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利文受邀出席2022冠科生物第五届生物医药研讨会

沙利文受邀出席2022冠科生物第五届生物医药研讨会

2022/11/8

沙利文受邀出席2022冠科生物第五届生物医药研讨会

20222117-9日,2022IDC易贸新药研发影响力大会在上海举办。7日,2022冠科生物第五届生物医药研讨会率先开幕。本届研讨会聚焦于ADC药物差异化研发,从ADC药物的商业化前景分析开始,重点探讨ADC药物早期研发与临床研究、产品管线布局与推动等核心话题,邀请创新药企研发团队参与,共同探索ADC药物研发创新之路。  弗若斯特沙利文(Frost & Sullivan,简称“沙利文”)大中华区执行总监刘伟奇受邀出席活动并就抗体偶联药物市场现状和发展趋势发表演讲。 



沙利文大中华区执行总监 刘伟奇

抗体偶联药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s ADC)是抗体与细胞毒性药物通过连接子结合而成的药物,可将毒物精准递送到肿瘤部位而不影响正常组织,从而增加患者的治疗窗口。

 刘伟奇指出,成功开发ADC药物的关键因素包括靶抗原、抗体、连接子、细胞毒性药物和偶联方式。  其中,靶抗原是决定其研发的关键因素,抗体是决定其疗效的关键因素,连接子是决定其安全性的关键因素,细胞毒性药物是决定其活性的关键因素,偶联方式则是决定其均一性的关键因素。


 据刘伟奇介绍,ADC药物被称为肿瘤治疗领域的“生物导弹”,相较于传统化疗药物、抗体药物等,ADC药物兼具较强的靶向性以及杀伤效果。

相较于传统药物,ADC药物具备以下特性:


 克服耐药性:  单克隆抗体和有效载荷的优化ADC组合可能有助于减少甚至克服耐药性;

 更少的脱靶毒性:  由于ADC中抗体具有很高的特异性以及可控的药物激活和释放机制,因此ADCs药物的脱靶毒性要比治疗上可比的细胞毒性小分子低得多,因为细胞毒性小分子会无选择性地攻击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

 更好的药效:  因为细胞毒素在肿瘤细胞内部被释放且起作用,所以与抗体、小分子联合疗法相比,ADC只要更低浓度的药物便可引起同等的治疗反应,而抗体、小分子联合疗法主要破坏肿瘤的表面或缺乏特异性。


ADC药物研发与商业化目前以合作为主,近三年迎来密集获批。同时,ADC领域创新速度加快,销售额增长迅速,重磅产品频出。

数据显示,国内ADC药物领域近3年发生多起大额融资事件,如荣昌生物在2020年登陆香港资本市场获得了32.24亿人民币的融资,又于2022年登陆科创板获得了26.12亿人民币的融资。  刘伟奇指出,资本的注入助力了ADC药物行业快速发展。


2021年,全球ADC药物市场规模达55亿美元,预计到2021年这一数字将增长至167亿美元,2021年至2025年复合年均增长率预计达32%  “在全球ADC药物市场规模高速增长以及资本热度不断攀升的大趋势下,中国ADC药物市场将有潜力持续扩容,实现快速增长。”刘伟奇说道。  预计中国ADC药物市场规模将于2025年增长至11亿美元,2021年至2025年复合年均增长率将达116%


资料来源:沙利文分析

未来,ADC药物市场将呈现以下三点发展趋势:

1)适应症拓展: 目前,ADC药物的适应症都集中在肿瘤领域,肿瘤适应症研发竞争激烈,纵观ADC领域研发布局,早期临床试验血液瘤的占比有所增加。

2ADC药物销量增长: 已经上市的14ADC药物正在向全球市场扩展,中国市场刚刚迎来ADC药物的热潮,已有5款产品获批,预计未来将迎来销售额快速增长。

3)资本市场持续火热: 随着企业技术不断积累,资本对ADC领域热度不断攀升,近3年国内超过10家布局ADC的企业获得融资,其中约7成为C轮以前公司,预计未来国内ADC药物领域投融资事件将持续火热。


 根据沙利文研究显示,截至20226月,全球共有超过200条处于临床阶段的ADC药物管线,目前仍以临床I期等早期项目为主;国内ADC药物研发目前采取的是“自研+合作”相结合模式,管线数量也在持续增加。中国企业研发管线数量Top 9中,恒瑞医药有7条在研管线,乐普生物、多禧生物、百奥泰均有5条在研管线。此外,中国ADC药物管线主要布局靶点集中在HER2CLDN-18.2TROP2上。


 刘伟奇表示,基于传统ADC模式的新型偶联药物(NDC)争相涌现,以PDC为代表的新型偶联体系有望掀起下一代ADC技术升级。

他进一步介绍道,如PDC多肽偶联药物、RDC放射性核素偶联药物、SMDC小分子偶联药物、ISAC抗体免疫刺激偶联药物等,除此以外,还有抗体寡核苷酸偶联物AOC、抗体细胞偶联药物ACC、抗体片段偶联药物FDC、抗体降解偶联药物ADeC及抗体生物聚合物偶联药物ABC等其他类型的NDC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预计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NDC药物类型会持续进行变革、创新。


 近年来,随着ADC药物与NDC药物技术的不断成熟,ADC药物的特异性和细胞毒性逐步提高,抗体偶联技术得以快速发展。  在大量生物技术公司涌现、研发投入增加、资本市场投融资热潮等因素推动下,未来ADC药物研发呈现以下几点发展趋势:

1)双靶点/双表位ADC 未来,结合了双抗和ADC优势的双抗ADC药物,或将成为一种新的解决ADC药物现有的内吞、毒性和耐药问题的有效方案;目前国内已有多个公司布局双抗ADC研发,包括百济神州、百奥赛图、四川百利、康宁杰瑞、轩竹生物等,均处于临床I期或临床前状态。

2)治疗领域扩增: 治疗领域从实体瘤、血液瘤等疾病领域拓展到非肿瘤领域,如眼科疾病,炎症感染等。

3)使用两种不同的有效载荷: 使用两种不同的细胞毒素作为有效载荷的双有效载荷ADC,以降低耐药性。将两种协同有效载荷以精准的比例递送到癌细胞中,可以增加药物有效性,并且随着两种不同机制的有效载荷的应用,耐药性的发生率将显着降低。

4)使用ADC靶向突变蛋白: ADC内化和细胞内转运途径对ADC的细胞毒活性具有关键影响与野生型蛋白相比,突变蛋白通常具有更高的泛素化水平,更容易被内化和降解,如果使用ADC靶向突变蛋白,可能会有显著的临床效果。

5)新型偶联药物(NDC): 全球范围内,新型偶联药物NDC的研发热度持续升高,且目前已有多肽偶联物PDC产品上市;各式各样的新型药物偶联组合被积极尝试开发,探索新的治疗药物的可能。

研讨会演讲嘉宾合影


联系我们

×

您的专属通道已开通!

×
微信二维码

请添加企业微信,您将获得:

  1. 根据《公司规则》定制的实施方案(示例)PDF
  2. 优先获得行业专家咨询服务
  3. 实时追踪需求处理进度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电话

业务咨询热线

(021)54075836

微信
二维码

扫码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