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中心
MEDIA CENTER
媒体合作, 请联系
PR@frostchina.com
Rachel.zhang@frostchina.com

公司动态
2022/11/04
沙利文高管受邀做客财经网《方圆知晓》栏目,共讨医药企业IPO及再融资的渠道与路径
沙利文高管受邀做客财经网《方圆知晓》栏目,共讨医药企业IPO及再融资的渠道与路径 IPO 是公司发展的重要里程碑,而上市并不意味着马拉松跑到了终点,从企业发展的逻辑来看,上市实则意味着会有更多的融资工具可以使用。目前市场环境下,医药企业上市面临着诸多的机遇与挑战,而对于已经上市的公司则要思考如何打开并激活更多融资渠道。
弗若斯特沙利文( Frost & Sullivan ,简称“沙利文”)大中华区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毛化受财经网邀请,做客财经对话栏目《方圆知晓》, 与中金公司投资银行部执行总经理汪寅彦 、毕马威中国华东及华西区市场部主管合伙人黎志贤、君合律师事务所顾问 令狐铭一起, 共同解读企业 IPO 及再融资时的渠道与路径,为产业拓展视野,链接资本与实业,为市场提供更有效的解决方案。
Q :当下 IPO “暂缓”还是“前进”?
”
毛化: 首先,从实际情况来看,与 2020 年相比, 2021 年不管在募资的金额还是数量方面都是很“大”的一年。港股今年的确是项目的数量比较少了一点,但今年 A 股的数量增加了特别多。 整体来看,沙利文今年承担的整个 IPO 的上市数量跟去年相比其实不降反增。所以综合整个资本市场而言,我们认为企业可以保持继续上市的节奏和计划。
第二,虽然当前资本市场出现了一些回调,我们还是认为后续公司的整个融资进度要按照公司的融资计划来推进,该上市还是得上市。 现在生物科技的资本市场正处于回调,且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也不会出现大规模反弹的这样一个周期。因为今后生物科技的资本市场会更加倾向于理性。
第三, 对于今后生物科技领域的上市公司而言,合理的预期、上市的估值和上市之后的股价表现是非常重要的。 这个其实和国内的创新药的研发周期是一样的。在刚开始的起步阶段,大家可能一哄而上去抢赛道、抢标的、抢时间窗。但随着上市的产品管线和生物科技公司越来越多,对于同一个赛道、同品种、同靶点、同种适应症的竞争就会越来越激烈。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再去想着之前的高估值和高溢价就比较困难了,所以我们需要对上市之后的估值和股价有合理的预期。
第四,对于企业而言,我们常说上市其实只是企业在资本市场迈出的第一步,它并不是最后一步,上市并不意味着公司从此高枕无忧。在资本市场层面, 上市只是刚刚开始,今后公司还需要继续发展业务,继续推进临床管线向前进展,继续让产品进行商业化,继续在二级资本市场能够讲述更多的投资故事,做好自己的 PR/IR 管理。 在当下甚至未来的生物科技行业, IPO 不再是稀缺性的标的,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议题。我们需要长期的发展,而不是短期求得上市。
Q :新通道开启上市地如何权衡?
”
毛化: 第一,从 2019 年科创板对于创新药企正式的开闸,今年 6 月科创板对于创新器械的开闸,还有 spac 在港股和美股的推出来看,这给今后的创新药企和创新器械在资本市场上市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比如说在 2018 年之前,去美国上市可能创新科技公司必须做出的选择。但从 2018 年之后,港股有 18A 、国内科创板对创新药、创新器械开放大门,同时还有 spac 。选择更多了,企业的融资渠道也比较多,这的确是一个进步,给生物科技公司和投资人创造了更多的路径,这是一个大的前提。
第二,对于生物科技公司而言,不仅仅只是科创板,还有 spac 在市场上的推出,虽然它的推出时间并不是非常长。我们做港股 18A 有观察到,从 18 年歌礼开始做第一家,到现在上市的几十家 18A 的器械和药品公司,其实中间交易所和监管机构对于上市规则也做出了一些调整。所以,虽然 spac 等相对比较新的渠道,创造了很多资本流通的渠道,但它并不会在短期内立即形成一个非常成熟、完整的上市体系,它还需要不断地改进,从而更加适合中国的生物科技公司,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那么企业在选择上市地的时候,就需要综合考量各种上市地架构之下的成熟度和对企业自身的符合度。
第三,对于每一个上市机制的考量除了刚才提到的架构成熟程度之外, 也需要对于企业本身的公司架构、募资金额、业务开展的属性等方面做综合考量,制定出适合企业发展、企业定位和企业融资的上市选择。 既然现在拥有这么多可选择的上市地,那我们就可以基于自身和外部条件做更多的选择。
Q :再融资定增风险几何?
”
毛化: 虽然在定增的时候,有时确实有低价发行现象的出现,并且公司股价破发的情况也不在少数,但我们还是要根据融资和业务发展的需求来做实际的考量,需要做定增或者再次募资的时候,你就需要这么去做。众所周知,其实生物科技公司需要大量的资金的支持,生物科技行业是一个资金密集型的行业,临床开发更是如此,从一期到三期甚至后面的商业化其实都是烧钱的阶段。
并且随着研发赛道越来越拥挤,要在这中间找到自己独特的优势,做 best-in-class 的难度是越来越高的,这需要花费很多的资金。另外,企业为了扩大自己的研发管线、降低自己的研发风险,会做很多 in license 这样的业务,这也需要更多的资金。并且,产品上市之后需要组建自己的销售团队、市场准入的团队和 PR 团队,其实都是要花钱的。所以企业在一定的阶段会产生定增的需求。
当然,如果能找比较好的时间点,不用破发的方式就能够募集到足够的资金是一件好事。 但在当下,在今年盛夏或者明年的一段时间内,整个生物科技行业的走势都不会有翻天覆地变化的情况下,我们还是需要依据企业的业务发展和融资需求来做实际考量。 比如说,企业目前需要这么多资金、现在就需要购买厂房去扩大产能了,就不能过多地考虑破发的因素,应该以企业的实际情况为准。
Q :激活更多融资通道路在何方?
”
毛化: GDR 今年的确是相当火热,伦交所、瑞交所、德国的资本市场都是可以去做 GDR 的,但是目前还是以瑞交所为主。第一,在目前整个医疗行业里面,我们沙利文也做了两家的 GDR 的公司,分别是乐普医疗和健康元,沙利文这边都做了相应的承接。第二, GDR 确实给符合要求的中国企业赴海外上市又开辟了一条新路径。能够满足中国企业在未来在欧洲的业务拓展需求,同时又能实现融资,的确是一个比较好的双向选择。
对于企业而言,毫无疑问纽交所这样的交易所体量会更大,这其实是对企业融资定位的一个考量——企业是想成为一个“小池塘”里的一条“大鱼”,还是想成为一个“大池塘”里面的“小鱼”?如果是前者,那么瑞交所这边的 GDR 可能会更具有吸引力。
从实际情况而言,做 GDR 的确比较快,比港股还要快,对公司和中介的时间成本都是非常有效的节约。虽然现在港股 18A 的整体时间已经加速了很多,因为现在不管是监管机构、各方中介还是公司对于整个港股上市都比较了解,所以速度其实非常快。 但 GDR 的速度还会更快,所以今后符合要求的中国医疗行业公司去做 GDR 的数量毫无疑问会更多。
Q :外部融资与内生造血何去何从?
”
毛化: 因为现在资本市场的确不是特别友好,所以说二级市场的公司成功上市之后,不太喜欢继续听公司讲自己的投资故事。那么今后公司怎样在资本市场有更好的表现、更好的内生式造血,确实变得非常重要。我这边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跟大家分享:
第一,公司的定位是生物科技公司,那么对于技术的需求今后会更加硬核和前沿,对临床需求的把握需要更加精准。 现在我们看到国内一些科研院所、大学的研究院,他们的相应的技术是非常前沿的,他们看到了国内或者国外原创技术的不足,他们内部就做了很多改进和开发。今后如果这些技术能够持续往前推进,确实能够形成一个比较好的技术优势。所以,对于已经成功上市的生物科技公司而言,不管是通过 in house 还是 in license 的方式,找
到最硬核和最前沿的技术能够帮助你在资本市场上持续地书写投资故事。
第二,提前布局的理念贯穿在生物科技公司整个的发展脉络中,不仅仅只是研发的提前布局,更包括商业化的提前布局。 比如说研发,大家一般都会说 fast-follow 其实并不是一个好的商业模式。但其实 fast follow 对于中国公司而言并不是一个非常差的模式,全球有很多的科技公司在 fast follow 上面是做得很好的。那么它为什么现在被大家所鄙夷呢?
只不过是这个 fast follower 跟后面 follower 的时间窗比较窄,这个只是 follow 原研的速度比较快,但你后面跟进者的速度也会非常快,使你跟他们之间的时间差非常短。所以在你的产品上市的时候,跟进者们基本上也快接近临床三期的获批,那么你基本上处于劣势。如果你想做 fast follow ,需要把的时间窗往前移,扩大你和跟进者的时间差,能够让你具备一定的时间积累,进而能够产生差距。
那么在 commercial 的时候,我们一般都说“我的三期临床获批,甚至我的产品拿 NDA 的时候,我这边开始做商业化”,现在你可以往前移,甚至在二期的时候就开始考虑进入公司的商业化。 今后如何去做 partnership 、如何去选择经销商、如何去跟医保做相应的价格……这些都可以前移,然后公司今后的产品立项、临床开发、商业化都会更加从容,也更容易在上述各个领域取得成功。
第三,由于现在是资本的回调期,那么“活下来”就是每个企业需要考量的首要问题之一,我们建议企业对自身的管线和业务能力再次进行重新梳理, 可以 out license 一些管线,或者合作开发一些管线,不用自己全部开发,甚至可以砍掉一些目前竞争比较激烈或者初步临床数据不是特别好的管线,节省研发资金,更多发挥自身的优势。
比如,公司具有很大的产能,或者具有很强的药物发现能力,我们就可以适当做一些新业务,包括 CDMO 和 CRO 这样的一些服务,能够有一些现金流,反正先要保证活下来。当然这些新的一些业务,我们不太可能让它成为公司的主要业务,主要业务还是产品的研发。但对于我们公司如何活下来,这确实是一个相对可供选择的方向。
第四,我们企业的定位需要更加清晰,因为每一个企业家创立企业之初,其实都希望把自己的企业成为 Biopharma 。我们的产品从研发、临床、商业化到走完整个生命周期,我能够帮助它全部的成长,每位企业家都有这样的一个初衷。 但是真正能把全流程走完的企业是很少的,因为研发过程和商业化过程其实是不同的两个事件,它对于企业的能力和判断能力要求是完全不一样的。并不是每一个企业都适合既做研发又做商业化。所以最后能走到 Biopharma 的公司相对较少。
但如果我们把企业定位为一个 Biotech 公司,这时候就有明确的属性定位,我们既不需要把产品研发从头到尾全流程都由自己来干,也不需要自己建设团队、销售产品、把产品推向商业化让它变现。 我们只需要把优势集中在最擅长的领域,然后推出去合作,进行更多 license out 的活动,把精力集中在优势上面。我觉得不管是对于现阶段的生物科技公司而言,还是对于今后的生物科技公司而言,这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首先要想好我们的优势,然后再根据自身优势做相应的定位。
Q :收并购如何促进资源流动与平衡?
