哪个环节?弗若斯特沙利文(Frost & Sullivan,简称“沙利文”)大中华区执行总监徐彪、执行总监张知为日前接受《财新》采访,共同探讨欧洲新能源进程提速所带来的影响。
财 新
俄乌冲突加剧传统油气(石油、天然气)价格大幅上涨,俄乌冲突走向的不确定性为后续传统油气供应增添诸多风险,而在此之前,欧洲因极端天气等已经爆发能源危机,过去一年里,欧洲地区电价较年初上升790%;英国NBP天然气期货较年初上升700%,再加上俄乌局势扰动,天然气供应再添变数,受此影响,部分国家如德国已经提出新的立法草案,拟将100%实现可再生能源发电的目标提前至2035年,较此前目标提前15年。
Q
在当前局势下,俄乌危机是否会加速欧洲新能源发电的进程,甚至是全球范围的加速?若德国法案正式落实,将极大带动风电以及光伏需求,那么,这对于中国的风电、光伏以及储能行业有何影响?中国新能源产业链上的哪些环节受益较为显著?哪些标的更具备优势?
沙利文大中华区执行总监 徐彪
沙利文大中华区执行总监徐彪表示: 俄乌危机对欧洲乃至全球新能源市场已经产生了深刻影响,预计在中长期也将有深远的影响。就像1973年到1990年,地区冲突和战争导致的以中东地区为核心接连发生的3次石油危机带来的影响。危机之后各个国家都加大了对石油这一战略物资的把控,同时注重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提高能源独立,保障能源安全。
由于德国将于2022年实现全面弃核,2038年全面弃煤,若德国可再生能源法(EEG)的相应修正案正式落实,风电、光伏作为未来德国能源独立的核心支撑的进程将进一步加速。 德国对俄罗斯天然气有高度的进口依赖,超过一半的天然气来自于俄罗斯。虽然德国在降低能源依赖过程中还将面对诸多挑战,但德国法案不仅将推动本国的风电、光伏发展,也对各个国家发展风电、光伏等新能源有积极的影响。 而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风电、光伏市场,拥有全球最完善的风电、光伏产业链,在风电、光伏产业加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将获得极大的推动。
此外,分布式能源系统的发展也是新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向,特别是在电力和能源价格居高不下的欧洲,屋顶太阳能系统为代表的分布式能源系统发展迅速。分布式能源系统的发展离不开储能系统的发展,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锂电池生产国,对锂电池储能系统的供应有着举足轻重的定位。在全球新能源发展的进程中, 产业链中具备价格优势、规模优势、海外业务布局的龙头企业将受益更为显著。
Q
从国内来看,绿电(风电、光伏)自2021年11月以来便持续调整,其核心矛盾是什么?近期光伏有所反弹,风电表现略差,那么市场目前较为关心的焦点是,光伏的这轮反弹是否具有可持续性?从产业内部来看,近期光伏产业链价格接连上涨,一是提示终端装机需求有所回暖,二是在上游涨价压力下,短期内电池片和组件利润是否也会因此承压?全年来看,更看好光伏产业链哪个环节?
沙利文大中华区执行总监 张知为
沙利文大中华区执行总监张知为表示 : 过去一年里,硅料的价格上涨超出预期,整体涨幅在160%以上,最高价位时涨幅超过200%。过度的原料上涨持续推高硅片及电池组件的价格,严重伤害下游终端装机量。 一部分终端企业无法负担过高的成本,很多装机投产计划都推延至下一年度。从全年装机量来看,行业普遍预测2021年装机量可达55-65GW,但出于价格上涨和指标下发滞后等原因,基本在11-12月份是均下调其预期10GW左右。实际2021年光伏装机量为53GW。 在巨大的政策利好下,光伏装机不及预期的表现,显然引发了市场的担忧,尤其是在前期行业估值已经有较大提升的情况下,市场相对比较敏感。加上去年11月,美国方面提议延长中国光伏产品关税等来自国际市场的负面消息,让国内资金对光伏市场更多持观望态度。 可以说受国内外负面消息的共同刺激,从去年11月开始,光伏行业在二级市场进行了一轮较大的调整。
今年年后,下游终端开始释放,既有新增需求,也有去年推延到今年的项目。市场头部企业开始上调硅片价格,虽有受到上游硅料价格上涨的影响,但也充分反映了下游电池和组件产量正在不断提高,终端需求开始恢复。2月中旬以来,市场预期逐渐好转,给光伏市场带来一轮小反弹。 预计今年光伏装机量将达80GW,此轮反弹也将维持一段时间,但国际形势的快速变化,也给整体市场带来一丝不确定性。
从整体产业链来看,我比较看好硅料和硅片环节。 对于硅料,虽然产能正在逐渐释放,但从快速增长的需求看,硅料供应今年仍处于紧张状态。对于硅片环节,可以适当的将上游硅料价格压力传导给下游组件和电池片环节。但组件环节是需要交付终端的,需要保持价格稳定;且在下游组件订单交付价格维稳的情况下,电池价格上涨有一定阻力,将承受更多成本压力。另外也需要注意, 虽然光伏行业前景广阔,但也要谨防在各方加大力度扩产的情况下,产能过剩的风险。
Q
陆上风电进入平价,如何看待看待今年的陆风板块?海风方面,由于2022年即将实现平价,海风产业链环节降本又非一朝一夕,短期来看,如果海风项目成本总是居高不下,海风投资商或面临入不敷出的风险,这将大大削弱投资商的投资意愿,加上2021年下游风电厂都在忙着抢装,这导致2021年海上风电项目招标减少,进而影响2022年海风项目建设,该背景下,会如何影响2022年海风板块的行情?结合国内供需以及俄乌局势,如何看待海风、陆风中长期的走势?
沙利文大中华区执行总监徐彪表示: 2021年是陆上风电平价元年,虽然陆上风电新增装机量相比2020年的抢装潮有显著的下降,但相比2019年仍有接近20%的增长。国家和地方政府在“双碳目标”的指引下,对风电发展都提出了明确的新任务。 预计2022年陆上风电板块将在高景气周期的环境下运行。机组价格下降是风电迈向平、低价时代的重要推动力。2022年风机价格的变化仍将是市场关注的焦点。
2021年海上风电国家补贴的最后一年,未来3年是海上风电的平价过渡期。 目前来看,2022年的海上风电现阶段以存量订单为主,地方政府新释放的资源较少。 目前看海上风电还有较大的降本空间,2022年是海上风电板块的关键调整之年。
在国内风电逐步进入平价、低价时代的背景下,叠加原材料价格的上涨,风电产业链的利润承压。加之受到俄乌局势的影响,全球新能源需求加速扩张,目前中国风电产业的海外出口的仍然有巨大的挖掘空间。 中长期来看,中国风电市场发展将逐步趋稳,而中国风电产业向海外市场扩展的前景和动力都比较看好。

媒体报道
2022/03/03
中国能源报丨火热的“东数西算”,对电网格局意味着什么?
中国能源报丨火热的“东数西算”,对电网格局意味着什么?
