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丨沙利文高管:创新药资本市场回暖,药企需要以前瞻性的目光尽早开展长期布局
21世纪经济报道丨沙利文高管:创新药资本市场回暖,药企需要以前瞻性的目光尽早开展长期布局

近两年,国内创新药融资环境开始变化,投资人变得更谨慎和冷静,如何看待目前的资本“寒冬”情况?2023年投资风格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生物医药科技创新药企近两年IPO遭遇频繁“破发”,即便是头部企业也难逃“破发”的窘境。结合当前的宏观环境,对2023年有上市意向的医药公司有哪些建议?
从投融资的角度来看,可以从哪几个维度判断创新药企业研发管线的可行性?对于创新药企在2023年的产品布局管线选择及合作伙伴选择上,有怎样的建议? 在出海策略上,除了欧美,2023年还有哪些国际市场值得投入? 怎样的医药公司能在复杂的环境下生存并取得不错的发展? 弗若斯特沙利文(Frost & Sullivan,以下简称“沙利文”)大中华区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毛化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 采访,共同探讨上述话题。
21世纪经济报道
Q
这两年,国内创新药融资环境开始变化,投资人变得更谨慎和冷静,您如何看待目前的资本“寒冬”情况?2023年投资风格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毛化
沙利文大中华区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
在全球经济的宏观背景下,2022年国内创新药投融资环境遇冷也并非局部情况。从国内的一级市场的融资或是二级市场IPO情况来看,市场情绪相对低迷,投资方趋于谨慎理性。2022年年底至2023年年初,市场紧张状态逐步得到缓解,可以明显感觉到市场回温的迹象,医疗健康领域的上市企业的估值调整到合理水平,投融资的活跃度在回升,行业的各方参与者开始收获信心。
在外部环境的动态变化中,市场逻辑做出相应转变,投资方注重企业产品的创新价值和长期布局,面对当前国内创新药产品靶点集中、同质化严重的现象,投资方也在关注早期阶段的企业,技术创新性、长期产品布局策略、商业化能力及投资后的价值收益体现等都是关注点。
Q
生物医药科技创新药企近两年IPO遭遇频繁“破发”,即便是头部企业也难逃“破发”的窘境。结合当前的宏观环境,您对2023年有上市意向的医药公司有哪些建议?
毛化
沙利文大中华区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
在面对资本市场的波动状态时,全球包括中国的许多项目都选择了将时间表往后顺延或者甚至进入“搁浅”的状态,希望能等待到更好的发行窗口,是一种非常被动的选择。在当下的宏观环境下,IPO已经不再只是一家企业冲刺的终点站,更像是发展道路上一个标志性的里程碑。未来一段时间有意向上市的医药公司需要将目光看得更久远,主动地进行发展策略的转变,从自身出发去提升投资价值,获得市场的认可。
Q
从投融资的角度来看,可以从哪几个维度判断创新药企业研发管线的可行性?对于创新药企在2023年的产品布局管线选择及合作伙伴选择上,您有怎样的建议?
毛化
沙利文大中华区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
在判断一家创新药企业的研发管线的价值和风险时,可以关注技术创新性、商业化盈利潜力等进行综合地权衡和考量,包括目前开发的临床价值、市场容量、目前的竞争格局以及技术平台等。例如是否能解决临床需求痛点,是否有研发和商业化团队去更优地配置资源,去开展临床研究、生产以及后续的商业化。
2023年,对于创新药企的产品布局应提早,无论是license-in还是自主研发都需要提早明确产品的技术创新性和后续商业化模式,并且能有产品梯队,在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一个积累布局,未来可以支撑上市产品销售额的下降。面对国际市场,企业选择license-out或其它商业合作模式时可以关注合作伙伴的资源整合能力及过往的一些研发或商业经验。
Q
如何看待2022年企业“出海”成就?在出海策略上,除了欧美,2023年还有哪些国际市场值得投入?
毛化
沙利文大中华区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
创新药企业“出海”是产业升级转型下的重要趋势,为了寻求新的业务增长点、开拓新的成长空间,“走出去”已经成为众多创新药企的战略部署之一。海外市场竞争需要经历严格的“价值”考验,2022年不乏有“出海”后取得良好成效的企业。有高医疗健康支出的欧美市场始终是全球药企趋之若鹜的主战场,除此之外,有些亚洲国家同样具备吸引力,例如具有丰富产业集群的新加坡也吸引了众多知名跨国药企进行布局,例如医药外包服务企业药明生物,其在新加坡计划投资建设现代化的生物制药生产基地。
Q
您认为2023年怎样的医药公司能在复杂的环境下生存并取得不错的发展?
毛化
沙利文大中华区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
2023年医药企业需要适应变化,积极地调整预期和应对策略。在当前更加复杂的市场环境中,资本流向技术创新、差异化、具有独特特色的企业。因此,企业需要以前瞻性的目光去开展长期的布局计划,企业在实现产品的技术创新和临床价值外,需要尽早布局商业化路径,例如,在临床前期时对于产品的未来的销售模式进行合理的规划,是选择自行开发或是需要合适的合作伙伴,从而未来实现市场价值、带来投资收益。
此外,企业可以灵活地调整发展模式,学会利用可用的资源,先使得企业在复杂的大环境下能够生存下来。比如 医药企业在难以“开源”的情况下可以去适当地“节流”,将闲置的产能用于开展CDMO或者CRO业务,或者精简那些不够明朗的管线,将核心资源用在更有前景、更有回报的业务上。
*本采访刊登于《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为季媛媛 ,原文标题为 《 创新药投资能否回归“春天”? 》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即可阅读完整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