”
毛化: 对于收并购一个大的基调是:收并购其实什么时间都是可以的,主要还是要与企业自身的发展状态相呼应。 不能因为现在是一个资本的回调期,标的价格比较便宜,就为了收而收一大堆东西进来。因为收购不是简单地买东西,收了之后企业还得把它“吞下来”,还需要通过它促进公司自身业务的发展,这样收购才是有用的。
就收购而言, 首先,这个产品或者业务对公司是要有价值的,要么是目前公司确实刚好缺这个产品或者靶点,要么这个技术平台或者产能平台能够给公司的业务能带来亮点、价值增值,这是最基础的考量。 如果对公司没有用 最起码没有产生的加 1 等于 2 ,或者说 1 加 1 甚至小于 2 ,那确实没有必要去做这个收购。
第二,收购对象要能够补足公司产业链的一些弱势。 如果企业在上游的原材料上容易发生供应链风险,那我们就可以做上游原材料的收购。比如说我们是一个 IVD 的企业,经常会大批量供应国内的医疗机构 IVD 检测试剂盒,那就可以收购一个做 IVD 原材料的公司,今后它可以保证供应链的安全,同时我也可以供应行业内的其他公司,达到共赢的目标。如果说我是一个 CDMO 公司,我收购一些国内外老药厂的一些生产基地,确实能够扩大 CDMO 的产能、弥补产能不足的问题,这样的收购就是有清晰的考量在里面的。
第三,我们自身要有能把收购业务消化下来的能力,或者有一个消化它的计划。 因为其实每一个收购的业务,它跟公司的现有业务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差别,尤其是跨行业的收购。比如我是一个做小分子的公司,我现在想收一个 CGT 的公司,虽然 CGT 的赛道非常诱人,但是它的研发逻辑和模式跟小分子板块是有区别的。如何把收购的标的消化好,和公司目前的业务更好地协同,需要提前考量并且计划好。
Q :对生物科技领域的投融资有何建议?
”
毛化: 总而言之, 虽然 2022 年整个生物科技行业的资本市场跟 2021 年相比有一些回落,但是我们认为更多的还是理性和谨慎。 因为生物行业的发展,不可能一直保持 2019-2021 年那种高歌猛进式的高速发展。
其实在国内生物科技行业成长的时间不是特别长的情况下,一直高歌猛进确实会出现很多问题,比如: 产品缺乏原创,赛道比较拥挤,前期估值较高,后期商业化能力不足等。 我们在一个适当的节点停下来,能够审视和检阅这些问题,并且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些问题,对于整个生物科技行业今后的良性发展是非常有帮助的。 所以我觉得资本的回调相对而言也是对我们生物科技行业有利的一个因素,也希望这个行业今后能够向更加良性的方向去发展。
👇 点击文末 阅读原文 可直接观看完整节目
公司动态
2022/11/02
王昕博士为第16届沙利文全球GIL峰会·生物科技投资分论坛致欢迎辞
王昕博士为第16届沙利文全球GIL峰会·生物科技投资分论坛致欢迎辞 9 月 28 日, 第 16 届沙利文全球增长、科创与领导力峰会·生物科技投资分论坛 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圆满闭幕,沙利 文全球合伙人兼大中华区总裁王昕博士在大会上致欢迎辞。
现场视频
以下为王昕博士致辞要点:
老龄化加剧,医疗健康产业挑战与机遇并存
根据数据显示,截至 2021 年底,全国 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 2.67 亿,占总人口的 18.9% ; 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 2 亿以上,占总人口的 14.2% 。按照联合国的标准, 65 岁以上人口占比超过 14% ,就已经是深度老龄化社会。
随着中国迈入老龄化社会,同时,中国老龄慢性病患者人数也在逐年上升,均给中国医疗健康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而挑战与机遇并存,医疗健康产业未来发展前景广阔。
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是确定方向
新世代,黑天鹅与灰犀牛成为常态,投资逻辑正在破碎中寻找新规律。
数据化、智能化将会是中国未来十年的确定性投资机会,产业数字化成为中国最佳应对实践,医疗健康行业也不例外。随着中国公共卫生与医疗信息系统建设的逐步完善,医疗产业正在经历由医疗信息化,到医疗服务数字化,到医疗智能化的发展转型过程,最终将建立以价值为导向的医疗体系。
生物科技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资本助力
在过去十余年的时间里,中国生物科技企业的发展,其实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市场的快速爆发启动于 2018 年港交所发布 18A 章节,以 Biotech 企业为例, 18 年下半年到 21 年上半年, Biotech 企业密集地进行 IPO 。然而,一个较为粗略的估算数据可以更好地解释目前生物科技企业在资本市场所面临的现状:一家 Biotech 企业从港交所上市到第一个产品上市平均需要两年时间;现金转正,平均需要 3~5 年;目前超过 80% 的 Biotech 上市企业仍处于亏损状态。换言之,大量的上市及预上市企业,距离成为生物科技的巨人仍长路漫漫。
资本投资是推动生物科技企业成长必不可缺的重要因素,对于推动研发和加速生命科学行业的商业成功至关重要。
自 2022 年上半年开始,全球及中国资本市场出现了一定程度波动。截至 2022 年 8 月 30 日, 32 家港股 18A 未盈利生物医药企业中有 25 家发布了半年报,按照 2022 年中报中披露的“三费”开支水平以及企业目前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总额, 25 家企业中可能有 10 家企业不能维持 2 年,但也有 5 家企业能够维持 5 年以上。有些公司甚至不得不考虑关闭一些有希望的管线,甚至卖出自己的核心产品。
根据沙利文捷利 ( 深圳 ) 云科技数据显示, 2022 年内最低价至今的涨跌数据上看,生物 -B 整体上涨约 34.54% ,涨跌幅 TOP15 企业整体上涨约 54.83% ,反弹力度尚可;从上市至今的累计涨跌数据上看,生物 -B 整体下跌 37.33% ,涨幅 TOP15 企业整体下跌 28.4% 。生物科技行业确实出现了一些市值的盘整,过高的市值都有下调的压力。
面对资本寒冬,面对资本市场普遍存在的“不确定性”,面对行业所必然经历的周期,面对要想在生物制药领域寻找到更具确定性的投资机会,则需要对生物科技领域的技术趋势、政策变化及行业动态进行长期并持续的深度研究,从而才能敏锐的捕捉到市场的波动趋势,并为合作伙伴提供深刻的洞察。
TIM ——全新的投资理念和方法论
面对当下的市场环境及挑战,新投资将成为生物科技企业投融资的发展方向。
根据国家统计局报告,去年我国研发投入总量为 2.8 万亿元,占 GDP 近 2.5% ,稳居世界第二大研发经费投入国。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报告显示,无论是全球创新指数,还是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中国已分列全球第 12 、 13 名,超过法国、荷兰等创新型国家。随着国家对创新和技术高度重视,中国科创企业的长期增长空间与投资潜力巨大。
沙利文联合各界代表共同启动了一个立体、多维的空间点阵式服务体系——“ TIM ( Total Investment Management ),即全域投资管理”,区别于过去“募投管退”的经典投资模式,全域投资管理致力于打造一个企业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条的生态服务体系,并且将一系列服务能力通过体系内化和链接,包括企业管理、监管沟通、行业发展趋势研判、市场和战略规划、品牌价值赋能等等,全方位给企业提供更好的投资管理服务。
为了充分发掘生物科技企业增长潜力,加快成长速度,沙利文特邀了产、学、研、投等众多机构的专业人士,希望能与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协同合作,秉承着“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理念,实现所有利益相关方高度协同,为企业发展提供整合式的服务解决方案, 共同打造一个“募投管退”经典投资模式的升级版。
沙利文及头豹在中国拥有近 500 人的分析师团队,长期致力于深度行业、企业原创研究。沙利文全球拥有超过 60 年积累的全行业数据库,头豹报告为全球最大的金融市场数据和基础设施供应商之一路孚特收录,报告可精准触达 190 个国家的 4 万多家机构、 40 万位专业金融人士用户,可以无缝衔接,为投融资的供需双方构筑桥梁。
相信大家共同携手,各尽其职,精心打造、长期践行全域投资管理,帮助生物科技企业实现增长,通过科创赋能生物科技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富有领导力的中国企业家,最终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
头豹——让专业更专业
头豹信息科技南京有限公司,中文简称“头豹”,是“投资报告”的简称。 正式成立于 2018 年,是国内领先的行企研究 原创内容平台和创新的专业知识和研究服务提供商。
头豹打造“ ABCK 创新业务模式”,“ A ”即使用 AI 人工智能算法赋能 知识管理与研究辅助 SaaS 系统, 智能辅助内容创作,减少分析师的时间成本, 大幅提升效率和质量;“ B ”即 BIG Data ,利用大数据,打造 百万级行企研究元素数据库; “ C ”即 BIock Chain ,使用区块链技术,扎实数据溯源, 打造数据 IP ,确保原创性、准确性、真实性;“ K ”即 KaaS, 知识即服务,用知识赋能政府,让 知识振兴产业、知识助力企业。
头豹教育基于基础研究方法和行业分析体系,结合在金融、投资、咨询等领域的实战经验,打造出头豹课堂™线上视频课、 头豹学研社™分析师实训、头豹背景提升,三个阶段层层递进的分析师培训及研究实战课程,结合头豹智能研究辅助系统, 帮助不同程度、不同背景的学员实现切实的研究技能提 升。 头豹教育希望能以研究技能培训帮助更多的毕业生、求职者具备进入职场的底层技能,提升个人综合竞争力,从而进入金融、 投资、咨询等行业,赋能国家职前教育和创新创业,为商业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高质量的研究人才。