沙利文洞见
2月18日,国家发改委等多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印发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的若干政策的通知》,文件提出:加快实施大数据中心建设专项行动,实施“东数西算”工程,加快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等8个国家级数据中心枢纽节点建设。
东数西算的背后,依托的是电网算力的升级,预测电网算力将会有哪些改变?有专家认为,为了东数西算的电力运输,“十四五”期间特高压要在原有基础上再增加近70%,现在来看,这一计划很可能提前落地,对此有何看法?除了电网算力以及特高压建设外,电网对于东数西算,还将有哪些相关转变?弗若斯特沙利文(Frost & Sullivan, 以下简称“沙利文”)大中华区执行总监徐彪先生接受《中国能源报》采访,共同探讨 “东数西算”将给电网格局带来哪些影响。
中国能源报
2月18日,国家发改委等多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印发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的若干政策的通知》提出,加快实施大数据中心建设专项行动,实施“东数西算”工程。
据悉,我国将加快建设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等8个国家级数据中心枢纽节点,并规划了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东数西算”被认为是继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之后,我国在新时代格局下迎来的最新基建大工程。
业内人士表示,这8大枢纽,10大集群内,东西分布均匀,多数恰好已是第一批、第二批电力现货结算试运行地区。随着电力市场化推进到现货实时结算阶段,新能源消纳,尤其是跨省跨区资源调度将完全依托于电网算力。
助电网算力再升级
江行智能联合创始人邵俊松表示,“东数西算”是将我国东部沿海区域的数据计算需求,交由内陆区域的数据中心去处理,但有些实时性较强的数据计算仍要留在数据产生的附近进行处理,因此,除了西部地区的大数据中心外,国家还规划了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三个区域的大数据中心。
“在此基础上,各类行业数据将会集中落地在这类大数据中心。电网数据中心也将随着国家级数据中心枢纽节点的建设而快速扩大,电网各部门业务数据汇聚将更为便捷,算力的提升也会引导数据价值的体现,从传统的部门业务数据挖掘转向跨部门乃至跨行业数据的多维分析,从而产生更多的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邵俊松认为。
沙利文大中华区执行总监徐彪告诉记者,在“东数西算”这一新时代国家超级基建工程启动的背景下,如何将现有电网基础设施与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充分融合,打造输出电力、算力的新型融合基础设施是关键。
他认为,未来电网在保障输送电力的同时,将更充分融合支持算力发展需求。不仅电网的算力将大幅提升以满足“东数西算”的需要,同时,电力即算力,电力的分布式生产和消纳、远距离大规模的电力输送等功能形态,都可以同步加载算力资源,实现资源复用与时空优化。电网的核心枢纽功能将在“电力+算力”时代得到进一步丰富,电力+5G、电力数据中心对外服务等利用模式可充分响应用户对电力和算力的双重需求,重构能源基础设施的功能与价值。
将引爆新一轮电网投资
事实上,算力之于信息时代,犹如电力之于工业时代、水利之于农业时代,是信息时代国民经济发展的核心基础设施。经过“西电东送”2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建立起一张全球能源配置能力最强、高压输电线路最多、安全运行水平最高的电网,正向全面建设能源互联网的方向大步前进。
邵俊松提出,在规划的8个国家级数据中心枢纽节点中,有3个是需要电能输入地区,例如成渝有季节性的电能输入需求。这些数据中心的电能消耗,必然引起电力供应能力的新需求,引爆一轮围绕数据中心的电网投资。
他认为,在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下,鉴于新能源电站的主要布局位置,围绕数据中心布局的电网投资重点必然是跨区域输电网架的建设。特高压将有助于形成点对点的电能传输,有利于电网投资收益的最大化,因此,围绕国家级数据中心枢纽节点的特高压建设必然会和数据中心建设同步加速,形成互动和联动效应。
徐彪表示,从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历史进程来看,适度超前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在国家深入实施数字经济发展战略的背景下,数字经济、电力新能源都是适度超前建设的重点基建领域。特高压作为“东数细算”的重要支撑,叠加数字经济和电力新能源的双重使命,是基建适度超前建设的主战场之一,预计“十四五”期间的建设计划将加快落地,为满足“东数西算”的电力运输,特高压在原有基础上需增加近70%。
促进电网多方面转变
众所周知,数据中心是电能消耗大户。邵俊松认为,在建设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背景下实现“东数细算”,必然会引发电网的多方面转变。
在邵俊松看来,首先,数据中心类型负荷的空间转移,将有利于西部地区的清洁能源消纳;其次,数据中心的配套可再生能源电站和储能电站的建设,必然会引发新一轮的电力基础设施的建设;最后,数据中心在线负荷具备空间转移特性,离线负荷具备时间转移特性,两类负荷都可参与需求侧响应市场。数据中心负荷还具有短期和中长期的可预测性,能从电能量市场、容量市场、需求响应市场、辅助服务市场等多方面获利,必然会作为重要力量参与到电力市场交易中,助力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徐彪表示,随着“东数西算”工程持续推进,8个国家级数据中心枢纽节点加快建设,数据中心用电需求将大幅增加,西部省份的风电、光电等可再生能源的本地消纳规模将大幅提升,有助于提高绿色能源在数据中心的使用比例,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徐彪认为,随着电力市场化持续推进,逐步进行现货实时结算,新能源消纳、跨省跨区资源调度等关键问题的破解有赖于电网算力的发展。电力现货运行常态化,对电量结算的算力和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东数西算’工程顺利推进,离不开以电网为核心基础的电力市场化改革所塑造的良好市场环境。”
*本文转载自《中国能源报》,作者为韩逸飞,原文名为《火热的“东数西算”,对电网格局意味着什么?》。

媒体报道
2022/03/02
经济观察网丨传奇生物CAR-T疗法首次获批,“关闭”的FDA大门要敞开了?
经济观察网丨传奇生物CAR-T疗法首次获批,“关闭”的FDA大门要敞开了?
沙利文洞见
3月1日,FDA正式批准了传奇生物的CAR-T产品,这是国内首款获得FDA批准的CAR-T疗法。受此消息影响,传奇生物在收盘后大涨11.16%,市值60.51亿美元。
传奇生物CEO黄颖也公开表示已经建立了本地队伍,包括销售人员、护士教培员、医学联络官(MSL),计划在获批当日就在第一波医院启动治疗。然后在接下来的几个月扩展到其他治疗中心,初期产能将由美国新泽西的工厂供应。截至目前,美国FDA已经批准了6款CAR-T细胞疗法上市。 弗若斯特沙利文(Frost & Sullivan, 以下简称“沙利文”)分析师接受《经济观察网》采访,共同探讨传奇生物的CAR-T疗法获批后,中国药企拓展海外市场是否能够参考其出海路径。
经济观察网
FDA正式批准了传奇生物的CAR-T产品,这是国内首款获得FDA批准的CAR-T疗法。该疗法是运用基因工程技术在体外对患者的T细胞进行改造,扩增后把这些细胞回输到病人体内,直接杀死癌细胞。
受此消息影响,传奇生物在收盘后大涨11.16%,市值60.51亿美元。其工作人员对经济观察网表示,目前已经在产能上做了准备,在美国新泽西、南京建设了符合GMP标准的生产基地。去年11月,传奇生物产业化二期项目在南京已经正式开工,也是为了保障产能供应。
工作人员还介绍称,这次FDA准入工作是由传奇生物在美国的临床团队和合作伙伴杨森的团队负责推进。据了解,该款CAR-T产品最初由传奇生物独立研发,2018年,传奇生物与强生达成合作协议共同开发,中国权益两家按70:30分成,海外权益按50:50分成。截至目前,强生已经向传奇生物支付3.5亿美元预付款和2.5亿美元里程碑金额。
据强生北美制药集团主席Scott White透露,该款疗法定价为46.5万美元。在美国市场,传奇生物与杨森共同进行市场推广,传奇生物将负责规模较小但目标相对明确的销售队伍,针对医院市场的推广,而杨森的团队将精力集中在更广泛的社区。
截至目前,美国FDA已经批准了6款CAR-T细胞疗法上市,在传奇生物获批上市后其直接竞对是同靶点的百时美施贵宝CAR-T产品。去年3月,百时美施贵宝的该款产品获批上市,领先了传奇生物近一年,其定价41.95万美元,略低于传奇生物,去年销售额1.64亿美元。
沙利文分析师告诉《经济观察网》记者,虽然传奇生物的产品定价略高于百时美施贵宝,但仍然在合理范围内,且二者的适应症多发性骨髓瘤算是细分赛道上的蓝海,2020年该适应症全球患者45万人,传统疗法的疗效远不如CAR-T疗法,目前仅有两家获批,其他同类产品进度相对较慢,市场潜力足够支撑,且传奇生物还找到了杨森合作,这是很有利的。
同时,这次传奇生物的CAR-T疗法获批说明FDA的大门仍然是敞开的。结合之前信达生物PD-1出海被拒,她认为,对于想要拓展海外市场的药企来说,传奇生物的路径是值得参考的,在技术层面找到相对创新的方向而非PD-1这样高度同质化的靶点,临床上选择全球多中心试验,同时考虑和国际大药企合作推进研发、商业化,或许是相对可行的出海路径。
*本文转载自《经济观察网》,作者为余诗琪,原文名为《传奇生物CAR-T疗法美国获批,看上去要“关闭”的FDA大门又敞开了?》。

媒体报道
2022/01/29
每日经济新闻丨从0到48家,港股“18A”生物科技公司上市规则除了助力创新企业上市,还将带来什么?
每日经济新闻丨从0到48家,港股“18A”生物科技公司上市规则除了助力创新企业上市,还将带来什么?
沙利文洞见
2018年4月,香港联合交易所在主板上市规则中新增第18A章《生物科技公司》,允许未有收入、未有利润的生物科技公司提交上市申请,由此,港交所成为越来越多生物科技公司的首选上市地。
企业是否适合赴港上市?18A制度将为企业带去什么?未来哪些赛道拥有更多的投资机会?对于一、二级市场最关心的几大问题,1月24日,弗若斯特沙利文(Frost & Sullivan,以下简称“沙利文”)、捷利交易宝和头豹合作撰写的《港股18A生物科技公司发行投资活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正式发布,为已经或打算在港上市的生物科技公司提供了一份参考指南。
每日经济新闻
一款创新药的成功研发离不开政策、制度以及资本的全方位支持,“18A”制度便是这一说法的最好诠释。
2018年4月,香港联合交易所在主板上市规则中新增第18A章《生物科技公司》,允许未有收入、未有利润的生物科技公司提交上市申请,由此,港交所成为越来越多生物科技公司的首选上市地。
但不可忽视的是,平均募集金额回调、市场流动性较小引发公司和投资者的担心。企业是否适合赴港上市?18A制度将为企业带去什么?未来哪些赛道拥有更多的投资机会?
对于一、二级市场最关心的几大问题,1月24日,弗若斯特沙利文、捷利交易宝和头豹合作撰写的《港股18A生物科技公司发行投资活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正式发布,为已经或打算在港上市的生物科技公司提供了一份参考指南。
融资成果:已上市48家,资金热宠生物制药
自2018年以来,共有48家公司通过18A规则实现上市,23家公司处于递表(即处于聆讯阶段)状态。
在上市前融资方面,18A公司发行前融资频率高,估值增长突出。具体而言,已上市的18A公司中,有39家公司上市前的融资轮次多为2轮至6轮,在18A公司中占比高达84.78%。其中,上市前融资轮次最多的公司是启明医疗(02500.HK),有12轮融资。
并且,上市前估值增幅在10倍至50倍间的公司最多有16家,18A公司发行估值较最后一轮融资均有不同程度增长。其中,增长幅度最高为康宁杰瑞制药(09966.HK),发行估值较最后一轮增长高达66.26%。
此外,18A公司递表至发行时长相较其他公司普遍要短。据《报告》统计,已上市18A公司中(中概股回归除外),按首次递表日期至招股首日计算,递表周期的平均时长约127天(自然日,下同),其中递表周期最长的是永泰生物(06978.HK),时长为301天,递表周期最短的是欧康维视生物(01477.HK),时长为61天。
从已上市公司的自身积淀看,平均设立时长为8年。设立时长最长的公司中国抗体(03681.HK),为18年;设立时长最短的是3年,包括云顶新耀(01952.HK)和欧康维视生物。
在上市后融资方面,18A上市公司格外受投资者青睐。在已上市的48家公司中,募集资金占同期港交所总募集资金的9.16%。其中,百济神州(06160.HK)募集资金最多,为70.85亿港元;募集资金最低的是亚盛医药(06855.HK),约4.17亿港元。
不过,从发行比例的角度,18A公司的发行普遍低于新股发行惯性25.00%的发行比例。其中,最高发行比例的公司是康希诺生物(06185.HK),发行占比达26.24%,最低发行比例的公司是微创机器人(02252.HK),发行占比3.80%。
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在于市场对18A的接纳度。在18A改革初期,历经数次融资的发行人,可能为了保障成功发行、平衡多方权益缩减发行比例。
不容忽视的是,在中国香港新股发行市场,基石投资者(大型或专业机构投资者等)承担了重要的角色。其中,生物制药赛道、医疗器械赛道、前沿医疗技术赛道分别有119家、63家、8家基石投资者参与,占基石投资者总量中的比例分别为82.64%、43.75%、5.56%。
这意味着,在已上市18A公司中,生物制药赛道是目前基石投资者进入的主要赛道。而在生物科技行业背景下,《报告》预计生物制药赛道可能是未来3年至5年内资金追逐的战场。