今年我国应届大学毕业生首次突破千万大关,规模和增量均创历史新高;且在“双创”热潮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投身创新创业实践,但也面临融资难、经验少、服务不到位等问题,他们需要专业机构促进其择业、就业、创业、创新。
自 2021 年下半年以来,头豹教育联合沙利文,陆续与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交大高级金融学院、温州大学、四川大学、上海洛桑酒店管理 学院等展开合作,获得了高校及课程参与同学的一致好评。
沙利文——增长 科创 领导力
实现增长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要务,科创是企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而成为市场领导者则是企业基业长青的崇高目标。“新投资”就是要投资于那些已经实现、或未来有望展现增长、科创与领导力的企业。 沙利文峰会整合专业资源、优质标的池、资金池、增长及科创专家池,深度赋能“新投资”的践行者。帮助企业实现增长,通过科创赋能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富有领导力的中国企业家,最终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
沙利文峰会在全球超过 20 个国家和地区,拥有近 30 年的举办历史,成功吸引了全球 1000 强公司、国内外顶级投资机构以及其他领军企业深度参与,帮助他们在日益复杂多变的世界中,识别机会,加速增长,不断创新,获得领导力的地位。沙利文峰会自 2008 年落地中国至今,在国内已成功举办十六届,业已成为国内优秀企业、学术界专业机构、投资专家、主管机关,相互交流成功经验,共同探讨发展方向的重要平台,以及世界了解中国最前沿发展趋势的重要窗口。
沙利文可协助企业完成深度文章和行业白皮书的撰写,并进行多渠道传播。比如在去年成立 60 周年之际,沙利文推出了一系列重磅研究成果,包括沙利文全球发布的《引领全球增长的 60 大技术》、《全球技术及应用大趋势前瞻展望》,以及沙利文中国联合头豹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未来 50 年产业趋势洞察白皮书》;再比如在今年年初与云科技、捷利交易宝及头豹研究院联合发布的《港股 18A 生物科技公司发行投资活报告》,是一本有主题性、全景式的投资报告,就整个香港的医疗健康的上市活动的各个环节,特别是 18A 章节上市企业的上市及(后续融资)做一个系统性的总结,在业内引起了很好的反响。
自 2018 年以来,沙利文也陆续在生物科技板块发布了覆盖细胞与基因疗法、溶瘤病毒、眼科治疗药物等多个白皮书,从而深入参与到各子行业的研究和推广中,为市场投资者提供重要的参考视角。
未来,沙利文非常期待与大家共同深入探讨生物科技投融资新趋势,发掘前沿投资机会,共同探讨生物科技公司在资本市场的成功路径。

公司动态
2022/11/01
王昕博士为2022首届新投资博览会暨第16届沙利文全球增长、科创与领导力峰会致欢迎辞
王昕博士为2022首届新投资博览会暨第16届沙利文全球增长、科创与领导力峰会致欢迎辞 9 月 27 日 -28 日,由弗若斯特沙利文( Frost & Sullivan ,简称:“沙利文”)与钛媒体、路演中、华君传媒集团联合主办,头豹科技创新网协办的 2022 首届新投资博览会暨第十六届沙利文全球增长、科创与领导力( GIL )峰会(以下简称“大会”)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盛大开幕, 沙利文全球合伙人兼大中华区总裁王昕博士为大会致辞。
现场视频
以下为王昕博士致辞全文: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媒体朋友,以及线上的观众们, 大家好!
首先,我谨代表活动主办方沙利文、协办方头豹,向各位表示衷心的感谢和热烈的欢迎!
新投资是一种全新的投资理念和方法论
“新投资”是一种全新的投资理念和方法论。过去,“募投管退”是经典投资模式。随着资本市场改革升级,及近年来一级市场竞争加剧,投资机构对及早研判机遇,向更早期上游发掘标的的需求越发迫切。
根据国家统计局报告,去年我国研发投入总量为 2.8 万亿元,占 GDP 近 2.5% ,稳居世界第二大研发经费投入国。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报告显示,无论是全球创新指数,还是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中国已分列全球第 12 、 13 名,超过法国、荷兰等创新型国家。
虽然近十年来我国创新发展动能增强,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新进展,但是我国科技投入由“大”到“强”仍有继续提升空间。美国市值前 15 大企业大部分是高科技公司,而中国的高科技企业尚未完全进入最高市值公司的序列,占比仍可进一步提高。国家对创新和技术高度重视, 中国科创企业的长期增长空间与投资潜力巨大。 要充分发掘科创企业增长潜力,加快成长速度,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协同合作, 尤其是资本市场的支持至关重要,共同打造一个“募投管退”经典投资模式的升级版。
新投资是一个立体、多维的空间点阵式服务体系
为此,我们特邀了产、学、研、投等众多机构的专业人士,成立沙利文·头豹科创专家委员会。“众人拾柴火焰高”、所有利益相关方高度协同,为企业发展提供整合式的服务解决方案。相信大家共同携手,各尽其职,精心打造、长期践行全域投资管理,让所有利益相关方受益,并为国家创新发展贡献力量。
新投资肩负着“三赋”的使命
沙利文携手合作伙伴,以专业知识为企业资本运作赋予价值,为行业转型升级赋予能量,为国家经济发展赋予服务。
截至去年底,全国中小微企业数量达 4,800 万户,相比 2012 年底增长 2.7 倍,占中国所有企业数量超过 95% ,吸纳就业机会超过 80% ,创造 GDP 超过 70% 。但是,初创企业在快速发展时期,大多不具备相对成熟的商业计划及发展方向,对政策和行业了解相对粗浅。尤其创业起步的前两年,是成长的关键时期,风险较高,需要保驾护航。
今年我国应届大学毕业生首次突破千万大关,规模和增量均创历史新高;且在“双创”热潮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投身创新创业实践,但也面临融资难、经验少、服务不到位等问题。他们同样需要专业机构促进其择业、就业、创业、创新。
与此同时,面对不确定性的环境,投资机构要想寻找到更具确定性的投资机会,需要对全球大趋势、国家大政方针有准确的研判,对“好行业”、“好企业”有深刻的洞察。
“新投资”致力于为以上这些,企业、行业、社会未被满足的需求,赋能。
沙利文全球拥有超过 60 年积累的全行业数据库。沙利文及头豹在中国拥有近 500 人的分析师团队,长期致力于深度行业、企业原创研究。头豹报告为全球最大的金融市场数据和基础设施供应商之一路孚特收录。头豹报告可精准触达 190 个国家的 4 万多家机构、 40 万位专业金融人士用户,可以无缝衔接,为投融资的供需双方构筑桥梁。
沙利文 60 多年来始终致力于资本市场服务,比较了解什么样的企业能成功 IPO ,让投资人实现退出;对于如何包装、体现投资亮点、如何和资本市场做好良性互动也有丰富的经验。
对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我们通过诸如“启航者计划”“领航者计划”及“最佳实践奖”等方式,帮助他们聚焦创新研发能力,建立有效的投融资战略、人才战略,产业生态及市场布局,构筑核心竞争力,以实现更深层次的长期驱动增长。
增长 科创 领导力
实现增长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要务,科创是企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而成为市场领导者则是企业基业长青的崇高目标。“新投资”就是要投资于那些已经实现、或未来有望展现增长、科创与领导力的企业。 沙利文峰会整合专业资源、优质标的池、资金池、增长及科创专家池,深度赋能“新投资”的践行者。帮助企业实现增长,通过科创赋能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富有领导力的中国企业家,最终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
沙利文峰会在全球超过 20 个国家和地区,拥有近 30 年的举办历史,成功吸引了全球 1000 强公司、国内外顶级投资机构以及其他领军企业深度参与,帮助他们在日益复杂多变的世界中,识别机会,加速增长,不断创新,获得领导力的地位。沙利文峰会自 2008 年落地中国至今,在国内已成功举办十六届,业已成为国内优秀企业、学术界专业机构、投资专家、主管机关,相互交流成功经验,共同探讨发展方向的重要平台,以及世界了解中国最前沿发展趋势的重要窗口。
2022 年是“十四五”规划实施的关键之年,也是大步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奋进之年。在中国迈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和中国产业升级的大背景下,时代机遇与资本布局已深度交汇。培育壮大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代表的新动能,离不开产业资本赋能,科技创新驱动。
在此背景下,今年我们首次聚焦“新投资”主题,并增设了新投资博览会。希望打造一个新时代背景下,聚焦投融资服务的专业平台。欢迎大家在接下来的两天里去视察、走访,听取创业团队的路演汇报,关注并支持他们的创新实践。
为此,我们特邀了产、学、研、投等众多机构的专业人士,成立沙利文·头豹科创专家委员会。“众人拾柴火焰高”、所有利益相关方高度协同,为企业发展提供整合式的服务解决方案。相信大家共同携手,各尽其职,精心打造、长期践行全域投资管理,让所有利益相关方受益,并为国家创新发展贡献力量。
致谢
最后,衷心感谢本次大会的联合主办单位:钛媒体、路演中,及华君传媒集团,以及大会合作伙伴:云杏医疗、思岚科技。
谢谢大家!