三大赛道:企业市值分化明显,制药行业开始摘“-B”
从行业看,71家生物科技公司主要聚焦于医疗器械、制药、前沿医疗技术三大赛道。其中,制药赛道企业共47家,数量最多,占18A企业总数66.2%;前沿医疗技术赛道企业最少,仅为4家,均为AI诊疗设备企业,占比5.6%。
而在已上市的生物科技公司中,制药、医疗器械、前沿医疗技术企业数量分别为35家、12家、1家。
有分析认为,这与各行业发展阶段有关。自2015年药政改革以来,随着患者可支付能力的提升,患者群体的增长及医保覆盖范围的扩大,中国生物医药行业发展空前迅速,子行业的种类也相对繁杂。
2020年,国内医药行业的市场规模为1.6万亿元,按照《报告》预计6.8%的整体年均复合增速,2025年市场规模预计扩增至2.3万亿元。
市值是对市场发展预期最直接的反映。从市值来看,单是生物制药子赛道的35家已上市公司的总市值就有7374.3亿港元,在三大赛道中总市值最大。但二八效应明显,单百济神州一家公司的市值就逼近35家企业总市值29.1%,接近于市值排名后27家18A生物制药公司的全部市值总和。
不过,在医药行业中占最大比重的仍为化学药,2020年化学药以7945亿元占49%的医药市场;其次是中药,以4880亿元占医药市场30%份额。但生物药2016年至2020年年均复合增速最快,2020年市场规模占医药市场21%。
医疗器械赛道的发展阶段则相对成熟。《报告》预计,该行业在2020年至2024E年会保持年均复合13.9%增速增长,相较2015年至2020年19.3%的复合增速出现5.4个百分点的下滑,中国医疗器械市场复合增速为19.3%。未来,中国医疗器械市场增长主要受产品国产化率提升、技术进步、渗透率增加及国家不断加大政策支持等主要驱动因素推动。
这也导致其市值相对较弱,12家医疗器械上市企业总市值为1370.5亿港元,不足制药行业的20%。
而市值差异同样较大。市值超过50亿港元、100亿港元和500亿港元的企业数量分别为8家、3家、1家,其中微创机器人总市值为该赛道最高,市值占比高达41.0%。
从子行业看,这些企业主要专注于血管介入、神经外科、非血管介入、糖尿病、诊疗设备、分子诊断等领域。其中,12家企业入局的血管介入领域参与者最多;主要适应症分布在心脏及血管疾病。
对于上市公司数量最少的前沿医疗技术赛道,目前主要以AI诊疗设备行业为主,不仅在2021年由鹰瞳科技(02251.HK)实现了18A上市的零的突破,市场更是处于冲刺前期。
《报告》显示,2019年至2020年,中国AI诊疗设备市场规模由1.247亿元大幅增至2.918亿元,预计2030年将增至755.688亿元。2021年至2025年,年复合增长率为152%,2026年至2030年,年复合增长率为26%。
从盈收能力看,如果一家上市公司已符合上市规则第8.05(3)条下的市值/收益测试要求、公司最少于过去三个会计年度的管理层维持不变,并最少经审计的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的拥有权和控制权维持不变,则其股份名称可不带“B”标记。
目前,已摘“-B”的4家企业均为生物制药企业,依次为百济神州、信达生物(01801.HK)、君实生物(01877.SH)和复宏汉霖(02696.HK)。
展望未来:募资或继续下调,上市地因公司而异
截至2021年12月31日,在港交所已递表未上市的18A公司共有23家。
按照赛道划分,相比已上市18A公司中生物制药和医疗器械占绝对权重,在已递表未上市的23家公司中,生物制药仍占50%以上权重,前沿医疗与医疗服务所占比重显著增加,比例更加均衡。
从发行家数看,2018年~2021年18A上市家数分别为5家、9家、14家、20家,总体呈逐渐增加趋势,且下半年IPO数量往往偏多;而从平均募集金额看,在2020年至2021年上半年稍大,2021年下半年略有回调。
《报告》预期,2022年,18A公司上市规模会保持在近20家左右,平均募资金额则可能延续回调趋势。
“18A市场历经三年发展,已走过“探索期-狂热期-调整期”三大阶段。未来,一方面将有更多全球优质生物科技企业选择登陆18A市场,另一方面不同企业的IPO热度及后续股价表现将持续分化。”面向18A的未来,建银国际副行政总裁刘守建这样认为。
”
《报告》显示,18A发行受新股市场、生物医药板块冷暖影响,未来发行出现千倍认购的概率降低,但仍然是港股IPO市场的热点板块。
而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掌握一定研发技术,但募资金额大、尚未实现盈利的医药企业,科创板上市是另一个选择,但其与中国香港资本市场的异同值得关注。
在第六届中国医药创新与投资大会上,华泰证券研究所A+H医药行业首席分析师代雯就曾对投资者喜好进行了分析,她认为“内地和香港两地的投资者还是有一些不同的偏好”,具体而言,在港交所上市的18A公司中药企更多,但A股市场中医疗器械公司更多。
另外,上市地点的选择与公司的需求和投资人的背景有很大的关系,比如想做全球临床试验的药企,可能更想在港股上市进行美元融资。
香港交易所董事总经理、市场拓展联席主管鲍海洁则认为,除了融资时间和价格,再融资的难度、时间和审批流程也要纳入公司上市的考量范围内。“重要的不只是上市成本,还有后期有没有持续的法律风险和诉讼风险。这一方面的成本主要包括考虑集体诉讼的可能性、政策的不确定性和监管的不确定性,是否需要聘请法律团队提供法律支持等。”
加科思(01167.HK)董事长王印祥则表示,对于没有收入的Biotech(生物科技公司),融资时的速度非常重要。A股交易量大,在一级市场融资所需要的时间通常为6个月到1年;中国香港地区市场融资速度快,基本上市以后再融资一星期可以结束。但在香港地区融资对公司及其产品的国际市场化认可程度是一个检验,且其流动性相对来说低一点。
由此可见,对于上市地的选择,各家公司见仁见智。但是对市场发展逻辑,行业必将达成更多共识。
永泰生物(06978.HK)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王歈就认为,二十一世纪的第一个二十年,制药行业经历了从小分子到大分子,从大分子到细胞与基因治疗飞速发展的时代。在下一个二十年,使用更为复杂的细胞与基因药物治疗难治性疾病,已成为生物制药主要发展方向。
*本文转载自《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为林姿辰,原文名为《从0到48家,港股“18A”生物科技公司上市规则除了助力创新企业上市,还将带来什么?》。

媒体报道
2022/01/29
第一财经丨港股18A企业募资超千亿,生物科技还有哪些潜力赛道
第一财经丨港股18A企业募资超千亿,生物科技还有哪些潜力赛道
沙利文洞见
2018年4月,香港联合交易所在主板上市规则中新增第18A章《生物科技公司》,允许未盈利、没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提交上市申请。
近日,由弗若斯特沙利文(Frost & Sullivan)等机构发布的《港18A生物科技公司发行投资活报告》(下称《报告》)称,港交所18A新规实施以来,18A生物科技公司主要集中在制药赛道、医疗器械赛道、前沿医疗技术赛道三个方面,分别占18A企业总数66.2%、28.2%、5.6%。《报告》或对拟赴港上市的生物科技企业有参考价值。
第 一 财 经
在生物医药企业赴港上市的热潮下,还有哪些赛道值得关注?