公司动态
2022/10/31
沙利文受邀出席第二十二届中国药店高峰论坛并发表演讲
沙利文受邀出席第二十二届中国药店高峰论坛并发表演讲 10 月 27 日 -30 日,第二十二届中国药店高峰论坛在青岛星光岛会议中心举办,本届论坛以“逆势融合,增益未来”为主题,深度聚焦药品零售行业,希望用专业、专注的理念,为行业未来发展增益、赋能。大会包含多个主题分论坛,首届中国药店医美论坛于 10 月 28 日举办,聚焦颜值经济与增量市场, 弗若斯特沙利文( Frost & Sullivan ,简称“沙利文”)大中华区执行总监朱毅受邀出席活动并就医美产品市场的规模、结构、渠道、消费者情况及趋势发表演讲。
沙利文大中华区执行总监 朱毅
医疗美容(医美)是指运用药物、手术、医疗器械以及其他具有创伤性或者不可逆性的医学技术方法对人的容貌和人体各部位形态进行的修复与再塑的美容方式。据朱毅介绍,医疗美容产品 / 服务主要分为手术类与非手术类,其中非手术类主要包括传统生活美容、基于能量仪器的医疗美容、基于注射的医疗美容等,而整形外科则为手术类医疗美容产品 / 服务的主要代表。
中国医美行业产业链结构分为上游供应商、中游医美机构以及下游消费者。其中上游供应商主要包括医学院、美容学校、产品即设备供应商,主要为中游的医美机构提供人才于技能、产品及设备等;中游医美机构则主要为医美服务的提供商,通过线下及线上渠道为终端消费者提供医美服务。
根据沙利文研究显示, 2017 年以来,中国医疗美容服务市场收入总额不断增长,于 2021 年达到 5,779 亿元人民币,复合年增长率为 6.8% 。其中,基于注射与能量仪器的医疗美容复合年增长率相对最大, 2017 年到 2021 年达到 24.9% , 2021 到 2026 年预计将达到 19.5% ;传统生活美容市场收入占比逐渐降低,于 2017 年的 77.7% 预计降低至 2030 年的 58.2% ;而基于注射于能量仪器的医疗美容和整形外科占比总体中国医疗美容服务市场收入则逐年上涨,预计于 2030 年将达到 25.3% 。
朱毅指出,医美市场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2010-2018 年,得益于流量红利,医美市场热度不断上涨。
2019 年医美行业接连发生多起严重医疗事故,互联网广告虚假宣传、违规执业、医美套路贷、渠道医院涉黑等乱象频发。国家对医美行业“重拳出击”,进一步加强了医疗机构审批、医疗机构医生的资质认证以及广告宣传方面的监管。政府在 2019 年发布的医美相关政策中, 87% 为行业监管与规范化文件。
2020 年至今,受疫情“黑天鹅”冲击,消费者需求降低,整体投资热度有所下滑。虽然形式严峻, 但医美作为全新的朝阳产业,在消费升级的大趋势下具有巨大的潜力,且医美行业逐渐往规范化、系统化、专业化的趋势发展,医美行业的投资热度已逐步回暖。
随后,朱毅就医美产业的各细分市场进行了简要分析。 他指出,中国医美市场目前呈现市场增长迅速、轻医美渗透率增加、医美手术轻量化、医美服务消费者低龄化、“男颜经济”崛起等特征。
生活美容是指运用化妆品、保健品和非医疗器械等非医疗性手段,对人体所进行的如皮肤护理、按摩等带有保养或保健型的非侵入的美容护理。生活美容主要分为面部护理和身体护理,其中皮肤清洁与保湿、皮肤美白和皮肤修复为生活美容服务机构提供的主要面部护理类型,瘦身和保健治疗则为常见的身体护理类型。 由于传统的美容服务效果缓慢但体验舒适,是无创和安全的,消费者倾向于回购和消费频繁。
整个中国生活美容市场增长迅速,市场规模在 2021 年已突破 4,000 亿人民币大关,预计未来十年内仍能保持迅猛的增长势头,待释放的市场空间巨大。但市场集中度较低,行业缺乏具有垄断性的连锁企业,预计未来市场的主要参与者将通过建立新商店和收购其他机构来等手段实现持续扩张。同时,生活美容近五年来向着专业化发展,数字化渠道增长显著。
基于注射与能量仪器的医疗美容(轻医美)近年来的增长也十分迅速。数据显示,中国基于注射的美容市场规模在 2021 年达到破 505 亿人民币,预计 2030 年将达到 2,189 亿人民币, 2021 年至 2030 年的复合年增长率将达到 17.7% 。基于能量仪器的美容市场规模在 2021 年达到破 472 亿人民币,预计 2030 年将达到 1,969 亿人民币, 2021 年至 2030 年的复合年增长率将达到 17.2% 。
朱毅表示,轻医美和传统生活美容的消费者是相互转化的。研究显示 ,约 20% 的传统美容服务客户尝试过轻医美, 68.7% 接受过轻医美的消费者定期接受传统美容服务。
同时,整个轻医美市场的中上游竞争激烈。相比于下游而言,上游和中游的利润率较高,分别为 85% 和 95% ,而下游仅有 70% , 因此,凭借其高利润、高回报等特质,中上游成为了医美行业投融资的热赛道。
整形外科服务是指由持牌医生进行的整形手术,旨在改变面部或身体各部位的外观,如眼部,鼻部,胸部和面部等形状,通常涉及局部或全身麻醉以及面部皮肤或身体的切口。手术后,客户通常需要一到六个月才能恢复。手术美容服务的恢复时间相对较长,与能量型和注射美容手术相比,并发症的风险也相对较高。此外,外科美容服务的行业和法律标准更加严格,提供服务的主治医师应具有六年以上的外科相关经验。
整形外科市场同样增长迅速, 中国整形外科的市场规模在 2021 年破 771 亿人民币,预计 2030 年将达到 2,225 亿人民币, 2021 年至 2030 年的复合年增长率将达到 12.5% 。
近年来,得益于医疗技术和生物材料技术的进步,整形手术“轻量化”趋势愈加明显。以隆鼻为例,从综合鼻成形术发展至线雕等创口更小、恢复期更短的轻量化手术,大大降低了整形手术的门槛。同时, 随着整形手术的不断发展, 身体整形消费占比逐年增加, 吸脂为最受欢迎的手术类消费品类。
“值得注意的是, 目前女性虽仍为整形美容的消费主力军,占整体整形外科手术消费者的 88% ,但随着‘男颜经济’的不断崛起,男性消费者对于自我‘颜值’的要求逐渐提升,男性消费者增长趋势明显。”朱毅说道。

公司动态
2022/10/21
沙利文高管出席2022幂方健康基金第五届CEO论坛暨医药投资人大会并发表演讲
沙利文高管出席2022幂方健康基金第五届CEO论坛暨医药投资人大会并发表演讲 10 月 21 日, 2022 幂方健康基金第五届 CEO 论坛暨医药投资人大会在上海举办,本届大会以“善谋·果行”为主题。弗若斯特沙利文( Frost & Sullivan ,以下简称“沙利文”)全球合伙人兼大中华区总裁王昕博士应邀出席大会,并为大会「果行篇」作开场演讲,演讲主题为《生物科技新投资》。
沙利文全球合伙人兼大中华区总裁 王昕博士
演讲伊始,王昕博士从中国医疗健康市场发展机遇展开分析。据其介绍,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但人均医药支出不到美国的十分之一,中国医药市场仍存巨大增长潜力。
王昕博士指出,作为开发新分子和新疗法的必要基础,企业的研发成本日益增长,中国生物医药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以助力创新,从药企 2021 年的研发投入排名也不难看出,资本对生物公司的发展至关重要。
虽然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近几年的跨境并购交易大量减少,但生物科技企业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研发技术, License-in 交易在交易数量和交易金额上依然屡创新高,并且涉及多个医疗新兴领域。据统计,仅在 2021 年,中国制药企业的 License-in 交易数量,就达到了 130 余起,大部分交易额超过 1 亿美元,部分交易超过 3 亿美元,产品选择涉及双抗、 siRNA 、 mRNA 疫苗、细胞治疗、 ADC 等多个新兴领域。
同时,生物科技企业也在不断通过 License-out 交易把国内技术带出去,以获得稳定现金流、提高国际影响力,利用与跨国企业的合作更好地参与全球化竞争。目前,生物科技企业创新出海的步骤可以分为 4 个阶段:第一步是产品国际化,直接将产品授权给跨国药企做全球开发;第二步是临床国际化,建立海外运营团队,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第三步是研发国际化,海外直接组建早期研发团队,进行全球研发;第四步是商业国际化,海外自建商业化团队,完成全球化销售。 “如今,我国企业已完成产品和临床国际化的前两步,部分企业也开始在国外设立研发部门,我国创新药研发能力和产品出海能力有望进一步提高。”王昕博士说道。
总体而言,国产创新药的层次在政策红利下不断提升,创新药的研发水平日益增长,且新冠疫苗的研发也推动了行业技术快速发展。相信在国家政策引导、全球市场哺育、新冠疫情催化下, 2022 年中国的医疗健康行业将愈发融入全球的创新脉搏中。
随后,王昕博士为在座嘉宾分析了医疗健康产业在资本市场的表现。
王昕博士首先介绍了 云科技特别编制的 「沙利文捷利生物科技指数系列」,该指数系列由两条指数组成,分别为:沙利文捷利生物科技精选 30 指数、沙利文捷利生物科技综合指数。两条指数各有特色,立足于市场各方的不同需求,从各自角度着重突出港交所 18A 生物科技板块及上市公司的群体特征。
沙利文捷利生物科技精选 30 指数 由 30 家市场影响力最大、代表性最强的港交所 18A 生物科技上市公司构成指数样本,定位于精准反映 18A 板块中最具代表性公司的整体表现。指数每季度进行定期样本调整,以确保指数样本股的典型性和时效性。指数采纳自由流通市值加权法,并对样本股设有权重上限,以确保指数的高度可投资性,并从投资者的角度刻画港交所 18A 生物科技板块的理性投资预期。
沙利文捷利生物科技综合指数 由全部 18A 生物科技上市公司构成指数样本。当有新的生物科技公司遵循港交所 18A 规则上市时,该指数会在公司上市首日开盘前即将该公司股票纳入指数样本,以确保指数对板块的全面表征力度。生物综合指数特采纳总市值加权法,以体现生物科技公司首次上市时公开发行部分偏少的整体发行结构特色,还原企业的真实影响力,并刻画板块整体投融资热度。
此外,云科技亦基于统计数据编制了沙利文捷利生物科技指数系列的辅助指标,以配合沙利文捷利生物科技指数系列,帮助市场各方综合、全面地了解通过港交所 18A 规则实现上市的生物科技公司的其它整体运行特征。
“「沙利文捷利生物科技指数系列」反映港股 18A 生物科技产业上市公司的股价整体运行特征,我们希望它能帮助投资者、上市公司、资本市场中介机构等市场参与者全面、深入地认识 18A 生物科技板块,为大家提供板块投资研究参考工具。”王昕博士说道。
根据沙利文捷利生物科技指数变动情况显示,中国生物科技板块先后历经了 2018 年至 2020 年初的沉淀期, 2020 年上半年至 2021 年上半年的高速发展期,以及后期持续至今的衰退期,近两年中国生物科技板块热度迅速降低。
2022 年上半年,全球及中国资本市场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波动。从全球市场来看,全球医疗健康产业的融资轮次逐渐倾向前期,前期投资企业逐渐壮大,同时,超 1 亿美元的大额融资事件占比增加,企业规模效应逐渐显现,可见投资机构倾向选择商业模式更明晰、稳定性更高的优质标的。与全球不同, 2021 年中国超 1 亿美元大额融资事件占比不增反降,中国医疗健康融资轮次未来逐步往后移,这表明资本投入更为谨慎,投资趋于理性,偏爱成熟标的。
后疫情时代,医疗健康领域因受大众关注板块逐渐增多,各大医疗企业业绩增长显著,潜力和成长性得到进一步发掘,未来有望促使资本加快进入的脚步。
生物制药、“互联网 + ”医疗健康、医疗信息化及 IVD 领域是全球医疗健康投融资热门标签。
其中,因市场体量、研发投入所带来的高资金需求,生物制药始终占据历年融资额主导地位,融资额常年超 30% 。 2021 年,全球生物制药领域共计 880 起交易,以 411.81 亿美元融资额高居医疗健康细分领域之首,医疗信息化领域以 550 起交易, 194.13 亿美元紧随其后,“互联网 + ”医疗健康与 IVD 领域位居第三和第四。
相较于 2021 年上半年而言, 2022 年上半年全球各领域整体融资总额和融资事件数都呈现不同幅度的下降。 2022 年上半年,全球生物制药领域一级市场共发生 568 起融资事件,同比减少 163 起;融资总额达到近 200 亿美元(约人民币 1,300 亿),同比下降约 37% 。
与全球趋同,生物制药在我国资本市场亦常年占据医疗健康细分领域的主导地位,此外, IVD 和研发生产外包 CDMO 同样倍受资本市场青睐。
对于 IVD ,一方面是由于体外诊断等疫情相关板块业绩大幅上升;另一方面则是器械带量采购落地、上市门槛降低,器械相对于创新药而言风险相对较小、确定性高,且国产替代空间较大等多种因素,医疗器械领域重新成为资本配置的重要的标的。
对于研发生产外包,一方面中国医药行业呈现从仿制到创新的行业阶段中,新兴 Biotech 快速崛起,但缺乏自身产能,将生产业务大比例外包,外包服务企业身份也逐渐从卖水人变为淘金者;另一方面,中国的工程师红利仍在,人力成本较海外有优势,也推动了外包服务重心从海外向我国产业转移。
王昕博士指出,中国医疗企业 TOP20 总市值均值与美国企业差距 9 倍,且总市值更集中在头部企业,市场成熟度远低于美国。美国 TOP20 企业市值均值为 1,759.73 亿美元,有半数的企业在均值之上,而中国 TOP20 企业市值均值仅为 193.20 亿美元,并且仅 7 家头部企业在均值之上。此外,中国前 20 名企业市值为总和 3,864 亿美元,仍低于联合健康 1 家企业的 4,319 亿美元,多项数据说明中国医药企业仍然聚焦在本土,未来增长空间巨大。
数据显示, 2021 年全球股权融资规模稳步增加,中国内地近两年持续排名第二。受到 A 股注册制的推动, 2021 年境内 IPO 募资额和数量创新高,较之港股 IPO 市场更为活跃。 2021 年就 A 股 IPO 融资规模而言,排名前五名的行业分别为装备制造行业、信息传媒行业、医疗健康行业、能源化工行业以及消费行业,其中医疗健康行业以 910.7 亿元的融资规模排名第三。就 IPO 企业数量而言,医疗健康行业排名第五。
简要介绍完 A 股医疗健康行业的现状后,王昕博士着重介绍了港股 18A 及科创板生物科技领域的情况。
根据沙利文研究显示,科创板生物科技公司多集中医药领域,绝大部分公司业务聚焦肿瘤药物、自身免疫性疾病药物和代谢性系统疾病药物的研发生产领域,其中占有较高市值的生物科技企业中以肿瘤药物研发公司居多。而港股 18A 生物科技企业在制药、医疗器械和 AI 医疗三大主要领域均有覆盖,其中医药领域重点聚焦于生物制药领域,医疗器械企业则集中在体外诊断、医疗设备、医疗耗材三大子版块。
18A 市场中基石投资者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根据捷利交易宝 APP 基石投资者数据,在已解禁的 379 家基石投资者中,有 170 家基石于解禁后仍盈利, 209 家基石于解禁后亏损。若按解禁日计, 170 家盈利的基石投资者合计盈利约 106.32 亿港元, 209 家亏损的基石投资者合计亏损约 95.17 亿港元,整体生物 -B 基石投资者盈利净额约 11.15 亿港元。
王昕博士指出,生物科技公司总体市值呈现下降趋势。数据显示,所有港股上市的生物科技公司的发行市值总和约为 7,283.6 亿港元,当前市值总和约为 4,574.9 亿港元,总体市值下降了 37.2.% 。同时,自 2021 年 7 月以来,生物科技公司认购人数整体同样呈现下降趋势。另一方面,生物科技公司市值变化呈两极分化,百心安的当前市值相比发行市值上涨了 175.3% ,相反,嘉和生物的当前市值下降了 92.3% 。
近日, 港股回升,医药股也继续大涨,生物科技个股中,科济药业涨超 21% ,荣昌生物涨超 19% ,金斯瑞生物科技涨超 12% ,诺诚建华、亚盛医药涨超 11% ,百济神州、富宏汉森等跟涨。 王昕博士表示,虽然当前医药板块估值仍为近十年低位,且机构配置比例也处于低位,但近期国内政策利好频现,政策边际改善显著,市场情绪有望持续修复,医药板块投资机会仍被看好。
纵观整个港股 18A 市场,根据沙利文捷利 ( 深圳 ) 云科技数据显示, 2022 年内最低价至今的涨跌数据上看,生物 -B 整体上涨约 34.54% ,涨跌幅 TOP15 企业整体上涨约 54.83% ,反弹力度尚可;从上市至今的累计涨跌数据上看,生物 -B 整体下跌 37.33% ,涨幅 TOP15 企业整体下跌 28.4% 。
“获益于产业特征及市场环境,医疗行业在中长期拥有广阔的发展机会,面对短期波动,生物科技企业更需要新投资赋能支持。”王昕博士说。
面对当下的市场环境及挑战,新投资将成为生物科技企业投融资的发展方向。何谓新投资?王昕博士进一步解释道,新投资是一种全新的投资理念和方法论,是一个立体、多维的空间点阵式服务体系,新投资肩负着“三赋”的使命,即为企业资本运作赋予价值,为行业转型升级赋予能量,为国家经济发展赋予服务。
沙利文联合各界代表共同启动了一个立体、多维的空间点阵式服务体系——“ TIM ( Total Investment Management ),即全域投资管理”,区别于过去“募投管退”的经典投资模式,全域投资管理致力于打造一个企业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条的生态服务体系,并且将一系列服务能力通过体系内化和链接,包括企业管理、监管沟通、行业发展趋势研判、市场和战略规划、品牌价值赋能等等,全方位给企业提供更好的投资管理服务。
沙利文及头豹在中国拥有近 500 人的分析师团队,长期致力于深度行业、企业原创研究。沙利文全球拥有超过 60 年积累的全行业数据库,头豹报告为全球最大的金融市场数据和基础设施供应商之一路孚特收录,报告可精准触达 190 个国家的 4 万多家机构、 40 万位专业金融人士用户,可以无缝衔接,为投融资的供需双方构筑桥梁。
王昕博士指出,实现增长是生物科技企业发展的第一要务,科创是生物科技企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而成为市场领导者则是企业基业长青的崇高目标。
“新投资”就是要投资于那些已经实现、或未来有望展现增长、科创与领导力的企业。 沙利文希望能整合专业资源、优质标的池、资金池、增长及科创专家池,深度赋能生物科技领域的“新投资”的践行者。 帮助生物科技企业实现增长,通过科创赋能生物科技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富有领导力的中国企业家,最终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

公司动态
2022/10/18
沙利文受邀出席2022蛋品科技与营销在线会议,分享中国鸡蛋行业洞察
沙利文受邀出席2022蛋品科技与营销在线会议,分享中国鸡蛋行业洞察
10 月 14 日, 2022 年世界蛋品中国日围绕“蛋品科技与营销”主题, 邀请到各界专家共同探讨鸡蛋产业发展。 弗若斯特沙利文( Frost & Sullivan ,简称“沙利文”)大中华区执行总监朱一鸣受邀出席在线会议并就中国鸡蛋行业洞察发表演讲。
鸡蛋作为最重要的禽蛋品种之一,在全国范围内有庞大的消费者基础。根据不同的销售单价与产品定位,鸡蛋可分为中高端鸡蛋与大众鸡蛋,而中高端鸡蛋品类中更多发展为品牌鸡蛋。
纵观行业发展历程,中国鸡蛋行业发展历程可概括为传统散养、规模化、公司化、标准化与品牌化四个阶段。 据朱一鸣介绍,在经历了生产规模化与模式公司化后,依托国内市场庞大的鸡蛋需求,中国鸡蛋行业的发展已具一定规模,成为全球鸡蛋最大生产国与消费国,产量占全球近 40% 。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 2021 年禽蛋产量在 3,400w 吨左右,按鸡蛋产量 3,100w 吨来计算,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鸡蛋的全国平均批发价在 9-10 元 / 公斤左右,由此可以计算出中国鸡蛋行业产值在 3,000 亿元以上。
但在中国鸡蛋行业庞大的市场规模之下,仍存在着品类界限模糊、缺少标准规范,品牌认知度低、产品同质化严重的现状。国内鸡蛋产业处于初级阶段,经营模式大多是小而散,集中度低。市面上绝大多数鸡蛋仍以散装形式销售,品牌化率不足 5% ,行业仍处于价格等低水平竞争,整体缺乏创新优势。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 产品特性
蛋品保质期较短,业内公认的观点是,鸡蛋生产厂的最佳覆盖销售范围是 800 公里左右。由于鸡蛋是初级农产品,保障产品新鲜度是必须考量的因素,受运输成本的限制,就必须就近建厂。同时,小而分散的行业模式注定企业扩张能力有限,限制了鸡蛋企业扩建养殖基地。
· 消费者认知
消费者对真正优质鸡蛋的安全、营养、应用功能认识不足,认为散装蛋的质量已经能够满足自身的需求。
· 品牌建设投入高,回报周期长
企业品牌建设,既要花费时间也要投入资金,即便如此,最终品牌鸡蛋进入市场也不一定能够很快见效,一旦品牌战略制定出现失误或者错误,颗粒无收的可能性也经常出现。目前,国内只有大中型鸡蛋生产企业才有实力去创立品牌,小企业或者小养殖场根本没有资金实力实现产品品牌化。
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鸡蛋价格周期性波动,走势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
2017 年上半年受 H7N9 疫情影响鸡蛋价格持续低位运行,下半年养殖利润提升并持续至 2019 年, 2019 年受非洲猪瘟影响,禽肉、鸡蛋价格大涨,随后蛋价因存栏充足、需求回落而走弱。
2020 年新冠疫情的爆发促使消费者更加关注营养饮食与身体健康,鸡蛋消费需求大幅增长,鸡蛋价格从 2020 年的 0.49 元 / 颗提升至 2021 年的 0.56 元 / 颗,同比增长 14.5% 。