近日,由弗若斯特沙利文(Frost & Sullivan)等机构发布的《港18A生物科技公司发行投资活报告》(下称《报告》)称,港交所18A新规实施以来,18A生物科技公司主要集中在制药赛道、医疗器械赛道、前沿医疗技术三个方面,分别占18A企业总数66.2%、28.2%、5.6%。《报告》或对拟赴港上市的生物科技企业有参考价值。
事实上,顶层政策对于生物医药产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2021年12月30日,国家药监局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的《“十四五”国家药品安全及促进高质量发展规划》也提出“批准一批临床急需的创新药”“加快有临床价值的创新药上市”“在中国申请的全球创新药、创新医疗器械尽快在境内上市”等目标。
生物科技创新不断
《报告》提到的18A,即香港交易所新《上市规则》的“主板上市规则”第十八A章中,允许未盈利和没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该规则已于2018年4月30日生效。
截至2021年12月31日,包括歌礼制药-B、百济神州-B、康希诺生物-B、再鼎医药-SB、三叶草生物-B、微创机器人等在内的共48家公司,通过18A规则上市,IPO共募集资金1126亿港币。
从上述18A公司所选择的赛道来看,生物制药主要以肝癌、肺癌、胃癌、血管瘤、淋巴瘤等为主,医疗器械企业则主要以心脏瓣膜疾病、血管类疾病及AI医学影像诊断等为主,此外,AI诊疗辅助诊断设备也是其中重要板块。
比如,生物制药赛道上,已上市35家公司总市值7374.3亿港元,市值过100亿港元、200亿港元、500亿港元的分别有16家、9家、3家。再比如,医疗器械赛道上,已上市12家企业整体总市值为1370.5亿港元,其中,微创机器人以561.3亿港元的总市值位居该赛道榜首,占医疗器械总市值高达41%。
而从发行阶段数据来看,《报告》显示,18A公司发行前融资频率高,绝大部分公司上市前的融资轮次多为2~6轮,启明医疗-B、北海康成-B、信达生物-B均超过10轮;此外,18A公司的递表至发行时长相较于其他公司普遍要短,从61天到301天不等。
头豹(深圳)研究院院长李政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表示,在国家鼓励生物科技创新背景下,该《报告》将上述已上市公司在发行阶段的估值、中介机构、发行期间的热度等指标做了对照,并罗列了上市公司在所处赛道下的估值增速、基石投资者在赛道中的资金投入量等,这些对于投资者都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李政还表示,针对公司的发行结构(这是在二级市场上较少提到的重要信息),《报告》还分析了公司上市后基石投资者、锚定投资者及公开发售投资者的比例,以及针对换手率等关键指标等作出趋势判断。
生物科技领域新赛道
在生物制药、医疗器械、前沿技术领域,还有哪些值得关注的赛道?
头豹(深圳)研究院医疗行业首席分析师郝世超告诉记者,“首先,应关注细胞免疫疗法赛道,原因在于,在癌症发病人数于过去几年稳步上升、有效癌症治疗方法有限的背景下,一旦CAR-T细胞疗法等新治疗解决方案在治疗实体瘤领域展现出卓越的疗效,将推动细胞免疫治疗的发展。”
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显示,2021年6月中国首个CAR-T疗法阿基仑赛注射液获批上市,随着更多细胞免疫治疗产品获批,该领域市场规模预计于2030年达到584亿元人民币,2026年至2030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21.6%。
“其次,要关注前沿医疗技术。比如,作为医疗AI第一股的鹰瞳科技2021年11月在港股上市,未来,AI+医疗行业将提速发展。”郝世超说,“AI诊疗设备的潜在应用,包括了癌症、感染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及创伤等多个领域。医院引入AI医疗器械后,可大幅提升临床工作流程的效率,填补诊疗资源倒置缺口。”
《报告》还显示,在医疗器械领域,血管介入是目前企业布局最多的子行业,共有12家上市公司涉及这一板块。
对此,郝世超分析称,“从我国主要血管介入医疗器械(冠脉、周围血管及神经介入)市场来看,其市场规模已由2016年的67.2亿元(人民币,下同)增加至2020年的112.6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3.8%,预计2021至2025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14.9%。”
他表示,受人口老龄化加剧、居民可负担能力提升以及国产替代加强等因素影响,未来,血管介入手术量需求也将持续加大,相关医疗器械在三四线城市的市场渗透有望不断增长。
*本文转载自《第一财经》,作者为邹臻杰,原文名为《港股18A企业募资超千亿,生物科技还有哪些潜力赛道》。

媒体报道
2022/01/07
路孚特丨中国"一带一路"实践中的数字技术有望成为未来全球技术标准
路孚特丨中国"一带一路"实践中的数字技术有望成为未来全球技术标准
沙利文洞见
据分析师称,中国数字丝绸之路上不断增长的技术专长预计将成为世界其他地区效仿的标杆。早在世界其他地方开始谈论互联智慧城市和技术驱动的解决方案之前,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BRI)就已经踏上了数字丝绸之路。随着中国继续在云计算、5G、监控技术和虚拟货币等多个领域扩大其数字足迹,观察人士认为,中国在某些领域的技术主导地位正在逐步增强。
中国在人工智能、5G、光纤基础设施、卫星服务、云计算、区块链等未来技术领域的主导地位将如何影响“一带一路”?“一带一路”成员国可以如何利用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技术优势?中国是否愿意与成员国分享这些技术成果?随着中国在数字领域和未来技术上实现全球霸权,是否也将主导未来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过程及项目融资?中国是否有可能增加对数字丝绸之路软基础设施的投资?弗若斯特沙利文(Frost & Sullivan, 以下简称“沙利文”)大中华区咨询总监王怀远接受全球金融市场数据和基础设施提供商——Refinitiv路孚特的采访,分享关于中国“一带一路”实践的系列解读。
路 孚 特
China’s growing technological expertise along its digital silk road is expected to set benchmarks for the rest of the world to follow, according to analysts.
据分析师称,中国数字丝绸之路上不断增长的技术专长预计将成为世界其他地区效仿的标杆。
President Xi’s ambitious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BRI) started down the digital silk road long before the rest of the world began talking about connected smart cities and technology driven solutions.
早在世界其他地方开始谈论互联智慧城市和技术驱动的解决方案之前,习近平主席宏大的"一带一路"倡议(BRI)就已经踏上了数字丝绸之路。
As China continues to expand its digital footprint in sectors as diverse as cloud computing, 5G, surveillance technology and virtual currency, observers see movement in some areas toward Chinese technological dominance.
随着中国继续在云计算、5G、监控技术和虚拟货币等多个领域扩大其数字足迹,观察人士认为,中国在某些领域的技术主导地位正在逐步增强。
Dale Aluf, Director of Research & Strategy at SIGNAL (Sino-Israel Global Network & Academic Leadership) said China is already leading the world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blockchain, 5G, and quantum technology publications and patents. “Data fuels AI development and, thanks to its sprawling surveillance apparatus, China has access to immense amounts of it, so China seems well-positioned to emerge as a leader in this field.”
中以学术交流促进协会(SIGNAL)研究与战略总监Dale Aluf表示,中国已经在人工智能、区块链、5G和量子技术的出版和专利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数据推动了人工智能的发展,得益于庞大的监控设备,中国可以获取大量数据,因此中国很有可能成为这一领域的领导者。”
China has already launched the biggest blockchain ecosystem in the world, connected to over 100 city nodes, and was the first country to launch widespread pilots of a digital fiat currency - the Digital Currency Electronic Payment (DCEP) system.
中国已经启动了世界上最大的区块链生态系统,连接到100多个城市节点,并且是首个大规模试点数字法定货币——数字货币电子支付(DCEP)系统的国家。
Analysts agree that China has achieved enormous breakthroughs in some future technologies.