在中国鸡蛋市场中,中高端鸡蛋由于属近年兴起的鸡蛋品类,基础市场规模相对较小, 2021 年仅占中国鸡蛋市场营收总规模约 0.1% 左右。但随着消费升级的推进,近年来中高端鸡蛋品类占全国鸡蛋消费的比例稳步提升, 2019-2021 年复合增长率达到 57.0% ,远高于大众鸡蛋增长率水平,成为驱动中国鸡蛋市场规模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仍存在更为广阔的潜在市场空间与消费需求,预计中高端鸡蛋将在 2025 年达到 5.2% 的鸡蛋市场份额,市场规模超 207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 48.5% 。
近年来,国家出台多项利好政策保障禽业行业发展与市场稳定,政策重点多倾向于加快推进家禽业向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养殖方式转变,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促进鸡蛋供应国产化,建立健全完善物流运输体系等,引导鸡蛋行业规模化、现代化发展。
此外,多项环境保护政策的陆续出台也对鸡蛋生产全流程提出更高要求,鸡蛋检测标准体系的不断完善促进国产鸡蛋品质提升,推动行业规范化。
朱一鸣表示,在宏观经济与政策的良好基础上,中国鸡蛋市场受到消费需求端与生产供给端双边拉动增长;同时,互联网平台等线上销售渠道的发展也为鸡蛋行业带来新机遇。未来,预计中国鸡蛋行业将会呈现以下几点发展趋势:
1 )随着消费升级趋势愈发明显,以及受疫情影响,人们更加关注自身身体健康与饮食安全,有良好品质保障、能提供优质营养的鸡蛋成为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的购买选择,可生食、无菌蛋等概念更受消费者欢迎,蛋品消费需求向高品质倾向发展。
2 )随着国民经济不断发展,居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居民消费对于可追溯的品牌化产品的关注程度不断增强。消费观念的改变也使得知名品牌鸡蛋往往更受到消费者喜爱,鸡蛋市场品牌效应越发明显,品牌化将成为鸡蛋生产商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
3 )蛋鸡及鸡蛋行业标准化建设不断加强,可生食鸡蛋行业标准建立并逐渐完善,鸡蛋行业也愈加趋向标准化发展。
4 )疫情推动企业开拓线上营销渠道,消费方式及习惯的转变促进 O2O 销售模式发展,线上渠道与新零售模式的应用将为鸡蛋行业带来更多可能。
最后,朱一鸣就中国中高端鸡蛋行业竞争焦点展开分析。他指出,中高端鸡蛋行业竞争的焦点主要围绕品牌与营销、食品安全、供应链及渠道拓展四个方面。
· 品牌推广与营销提高曝光量
中国鸡蛋行业水平高度分散,知名品牌较少,消费者对于鸡蛋品牌的记忆度普遍不高,中小无品牌养鸡场生产的鸡蛋占据主流。随着消费升级和对健康营养的追求,各鸡蛋品牌通过借助整合营销的推广方式提高品牌曝光度和转化率,以实现赛道快速超越,并驱动品牌销售额增长。
· 严把食品安全关确保好吃且安全
品牌蛋质量有保证,从引进祖代鸡、父母代到种蛋鸡都严格控制沙门氏菌,不使用抗生素养殖,且鸡蛋出厂前经过清洗、杀菌等步骤,符合消费者的“无菌”“无抗”需求。此外,从鸡蛋生产、运输严格控制上市时间和储存条件,保证鸡蛋的安全和新鲜。
· 完善供应链保证产品品质
目前鸡蛋行业养殖场分散且多为小型养殖场,养殖人员的专业知识参差不齐,养鸡场设施一般,管理粗放,且人工价格、和饲料价格逐年上涨,难以控制产能、鸡蛋质量。蛋商需正面应对鸡蛋行业的转型与升级,适当扩大生产规模,控制供应链,完善饲料、鸡苗、养殖、分销、终端的一整条产业链,可保证高品质产品持续稳定输出,增强品牌竞争力。
· 多渠道拓展提高销量
除了传统的超市、农贸市场等鸡蛋销售渠道,近年来线上销售渠道逐渐受到重视,尤其是疫情后时代各大品牌迅速抢占线上市场。主要线上渠道含综合电商渠道如天猫、淘宝、拼多多等;新零售等渠道,如盒马,叮咚买菜等;分享类平台种草,如小红书等;及部分 B2B 电商,如美菜等;通过线上直播带货进行促销配合线下多渠道铺货等方式提高品牌曝光量提高品牌认知,从而引起复购。

公司动态
2022/10/10
励精求治,盛启新章:热烈祝贺沙利文香港办公室乔迁之喜
励精求治,盛启新章:热烈祝贺沙利文香港办公室乔迁之喜 2022 年 10 月 10 日,弗若斯特沙利文( Frost & Sullivan ,简称:“沙利文”)香港办公室迎来乔迁之喜。香港办公室是沙利文大中华区的重要战略布局之一,其与深圳办公室共同组成了粤港澳大湾区双核基地,一同为大湾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
沙利文香港办公室新址位于香港交易广场二期 30 楼 3006 室,香港证券交易所交易大堂也落座于此。此外,交易广场亦是波兰总领事馆、捷克总领事馆、日本总领事馆、加拿大总领事馆等外国驻港机构的所在地。
自 1998 年进入中国后,沙利文已在大中华区设立了北京、上海、香港、深圳、南京、成都和台北办公室,全面覆盖中国五大交易所——香港证券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北京证券交易所及台湾证券交易所所在城市,能够便捷地与国内外资本市场联动,同时通联全球资源,帮助客户加速企业成长步伐,助力客户在行业内取得增长、科创、领先的标杆地位。
沙利文全球合伙人兼大中华区总裁王昕博士表示,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独特地位是长期制度建设和演进的结果,其核心竞争力在于通过提供世界一流的软硬件基础设施和开放、法治、透明、安全的营商环境,来高效联结中国市场与全球商业网络。香港是跨国公司深耕中国内地市场的重要桥梁,也是中国公司“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的理想平台。
此次迁址,是沙利文大中华区启程迈向新台阶、新目标的崭新起点。未来,沙利文大中华区将以全新的面貌为企业、行业、社会提供更高效、优质的服务。欢迎新老客户前来合作洽谈。

公司动态
2022/09/30
沙利文高管出席36氪创变者私董会,为「上市迷茫」答疑解惑
沙利文高管出席36氪创变者私董会,为「上市迷茫」答疑解惑 金秋九月,一场精彩纷呈的创变者盛会圆满落幕。
对于创业公司而言, IPO 并非企业发展的终点,但确实是成长壮大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然而,今年以来,二级市场在宏观经济形势及市场环境的共同作用下持续波动,令不少预上市企业陷入迷茫。
在这样的背景下, 36 氪第六期创变者私董会以“迈向国际化后,企业的上市攻略”为主题,针对 A 股、港股的市场制度、上市策略、法律事项等重要问题进行解答。
弗若斯特沙利文( Frost & Sullivan ,简称:“沙利文”)大中华区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陆景受邀出席会议, 与德恒律所科技专委会负责人王一楠、安能 CFO 林迪生、容联云首席财务官李亦鹏、汇丰中国商业银行部医药行业总经理梁宇、 CGL-MCG CEO & Senior Partner 王忠、 CGL Associate Director 樊延莉、金杜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柳思佳、金杜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张可畏、普华永道中天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刘渊博等嘉宾共同分享与讨论。
“
A 股、港股的差异化上市策略
随着多家中概股被美国 SEC 纳⼊预摘牌名单,同时在相关制度优化的助推下, A 股、港股两大资本市场的关注度及吸引力不断攀升。
而在市场制度、交易规则,再到投资者结构等方面, A 股和港股均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预上市企业在选择上市地点方面要尤其慎重,适宜的上市路径及策略至关重要。
在本期私董会上,针对上述问题,与会嘉宾进行了深入地分析与探讨,源源不断输出高质量干货。
”
对于企业选择上市地的主要考虑因素,沙利文大中华区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陆景指出,企业应该结合自身情况和未来发展战略,重点考虑财务指标和估值、上市成本、二级市场融资能力和流通性、市场投资故事接受度和境内外交叉上市五大维度。
同时,陆景表示,财务表现、法律合规及投资者故事是驱动上市的三驾马车,财务和合规是基本要求,市场投资故事是亮点。投资故事是对企业的精确定位,为提升公司估值起到核心作用。招股书的业务和行业章节以及路演推介材料是市场投资故事的主要呈现材料。
金杜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柳思佳介绍了科创板试点注册制以来 A 股资本市场的积极变化和面临的挑战,从 A 股申报前股东引入、对赌协议、持续合规监管等角度重点分析了相关法律风险并提出了应对措施建议。张可畏则就香港上市时间表、香港监管机构对新经济企业的关注重点以及酝酿中的 18C 章等内容与参会嘉宾做了交流。柳思佳表示, A 股注册制下发行上市审核周期大幅缩短,以信息披露为中心、对信息披露内容真实、准确、完整的要求越来越高,不应抱有相关问题挤牙膏以及在审核过程中再解决问题的心理,在申报前充分讨论和解决,有助于最快速地推进时间表。
普华永道中天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刘渊博则从审计师的角度切入分享了 A 股、港股 IPO 审核案例分析及应对的相关内容。刘渊博提出,在目前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日益趋同的现状下,港股与 A 股 IPO 审核中对于基本的财务问题已经基本类似。企业上市前需要解决的重点非财务问题包括独立经营原则、同业竞争、法律架构重组、关联交易,财务方面要重点关注收入确认、上市业务的业绩连续性问题、存货、成本及费用、税务、研发费用、员工股权激励计划等。同时,对于 A 股中常见的收入穿透核查等问题,企业亦要根据上市时间表提前着手准备,收集核查需要的支持性文件。
此外,刘渊博进一步表示,不论公司选择哪个资本市场,良好的财务基础均是成功 IPO 的万本之源。公司应该尽早建立完善的财务制度及内部控制体系,根据不同的业务模式合规、准确的应用会计政策。以不变应万变,为 IPO 打好基础的同时,更可以降低经营风险和合规成本,使公司在商海中稳健前行。
“
从初创到 IPO ,人才战略如何转变?