分析师们一致认为,中国在一些未来技术上取得了巨大突破。
“These advancements in technologies allow China to more efficiently promote the progress of BRI, increase the bonding between China and BRI countries, and push BRI’s hard projects,” said Walter Wang, Consulting Director at research and consulting firm Frost & Sullivan, in Greater China.
弗若斯特沙利文大中华区咨询总监王怀远表示,“这些技术的进步使中国能够更有效地推动'一带一路'的进程,增加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之间的联系,并推动'一带一路'的困难项目。”
Wang cited China’s world-leading fibre optic industry, which is already assisting BRI countries in transforming from traditional to renewable energy supplies.
王怀远提到,中国的光纤产业世界领先,已经在帮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从传统能源转向可再生能源供应。
Many countries aligned with BRI are rich in solar energy resources, but “lack the technologies and resources to construct renewable energy infrastructure,” according to Wang.
王怀远表示,许多与“一带一路”结盟的国家拥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但缺乏建设可再生能源基础设施的技术和资源。
“Through BRI, China can export advanced renewable energy technologies to BRI countries and Chinese fibre optic enterprises are able to enjoy local preferential policies, including tax incentives, preferential treatment for equipment imports,” he added.
“通过'一带一路',中国可以向沿线国家出口先进的可再生能源技术,中国光纤企业也可以享受当地的优惠政策,包括税收优惠、设备进口优惠等。"他补充道。
According to Frost & Sullivan research, in some infrastructure areas, such as high-speed railway, 5G networks, and ultra-high voltage power grids, China’s standards have become the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as everyone else plays catch-up.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研究显示,在一些基础设施领域,如高速铁路、5G网络和超高压电网,中国的标准已经成为国际标准,而其他国家都在追赶中国。
“Therefore, through collaborating with Chinese enterprises, BRI partner countries can adopt the technologies that accord with the most advanced standards in their infrastructure projects,” said Wang.
“因此,通过与中国企业合作,'一带一路'成员国可以在其基础设施项目中采用符合最先进标准的技术。”王怀远说。
Impact on BRI
对"一带一路"的影响
According to SIGNAL’s Aluf, China’s technological prowess gives it an edge to push BRI’s hard projects, such as renewable energy, transportation, infrastructure, power, and healthcare since in today’s technology-driven world, the digital realm is intimately intertwined with hard infrastructure.
据SIGNAL的Aluf称,中国的技术实力使其在推动“一带一路的”硬项目方面具有优势,如可再生能源、交通、基础设施、电力和医疗保健,因为在今天这个技术驱动的世界中,数字领域与硬基础设施紧密交织在一起。
“Railways, ports, and electricity grids, for instance, would not be able to operate effectively today without software, sensors, and cybersecurity,” he noted.
“例如,如果没有软件,传感器和网络安全,铁路,港口和电网今天将无法有效运行。”他指出。
Moreover, China also provides a useful reference for BRI countries with its digital transformation and industrial digitalisation models.
此外,中国的数字化转型和产业数字化模式也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了有益借鉴。
Wang said most BRI countries are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have limited experience in dealing with digital technology but can benefit from China’s digitalisation experiences.
王怀远表示,大多数"一带一路"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在应对数字技术方面的经验有限,但他们可以从中国的数字化经验中受益。
He gave the example of the Silk Road E-commerce platform that China developed together with 22 BRI countries in 2016.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China, and those aligned with the BRI, quickly adjusted their strategies, switching focus from offline to an online market, while exploiting the advantages of cross-border e-commerce platforms, creating more new growth points for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BRI countries.
他以2016年中国与22个"一带一路"国家共同开发的丝绸之路电子商务平台为例。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迅速调整战略,将重点从线下转向线上市场,充分发挥跨境电商平台优势,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发展创造更多新的增长点。
In the future, Wang expects China to continue assisting BRI countries to improve their 5G infrastructure, the foundation of futur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and to promote their digital economies, such as popularising mobile payments to facilitate loan processes for SMBs and therefore alleviate “urgent need” financing during the pandemic.
王怀远预计,未来中国将继续协助"一带一路"成员国改善其5G基础设施,这是未来数字化转型的基础,并促进他们的数字经济发展,例如普及移动支付以促进中小企业的贷款流程,从而缓解疫情期间的"迫切需要"的融资。
How technology will be incorporated into BRI projects will depend very much on the nature of the projects, according to Jia Hao Chan, a research associate at Lee Kuan Yew School of Public Policy,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研究员Jia Hao Chan表示,如何将技术纳入“一带一路”项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项目的性质。
“And this will differ among regions and countries,” he said.
"并且这将因地区和国家而异。"他说。
For instance, in late 2017, Chinese company Huawei Marine partnered with the Pakistani authorities to start constructing the Pakistan East Africa Cable Express, which will connect Pakistan to Kenya and Djibouti, focusing on hard infrastructure interconnectivity.
例如,2017年底,中国公司华为海洋与巴基斯坦当局合作,开始建设巴基斯坦东非电缆快线,该快线将把巴基斯坦与肯尼亚和吉布提连接起来,其重点是硬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This is essentially different from the areas China is looking out for in Southeast Asia (focusing on IT services, soft infrastructure), where tech companies like Alibaba and Didi Chuxing would collaborate with regional ride-hailing services like Grab, through investment partnerships.”
"这与中国在东南亚寻找的领域(专注于IT服务和软基础设施)本质上不同,阿里巴巴和滴滴出行等科技公司将通过投资合作伙伴关系与Grab等区域性叫车服务合作。
TECHNOLOGY EXPORTS
技术出口
Given that the BRI is primarily a financing/investment mechanism, analysts at Fitch Solutions believe exporting technology simply adds a different dimension to the entire BRI assistance package.
鉴于“一带一路”主要是一种投融资机制,惠誉解决方案的分析师认为,技术出口只是为整个“一带一路”援助计划增加了一个不同的维度。
“Broadly speaking, most BRI projects have already been dependent on using Chinese equipment and labour, so any kind of tech advancement might just mean higher quality or more efficient projects,” said Daine Loh, Analyst, Infrastructure and Power & Renewables, Fitch Solutions.
“从广义上讲,大多数'一带一路'项目已经依赖于使用中国的设备和劳动力,所以任何形式的技术进步都可能意味着更高质量或更高效的项目。”惠誉解决方案的基础设施和电力与可再生能源分析师 Daine Loh 表示。
She pointed out that things like 5G and AI are still in their early adoption stage in the broader infrastructure sector, adding, “we do not expect it to be widely used yet”.
她指出,像5G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在更广泛的基础设施领域仍处于早期采用阶段,并补充说,"我们并不期望它能够被广泛使用"。
Loh said anything digital will tend to also require a larger investment amount, and “the financial capacity of BRI recipient markets will come into question here as well, especially if these markets are prioritising developing adequate infrastructure to meet their domestic needs first”.
Loh表示,任何数字化产品都将需要更多的投资,“'一带一路'接受市场的资金能力也将在这里受到质疑,特别是如果这些市场优先发展足够的基础设施以满足其国内需求”。
The best way for BRI partner countries to benefit from China’s technological prowess is to partner with Chinese operators, according to Chris Devonshire Ellis, Chairman of Dezan Shira & Associates.