人是企业最核心的要素。
那么“打造企业的核心团队是为了上市,还是为了企业的核心业务?” CGL Associate Director 樊延莉在现场发起这一灵魂拷问。
对此 CGL-MCG CEO & Senior Partner 王忠以及樊延莉分享了企业不同阶段人才战略的几大要点。企业初创阶段,在人才布局上:核心成员稳定并具备创业家精神、骨干一人承担多角、做好现金流管控用期权绑定核心人才、做差异化招聘等。上市前,要注重以业务为核心,财报到位,同时要舍得砸钱招聘职业经理人。在上市之后,企业站在聚光灯下,科学的、符合公司调性的品牌经营就变得非常重要,在人才招聘过程中要打响雇主品牌,同时一些专业的职能一定要进行拆分,开始布局起来。每个阶段,识人选才都是头等大事。
“
如何厘清数据安全与合规问题?
数据安全与合规已成为当前监管部门对企业上市审查的重点。
对此,德恒律所科技专委会负责人王一楠律师详细讲解了预上市企业需要厘清的数据安全与合规问题。王律师指出,数据合规的整改需要时间,建议企业尽早开展,“临时抱佛脚”可能会比较被动。上市之后会面临不同维度的数据合规风险,建议企业要给予足够重视。
具体来看,证券监管部门关心的合规问题主要包括报告期内的合规或受处罚情况,数据来源的合法性,是否对重要系统做网络安全等级保护的认证或备案,是否存在数据出境情况,行业的特殊监管要求,需遵守境外有关司法管辖区的网络安全和数据保护相关法律法规情况,网络安全和数据保护内控措施及外部风险,与第三方合作情况及相关风险等。
此外,在本期私董会上,汇丰中国商业银行部医药行业总经理梁宇还与嘉宾探讨了,市场波动下,中小企业需要注意两点变化: 1. 现阶段股权融资估值低成本高,因而债券融资更吸引快速成长企业的关注; 2. 人民币汇率破 7 后,汇率风险管理再次凸显成为出海和国际融资企业的制胜关键。

公司动态
2022/09/28
第16届沙利文全球增长、科创与领导力峰会·生物科技投资分论坛圆满闭幕
第16届沙利文全球增长、科创与领导力峰会·生物科技投资分论坛圆满闭幕 9 月 28 日,由弗若斯特沙利文( Frost & Sullivan ,简称:“沙利文”)与钛媒体、路演中、华君传媒集团联合主办,头豹科技创新网协办的 2022 首届新投资博览会暨第十六届沙利文全球增长、科创与领导力峰会生物科技投资论坛圆满闭幕。
时至今日,生物科技领域已然成为资本市场上耀眼的明珠。港股及科创板对未盈利企业的开闸,进一步催化了资本热潮。然而,由于近年宏观环境的不利因素及生物科技企业自身面临的结构性挑战,当下生物科技企业在资本市场的表现各有沉浮。因此,如何在危机并存的环境中发掘新赛道、抓住新机遇成为了投资者和企业家热门的话题。
本次论坛以“生物科技投融资新趋势”为主题,邀请到八位重磅嘉宾及三位沙利文医疗行业专家,并聚集了众多生物科技企业、投资机构及专业服务机构一起,共同聚焦生物科技投融资新趋势,发掘生物科技前瞻性的投资机会,探讨生物科技企业在资本市场的成功路径。 同时,大会现场隆重揭晓了沙利文全球 2022 年度生物科技领域增长、科创与领导力奖(简称: GIL 奖)获奖企业。
沙利文全球合伙人兼大中华区总裁、头豹创始人兼董事长王昕博士为大会作欢迎致辞,大会隆重开幕。王昕博士表示,在过去十余年的时间里,中国生物科技企业的发展,其实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市场的快速爆发启动于 2018 年港交所发布 18A 章节。而 资本投资是推动生物科技企业成长必不可缺的重要因素,对于推动研发和加速生命科学行业的商业成功至关重要。 他指出,面对行业所必然经历的周期,要想在生物制药领域寻找到更具确定性的投资机会,需要对生物科技领域的技术趋势、政策变化及行业动态进行长期并持续的深度研究, 沙利文医疗事业部在中国拥有 60 余人的分析师团队,长期致力于深度行业、企业研究,可以无缝衔接,同时帮助投融资的供需两端。
沙利文全球合伙人兼大中华区总裁、头豹创始人兼董事长王昕博士为大会致辞
挖掘高潜赛道黑马: 2022 年度生物科技领域增长、科创与领导力奖揭晓
会上,由沙利文大中华区主管合伙人兼常务副总裁、头豹联合创始人兼总裁王晨晖先生分别为今年斩获 GIL 奖项的北京泽辉辰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颁发“全球多能干细胞药物领导奖”,为重庆金山医疗机器人有限公司颁发“中国医疗机器人创新奖”。
北京泽辉辰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CMO 贾懿博士上台领奖
重庆金山医疗机器人有限公司创始人王了女士上台领奖
聚焦生物科技热点:《 CDMO 产业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报告》白皮书正式发布
沙利文医疗咨询总监李东忆先生隆重发布《 CDMO 产业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报告》,此报告旨在对我国 CDMO 行业进行深入分析,从行业概况、资本热度及竞争格局等多方面挖掘 CDMO 的行业价值,探究行业发展背后的驱动力因素趋势,追踪生产工艺技术的迭代脉络。
本报告关注 CDMO 行业整体运行态势的同时,聚焦各个 CDMO 细分领域的发展现状,对中国以及全球 CDMO 行业的整体格局以及其中的重点赛道进行了市场规模分析,反映过去中国 CDMO 各个细分领域的发展历程,以及对未来 CDMO 市场的成长空间进行前景预测。
特此感谢康龙化成、东曜药业、耀海生物对本报告的支持。
康龙化成证券事务部总监管洋(左)、东曜药业财务负责人肖贲(中)、耀海生物创始合伙人、董事兼总经理王满朝(右)
三大专业议题,共话生物科技投融资市场的发展与未来
大会第一讲由沙利文大中华区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毛化先生开讲,他分享的主题为《 2022 年生物医药投融资市场回顾及展望》。
毛化先生表示现在生物医药资本市场并未进入到寒冬期,投融资市场趋向于“谨慎 + 理性”,投资人更加倾向投的更早,被投企业再小一些、所拥有的技术再硬核一些,这样对于投资机构也有一定的回旋空间,即使在早期,对于技术硬核型企业仍会给予高估值。
此外,毛化先生还表示,产业资本异军突起,专业型的投资机构和融资接力棒机制逐渐完善,促进生物科技行业的良性发展。最后, 毛化先生总结道投融资和企业运营是相辅相成的,过去产品到了临床 II 期,企业需要去规划产品上市后的定价、销售策略、以怎样的降价幅度进医保等,现在企业需要走的更前一点,在融资时提前做好规划。
沙利文大中华区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 毛化先生
弈柯莱生物科技副总经理王舒博士分享主题为《因为相信 所以看见——浅谈合成生物学》,王舒博士就合成生物学的定义、研究内容以及产业概况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他指出,合成生物学开启了科学研究的新时代,其应用潜力也逐渐涌现。合成生物制造的核心技术是构建高效的微生物细胞工厂,所有的路径都需要在这个工厂中去组装、平衡并达到效果,进而将生物质原材料转化为各种终端产品,如何拓展微生物细胞生产化学品的种类以及如何提高细胞的生产效率是目前限制细胞工厂产业化的两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王舒博士表示,合成生物学是近年来很多国家都非常重视的领域,尤其是在碳中和驱使下,合成生物学竞争力逐渐凸显,未来发展潜力不容小觑。
弈柯莱生物科技副总经理 王舒博士
菲鹏集团首席财务官兼首席投资官朱杰伦先生带来主题演讲《生物科技公司如何高效实现融资需求》,他认为资本市场的本质是一个放大器,参与者们普遍具有从众心理,存在跟随趋势、放大趋势的现象。同时他认为,在资本市场的汪洋大海中,发现、把握和利用周期就是成功。 最后,朱杰伦先生总结了优质的 IR 需要具备的素质,包括对外进行预期管理、对内整合信息、并且具备真诚的特质,还需要对业务内的部门传递资本市场实时的讯息。
菲鹏集团首席财务官兼首席投资官 朱杰伦先生
圆桌对话:共探行业发展新格局
本次峰会特设一个圆桌论坛,多家企业领袖及专家围绕生物科技企业如何选择多样化的上市地等热点话题,分享了所在行业的经验和见解。
中金公司投资银行部执行总经理任孟琦先生、美迈斯律师事务所管理合伙人耿科先生、安永大中华区生命科学与医疗健康行业联席主管合伙人费凡先生,腾盛博药首席财务官兼首席战略官李安康先生,上海文周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主管合伙人、总经理王曙光先生围绕“生物医药科技企业如何选择多样化上市地等热点话题”展开深入的讨论,沙利文执行总监朱毅先生担任本场圆桌主持。
中金公司投资银行部执行总经理任孟琦先生表示,虽然资本市场近期进入一个低点,但也让投资方有时间冷静下来去找到什么是真正的好公司。
美迈斯律师事务所管理合伙人耿科先生提及近期影响生物医药行业资本市场的法案和案例,指出现在中国公司收购美国公司的审查越发严苛。
安永大中华区生命科学与医疗健康行业联席主管合伙人费凡先生讲到,在整体大环境并不乐观的背景下,企业需要做到“等、省、融”,首先是等大环境好起来,其次是省,守好手中的现金,充分利用,最后是融,尽管企业现在融资会面临估值下降等问题,但企业需要钱运营下去。
腾盛博药首席财务官兼首席战略官李安康先生表示,现在的市场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对于企业而言,需要调整业务的优先级。此外,还需要提高做业务、做产品的标准,因为企业在当前的大环境下面对的是更加内卷的市场和更加挑剔的投资人。
上海文周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主管合伙人、总经理王曙光先生则表示,自己的机构从事更加早期的投资,并未感受到融资困难、寒冬已至的环境,作为投资机构需要把投研放在第一位,洞察国家政策趋势,挖掘产品真正具有临床优势的公司。
此外,作为合作方代表之一,幂方健康基金管理合伙人周玉健先生通过视频为大会送来祝福。周玉健先生表示,幂方健康基金很荣幸携手沙利文一起为中国生物医药企业的全球化发展布局发挥作用,共同出力。 幂方健康基金管理合伙人 周玉健先生
本次大会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闭幕,特此感谢多方贵宾及专家对沙利文生物医药科技投资论坛的支持。

公司动态
2022/09/28
汇智聚谋,共话未来!2022首届新投资博览会圆满闭幕
汇智聚谋,共话未来!2022首届新投资博览会圆满闭幕 9 月 28 日,由弗若斯特沙利文( Frost & Sullivan ,简称:“沙利文”)与钛媒体、路演中、华君传媒集团联合主办,头豹科技创新网协办的 2022 首届新投资博览会暨第十六届沙利文全球增长、科创与领导力峰会生物科技投资论坛圆满闭幕。
时至今日,生物科技领域已然成为资本市场上耀眼的明珠。港股及科创板对未盈利企业的开闸,进一步催化了资本热潮。然而,由于近年宏观环境的不利因素及生物科技企业自身面临的结构性挑战,当下生物科技企业在资本市场的表现各有沉浮。因此,如何在危机并存的环境中发掘新赛道、抓住新机遇成为了投资者和企业家热门的话题。
本次论坛以“生物科技投融资新趋势”为主题,邀请到八位重磅嘉宾及三位沙利文医疗行业专家,并聚集了众多生物科技企业、投资机构及专业服务机构一起,共同聚焦生物科技投融资新趋势,发掘生物科技前瞻性的投资机会,探讨生物科技企业在资本市场的成功路径。 同时,大会现场隆重揭晓了沙利文全球 2022 年度生物科技领域增长、科创与领导力奖(简称: GIL 奖)获奖企业。
沙利文全球合伙人兼大中华区总裁、头豹创始人兼董事长王昕博士为大会作欢迎致辞,大会隆重开幕。王昕博士表示,在过去十余年的时间里,中国生物科技企业的发展,其实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市场的快速爆发启动于 2018 年港交所发布 18A 章节。而 资本投资是推动生物科技企业成长必不可缺的重要因素,对于推动研发和加速生命科学行业的商业成功至关重要。 他指出,面对行业所必然经历的周期,要想在生物制药领域寻找到更具确定性的投资机会,需要对生物科技领域的技术趋势、政策变化及行业动态进行长期并持续的深度研究, 沙利文医疗事业部在中国拥有 60 余人的分析师团队,长期致力于深度行业、企业研究,可以无缝衔接,同时帮助投融资的供需两端。
沙利文全球合伙人兼大中华区总裁、头豹创始人兼董事长王昕博士为大会致辞
挖掘高潜赛道黑马: 2022 年度生物科技领域增长、科创与领导力奖揭晓
会上,由沙利文大中华区主管合伙人兼常务副总裁、头豹联合创始人兼总裁王晨晖先生分别为今年斩获 GIL 奖项的北京泽辉辰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颁发“全球多能干细胞药物领导奖”,为重庆金山医疗机器人有限公司颁发“中国医 疗机器人创新奖”。
北京泽辉辰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CMO 贾懿博士上台领奖
重庆金山医疗机器人有限公司创始人王了女士上台领奖
聚焦生物科技热点:《 CDMO 产业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报告》白皮书正式发布
沙利文医疗咨询总监李东忆先生隆重发布《 CDMO 产业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报告》,此报告旨在对我国 CDMO 行业进行深入分析,从行业概况、资本热度及竞争格局等多方面挖掘 CDMO 的行业价值,探究行业发展背后的驱动力因素趋势,追踪生产工艺技术的迭代脉络。
本报告关注 CDMO 行业整体运行态势的同时,聚焦各个 CDMO 细分领域的发展现状,对中国以及全球 CDMO 行业的整体格局以及其中的重点赛道进行了市场规模分析,反映过去中国 CDMO 各个细分领域的发展历程,以及对未来 CDMO 市场的成长空间进行前景预测。
特此感谢康龙化成、东曜药业、耀海生物对本报告的支持。
康龙化成证券事务部总监管洋(左)、东曜药业财务负责人肖贲(中)、耀海生物创始合伙人、董事兼总经理王满朝(右)
三大专业议题,共话生物科技投融资市场的发展与未来
大会第一讲由沙利文大中华区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毛化先生开讲,他分享的主题为《 2022 年生物医药投融资市场回顾及展望》。
毛化先生表示现在生物医药资本市场并未进入到寒冬期,投融资市场趋向于“谨慎 + 理性”,投资人更加倾向投的更早,被投企业再小一些、所拥有的技术再硬核一些,这样对于投资机构也有一定的回旋空间,即使在早期,对于技术硬核型企业仍会给予高估值。
此外,毛化先生还表示,产业资本异军突起,专业型的投资机构和融资接力棒机制逐渐完善,促进生物科技行业的良性发展。最后, 毛化先生总结道投融资和企业运营是相辅相成的,过去产品到了临床 II 期,企业需要去规划产品上市后的定价、销售策略、以怎样的降价幅度进医保等,现在企业需要走的更前一点,在融资时提前做好规划。
沙利文大中华区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 毛化先生
弈柯莱生物科技副总经理王舒博士分享主题为《因为相信 所以看见——浅谈合成生物学》,王舒博士就合成生物学的定义、研究内容以及产业概况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他指出,合成生物学开启了科学研究的新时代,其应用潜力也逐渐涌现。合成生物制造的核心技术是构建高效的微生物细胞工厂,所有的路径都需要在这个工厂中去组装、平衡并达到效果,进而将生物质原材料转化为各种终端产品,如何拓展微生物细胞生产化学品的种类以及如何提高细胞的生产效率是目前限制细胞工厂产业化的两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王舒博士表示,合成生物学是近年来很多国家都非常重视的领域,尤其是在碳中和驱使下,合成生物学竞争力逐渐凸显,未来发展潜力不容小觑。
弈柯莱生物科技副总经理 王舒博士
菲鹏集团首席财务官兼首席投资官朱杰伦先生带来主题演讲《生物科技公司如何高效实现融资需求》,他认为资本市场的本质是一个放大器,参与者们普遍具有从众心理,存在跟随趋势、放大趋势的现象。同时他认为,在资本市场的汪洋大海中,发现、把握和利用周期就是成功。 最后,朱杰伦先生总结了优质的 IR 需要具备的素质,包括对外进行预期管理、对内整合信息、并且具备真诚的特质,还需要对业务内的部门传递资本市场实时的讯息。
菲鹏集团首席财务官兼首席投资官 朱杰伦先生
圆桌对话:共探行业发展新格局
本次峰会特设一个圆桌论坛,多家企业领袖及专家围绕生物科技企业如何选择多样化的上市地等热点话题,分享了所在行业的经验和见解。
中金公司投资银行部执行总经理任孟琦先生、美迈斯律师事务所管理合伙人耿科先生、安永大中华区生命科学与医疗健康行业联席主管合伙人费凡先生,腾盛博药首席财务官兼首席战略官李安康先生,上海文周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主管合伙人、总经理王曙光先生围绕“生物医药科技企业如何选择多样化上市地等热点话题”展开深入的讨论,沙利文执行总监朱毅先生担任本场圆桌主持。
中金公司投资银行部执行总经理任孟琦先生表示,虽然资本市场近期进入一个低点,但也让投资方有时间冷静下来去找到什么是真正的好公司。
美迈斯律师事务所管理合伙人耿科先生提及近期影响生物医药行业资本市场的法案和案例,指出现在中国公司收购美国公司的审查越发严苛。
安永大中华区生命科学与医疗健康行业联席主管合伙人费凡先生讲到,在整体大环境并不乐观的背景下,企业需要做到“等、省、融”,首先是等大环境好起来,其次是省,守好手中的现金,充分利用,最后是融,尽管企业现在融资会面临估值下降等问题,但企业需要钱运营下去。
腾盛博药首席财务官兼首席战略官李安康先生表示,现在的市场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对于企业而言,需要调整业务的优先级。此外,还需要提高做业务、做产品的标准,因为企业在当前的大环境下面对的是更加内卷的市场和更加挑剔的投资人。
上海文周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主管合伙人、总经理王曙光先生则表示,自己的机构从事更加早期的投资,并未感受到融资困难、寒冬已至的环境,作为投资机构需要把投研放在第一位,洞察国家政策趋势,挖掘产品真正具有临床优势的公司。
此外,作为合作方代表之一,幂方健康基金管理合伙人周玉健先生通过视频为大会送来祝福。周玉健先生表示,幂方健康基金很荣幸携手沙利文一起为中国生物医药企业的全球化发展布局发挥作用,共同出力。
幂方健康基金管理合伙人 周玉健先生
本次大会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闭幕,特此感谢多方贵宾及专家对沙利文生物医药科技投资论坛的支持。

相关推荐
南华早报丨国产软件崛起任重道远,仍需多方长期共同努力南华早报丨生活服务领域互联网企业收入降幅扩大背后的三大原因经济观察报丨老乡鸡IPO:全国化扩张难题和竞争力之问证券日报丨年内A股32家专精特新企业首发募资规模逾400亿元华夏时报丨新冠核酸检测乱象频发,国家药监局发布“最严监管令”证券日报丨上海集运迎来货物运输潮 热门线路价格上涨舱位紧张南华早报丨奢侈品行业全渠道整合趋势明显,二手奢侈品市场需求日渐增长《财经天下》周刊丨一根牙膏卖两块,冷酸灵难讲资本新故事证券日报丨年内9家上市公司拟境外发行GDR 首批“中瑞通”最快或于7月份落地证券日报丨年内15家上市公司发布稳定股价方案 全部采用增持股份方式
联系我们
业务咨询热线
(021)54075836

扫码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返回顶部
联系我们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