协力管理咨询董事长Chris Devonshire Ellis表示,“一带一路”成员国从中国技术实力中受益的最佳途径是与中国运营商合作。
“In the West, the capitalist system has focused too much on profits and not enough on cashflow business and service lines. The Chinese are developing technologies to hook their services into supply chains to generate cash flow streams. That is a very sustainable business model,” he said.
“在西方,资本主义制度过于关注利润,而对现金流业务和服务线的关注不够。中国人正在开发技术,将他们的服务与供应链挂钩,以产生现金流。这是一个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他说。
LIMITS TO SHARING
共享限制
While China has achieved digital supremacy in some areas of future tech, how much of it will be shared with its BRI partner countries remains to be seen.
虽然中国在未来科技的某些领域已经实现了数字霸主地位,但其中有多少将与“一带一路”成员国分享还有待观察。
While developing countries should be able to take advantage of ICT infrastructure, China “will not share in the ownership of the technology that drives the infrastructure,” according to Andre Wheeler.
安德烈·惠勒表示,虽然发展中国家应该能够利用ICT基础设施,但中国“不会分享驱动基础设施的技术的所有权”。
“The technology is owned by China under its National Security legislative provisions. This may act as a barrier to future trade for these developing countries as they may be restricted in how they can conduct trade with the likes of the EU,” said Wheeler, who is also the chief executive of Asia Pacific Connex.
“根据中国国家安全立法规定,这项技术归中国所有。这可能会成为这些发展中国家未来贸易的障碍,因为它们在与欧盟等国进行贸易的方式上可能会受到限制。” Connex亚太区首席执行官惠勒说。
The Digital Silk Road, and the BRI is a supply-driven project, noted researcher Chan. He added that China’s technological offers do not guarantee the same level of adoption (demand) of tech goods and services across its partner countries.
数字丝绸之路和“一带一路”是一个供给驱动的项目,研究员Jia Hao Chan指出。他补充说,中国提供的技术并不能保证其伙伴国对技术产品和服务的采用(需求)水平相同。
“Moreover, there could be a lag effect in tech exports, where certain technologies gain a foothold in the Chinese market before they are deployed elsewhere.”
“此外,技术出口可能会产生滞后效应,某些技术在部署到其他地方之前,会先在中国市场站稳脚跟。”
Hence, Chan suggested that BRI partner countries themselves should carefully consider “what they really need” and not merely “take whatever is put on the table”. “They also should consider their own ability to adopt the technologies they want, and their rate of innovation if they are going to attain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 the long run.”
因此,Jia Hao Chan建议,“一带一路”成员国应该仔细考虑“他们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而不仅仅是“桌上有什么就拿什么”。“如果他们想要获得长期的竞争优势,他们还应该考虑自己是否具备采用他们想要的技术的能力,以及他们的创新速度。”
According to Wheeler, the digital silk road is the integrator of trade along the BRI – something that is being developed to create an integrated and seamless trade platform with all BRI participants.
惠勒认为,数字丝绸之路是“一带一路”贸易的整合者,旨在为所有“一带一路”参与方打造一个一体化、无缝的贸易平台。
“It is powerful in that it targets the key merge points in transport systems, particularly ports and rail.”
“它的强大之处在于它针对运输系统中的关键合并点,特别是港口和铁路。”
However, he pointed out that the shortcomings in the DSR/BRI integration could limit China to BRI partner countries or a regional role.
然而,他指出,DSR/BRI一体化的缺陷可能会将中国限制在“一带一路”成员国或区域的角色中。
Whilst the EU–China Comprehensive Agreement on Investment (CAI) agreement in principle was heralded in January as a means of cooperation, Wheeler said there is also significant pushback from the EU, with regards to the recently introduced EU-Connectivity strategy that has led to the likes of Huawei being banned as a network provider in EU digital connectivity initiatives.
虽然在今年1月,欧盟与中国原则上达成了《中欧全面投资协定》(CAI)协议,以作为合作的一种手段,但惠勒表示,欧盟也面临着巨大的阻力,其最近推出的欧盟互联互通战略,导致华为等公司被禁止成为欧盟数字互联互通倡议的网络提供商。
MAKING INROADS
进军
But many countries are already enjoying the benefits of China’s augmentation of infrastructure and tech.
许多国家已经享受到中国基础设施和技术增强带来的好处。
Aluf of SIGNAL pointed out that several Middle Eastern countries are cooperating with China on smart city technology, and there is even a project designed to streamline the experiences of pilgrims travelling to Mecca and Medina.
中以学术交流促进协会的Aluf指出,一些中东国家正在与中国开展智慧城市的技术合作,甚至还有一个项目是为了简化前往麦加和麦地那的朝圣者的体验。
“China's 2Africa initiative, among the largest subsea projects in the world, aims to connect 23 countries in Africa, the Middle East and Europe with a resource-efficient fibre optic cable that uses Spatial Division Multiplexing technology,” he added.
“中国的2Africa计划是世界上最大的海底项目之一,计划通过使用空分复用技术的资源节约型光纤电缆连接非洲、中东和欧洲的23个国家。”他补充说。
Meanwhile, its SeaMeWe-5 undersea cable is expected to carry telecommunications between Singapore and France.
另一方面,中国的亚欧5号国际海底光缆将信号传输从新加坡通至法国。
According to Frost & Sullivan’s Wang, most BRI partner countries have outdated data infrastructure, which means operational efficiency is low and maintenance costs are relatively expensive.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王怀远的说法,大多数“一带一路”成员国的数据基础设施数据已经过时,这意味着运营效率低且维护成本相对昂贵。
For long-term development, these countries will need to upgrade their existing infrastructure as well as initiate new infrastructure projects.
为了长期发展,这些国家需要升级其现有的基础设施,并启动新的基础设施项目。
“China, as a pioneer, can provide these countries with the necessary technologies, financing and, more importantly, practical experiences,” said Wang.
“中国作为一个先行者,可以为这些国家提供必要的技术、资金,更重要的是,为他们提供实践经验。”王怀远说。
For example, he said, China and the Republic of Belarus have jointly built industrial parks based on the industrial Internet. China also has transportation and internet infrastructure upgrading projects in Iran, Pakistan, Vietnam, Brazil, and Malaysia. “Thus, with the support from China, BRI partner countries will accelerate their infrastructure upgrading process and build up their information systems,” added Wang.
例如,中国和白俄罗斯共同建设了基于工业互联网的工业园区,还在伊朗、巴基斯坦、越南、巴西和马来西亚都有交通和互联网基础设施升级的项目。“在中国的支持下,'一带一路'成员国将加快基础设施升级进程,加强信息系统建设。”王怀远补充道。
BEYOND TECH SUPREMACY
超越技术霸主地位
China’s dominance over future technologies will continue to grow but one overlooked aspect of the BRI, according to Ellis, is that it will turn China into a global supply chain middleman.
Ellis认为,中国对未来技术的主导地位将继续增强,但“一带一路”倡议中被忽视的一个方面是,它将使中国成为全球供应链的中间商。
“It is not just making products and building the infrastructure, it will operate much of it. “Everything someone buys in Paris or London will have a price component that will have been charged by a Chinese business,” he said.
“中国不仅仅是制造产品和建设基础设施,它还将运营大部分产品。人们在巴黎或伦敦购买的所有东西,价格里都将包含由中国企业收取的部分。”他说。
While there seems to be a tendency for observers to focus on specific technologies and their impacts on a given tech or economic sector, Aluf insisted that the true power of these technologies is unleashed through their augmentation.
尽管观察人士似乎倾向于关注特定技术及中国对特定技术或经济部门的影响,但Aluf坚持认为,这些技术的真正力量是通过它们的增强来释放的。
For example, by combining embedded sensors, metering devices, cameras, and other surveillance tech with big data processing and aggregated data analysis, he said China has emerged at the forefront of smart city development.
例如,通过将嵌入式传感器、计量设备、摄像头和其他监控技术与大数据处理和汇总数据分析相结合,他表示,中国已经走在智慧城市发展的最前沿。
“The same can be said for its fintech sector, with companies like Huawei, Tencent, and Alibaba leading the way.”
“其金融科技行业也是如此,华为、腾讯和阿里巴巴等公司一路领先。”
With China doubling down on achieving carbon neutrality, Aluf said it is also expected to pump significant resources into the development of clean technologies and renewable energy.
Aluf表示,随着中国在实现碳中和方面加倍投入,预计中国还将为清洁技术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注入大量资源。
FUTURE INVESTMENTS
未来投资
In terms of investment under BRI, China is likely to increase its funding for soft infrastructure under the Digital Silk Route but it does not necessarily have to be in the form of intergovernmental (G2G), government-to-business (G2B) or an industry-wide coordinated approach, noted Chan.
Jia Hao Chan说,在“一带一路”的投资方面,中国可能会增加对数字丝绸之路下软基础设施的投资,但不一定会采取政府间(G2G)、政府对企业(G2B)或全行业协调的方式。
“They can be in the form of B2B at company level,” he said, adding that Chinese tech companies are already investing in many local/regional tech companies.
“它们可以在公司层面以B2B的形式出现”,他说,“中国科技公司已经投资了许多本土或本区域的科技公司。”
At government level, Chinese Premier Li Keqiang in March declared that China will increase its spending 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by more than 7 percent over the next five years in a push to make major breakthroughs in advanced technology.
政府层面,中国总理李克强在3月份宣布,中国将在未来五年内将研发支出增加7%以上,以推动先进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At the same time, as part of its post-COVID-19 relief package, Aluf says China is ramping up plans to construct digital infrastructure grids across the country – including building 5G network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Internet of Things (IoT), intercity high-speed rail, and setting up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stitutions.
与此同时,Aluf表示,作为新冠疫情后救援计划的一环,中国正在加大在全国范围内建设数字基础设施网格的计划,包括建设5G网络、人工智能(AI)、物联网(IoT)、城际高铁以及建立研发机构。
“Considering the importance of China’s international digital expansion in the context of its global strategy, I think it’s very likely that China will increase funding for digital infrastructure under the banner of its Digital Silk Road,” he added.
“考虑到中国国际数字扩张在其全球战略背景下的重要性,我认为中国很可能会在数字丝绸之路的旗帜下增加对数字基础设施的资金。”他补充说。
While the COVID-19 pandemic has greatly affected the world economy, China’s non-financial 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BRI partner countries remained strong and positive, reaching $17.8 billion in 2020, an 18.3 percent increase from 2019, stated Frost & Sullivan.
弗若斯特沙利文表示,尽管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影响了世界经济,但中国对“一带一路”成员国的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依然保持积极、强有力的支持,2020年达到178亿美元,比2019年增长18.3%。
In the first half of 2021, China’s non-financial 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BRI partner countries continued growing to $9.6 billion, with a growth rate of 8.6 percent.
2021年上半年,中国对“一带一路”成员国的非金融对外直接投资继续增长至96亿美元,增长率为8.6%。
“Based on historical data, we consider China’s spending on BRI partner countries will keep rising, and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them will be more effective and comprehensive,” said Wang.
“从过往数据来看,我们认为中国对'一带一路'成员国的支出将继续上升,中国和各成员国之间的合作将更加有效和全面。”王怀远说。
In the foreseeable future, he said communications and data infrastructure levels of BRI partner countries will largely influence the development of BRI. “Therefore, China will continue raising the funding in soft infrastructure to ensure the success of BRI.”
他表示,在可预见的未来,“一带一路”成员国的通信和数据基础设施水平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带一路”的发展。“因此,中国将继续筹集软基础设施的资金,以确保'一带一路'的成功。”
WEAK SPOTS
弱点
But China’s quest for technological leadership is not without its challenges. A weak spot is technology hardware that allows future technologies to work, like for instance, microprocessor/semi-conductor capacity, which involves fitting more transistors on a single microchip to effectively handle the large data flow/information exchange.
但中国在追求技术领先地位的道路上并非没有挑战。其中的一个弱点便是能够允许未来技术工作的硬件,例如微处理器、半导体容量,这涉及在单个微芯片上安装更多晶体管以有效处理大数据流、信息交换。
Wheeler pointed out that chip design is dominated by the US and South Korea, with five of the top seven design centres US-owned, while Taiwan and South Korea, between them, control 75 percent of world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apacity.
惠勒指出,芯片设计由美国和韩国主导,全球最大的七个设计中心中有五家是美国所拥有的,而台湾和韩国合计控制着全球75%的半导体制造产能。
“China is currently trying to change the agenda to the discussion, not 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but to argue for better chip utility. This is a significant issue as integrated circuitry and chip technology is central to smartphone development and use in IoT/AI etc – and is a significant hurdle to China as they move to develop a more advanced 6G network,” he explained.
“中国目前正试图改变讨论的议程,不再是关于技术发展,而是主张更好的芯片效用。这是一个重大问题,因为集成电路和芯片技术是智能手机开发和在物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中的使用核心,也是中国开发更先进的6G网络的一个重大障碍。”他解释说。
Aluf noted that China’s push to achieve technological supremacy and drive global standards has raised concerns in some quarters.
Aluf指出,中国为实现技术主导地位和推动全球标准的努力引起了一些人的担忧。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renewed great power competition, the West, and particularly America, is determined to maintain a lead over the development and standard setting for emerging technologies,” he said.
“在大国竞争的局势重新爆发的背景下,西方,尤其是美国,决定在新兴技术的发展和标准制定方面维持自己的领先地位。”他说。
He opined that America’s Build Back Better (B3W) plan, projected to be worth $7 trillion, may serve as a counterweight to the BRI.
他认为,预计价值7万亿美元的美国《重建美好未来法案》(B3W),可能会成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制衡力量。
“If successful, it could dilute the influence of BRI projects - including those in the digital realm,” he said.
"如果成功,它可能会稀释'一带一路'项目的影响力,包括数字领域。"他说。
*本文转载自ZAWYA网,作者为SA Kader,编辑为Charles Lavery,Anoop Menon,文章原标题为《BRI: Digital know-how along China's BRI will set future global tech standards》,点击文末左下角 阅读原文 即可查看报道原文。
联系我们
业务咨询热线
(021)54075836

扫码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返回顶部
联系我们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