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中心

MEDIA CENTER
媒体合作, 请联系
PR@frostchina.com
Rachel.zhang@frostchina.com
沙利文高管出席BioCon Expo 2022第九届国际生物药大会暨展览会
公司动态
2022/09/08

沙利文高管出席BioCon Expo 2022第九届国际生物药大会暨展览会

沙利文高管出席BioCon Expo 2022第九届国际生物药大会暨展览会
BioCon Expo 2022 第九届国际生物药大会暨展览会   9 月 6 日 -8 日, BioCon Expo 2022 第九届国际生物药大会暨展览会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开幕,本届大会以“展示硬科技·升级软实力,预见生物药医药新世界”为主题。    弗若斯特沙利文( Frost & Sullivan ,简称“沙利文”)大中华区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毛化受邀参会,出席“ BD 与投融资项目路演论坛”,就创新药商业化面对的核心挑战和解决方案发表演讲,并参与圆桌讨论。    沙利文大中华区医疗团队咨询总监陈镇荣担任该论坛主持人。 同时,沙利文作为 BioCon Awards 颁奖典礼的战略合作伙伴,与主办方商图药讯联合发布【年度最具价值生物技术企业奖榜单】,沙利文大中华区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毛化出席颁奖典礼并为【年度最具价值生物技术闪耀之星】获奖企业颁奖。     主题演讲 -  中国创新药商业化策略解析 沙利文大中华区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 毛化 近年来,国家鼓励药物创新的政策红利不断加码,药品研发和创新热情高涨,创新药企业得到蓬勃发展。随着港股和 A 股对未有收入药企上市政策的放开,上市的中国医疗企业逐渐增多,仅 2020 、 2021 两年就有高达 181 家中国医疗企业在 A 股、港股或美股上市,其中有 54 家企业在上市时未实现盈利。 毛化首先对 Biotech 到 Biopharma 的发展之路进行了分析。据其介绍, Biotech 发展成为 Biopharma 大致需要四个阶段,包括早期研发 / 产品引入、临床试验 & 获批上市、本土市场准入 & 商业化、 License out/ 出海销售。   在这个过程中,药企主要会面对产品同质化严重、价格竞争激烈和人才流失严重三大挑战。   毛化表示,中国医药资本市场高涨的热情和相对薄弱的基础医学研究能力是导致产品同质化严重的主要原因。   2015 年至 2021 年,中国医药市场融资金额从 371 亿元上涨至 2,691 元,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 39.1% 。与此同时, 2019 年中国生物医药领域文献(影响因子 IF>11.0 )仅有 7,000 篇,与美国有将近 7 倍的差距。企业缺乏核心创新能力,因此倾向于选择较为成熟的靶点,使得同一个靶点在研药物的数量众多。此外, CDE 新政提高了创新药的上市门槛,对本土 Biotech 企业的研发实力带来更多挑战。 对比中美医疗支出及创新药进入医保前后的价格不难看出,患者支付能力和医保谈判的降价压力导致创新药企的盈利能力受到挑战。   2021 年中国医疗支出 7.6 亿元,同期美国约为中国 3.5 倍,巨大的患者支付能力差距使得中国医药企业在本土定价保守。医保巨大的控费力度,迫使药企以降价换销量,盈利能力受挫。 面对人才流失的挑战,毛化表示, Biotech 公司目前渴望招募专业的高管人才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但   如何匹配一套完善的组织架构,在发挥人才优势的同时留住人才,则是另一个关键命题。   频繁的高管变化不仅会导致公司整体战略存在中断的风险,更是会极大地削弱骨干人员对公司的信心。   毛化指出,创新药企业解决商业化难题主要有三条策略,分别是“引进来”、“抢布局”、“走出去”。 “虽然 License in 模式近年来屡屡受到质疑,企业研发能力成为核心疑虑,但并不代表这个模式就已经被淘汰了”。毛化进一步解释道,强大的研发能力配合优秀的管线选择策略,依旧能够通过 License in 给企业带来良好的发展前景。以先声药业和再鼎医药为例,先声药业通过优质的创新药完成了收入转型,同时通过 License in 扩充管线完成未来布局。 2022H1 ,创新药收入占比已经达到先声药业总收入占比的 70% ;再鼎医药则通过则乐和擎乐两款 License in 的药物实现了收入的增长。 随后,毛化以国产 PD-1 单抗为例,展示了医保国谈和激烈竞争等因素对创新药企业的利润造成的严重冲击。 2020 年,信迪利单抗中标价格下降 63.7% ,同年,信达毛利率由 2019 年的 88.1% 下降至 83.6% ; 2021 年,卡瑞利珠单抗中标价格下降 85.2% ,同年,恒瑞抗肿瘤毛利率由 2020 年的 93.4% 下降至 90.7% ; 2021 年,特瑞普利单抗中标价格下降 70.8% ,同年,君实生物抗肿瘤类药物毛利率由 2020 年的 88.8% 下降至 70.6% ; 2021 年,替雷利珠单抗中标价格下降 79.6% ,同年,百济神州抗肿瘤类药物毛利率由 2020 年的 77.7% 下降至 74.1% 。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创新药企业在药品上市前就需要准备好全生命周期的商业化策略。 从 2022 年部分 License out 交易数据来看,   License out 模式对于中国 Biotech 主要有降低研发风险、简化生产流程、拓宽销售足迹和优化现金流四大积极意义。   同时,中国 Biotech 也在积极展开管线的海外临床试验。 但需要注意,   无论是 License out 还是自主出海,均对产品竞争力要求很高,完善而可行的出海规划更是重中之重。 为了实现这三条策略,创新药企业需要逐步提高组织对业务的驱动能力,进而充分把控和发挥人才优势,这也是 Biotech 成长为 Biopharma 的必经之路。 最后,毛化总结道,成功的商业化不一定需要高昂的营销费用,中国创新药企业在商业化的过程中,需要更系统、更有前瞻性的策略支持。   正如创新药的研发需要创新药企业和 CRO 、监管机构共同协作一样,创新药的商业化也需要借助外部管理咨询 / 市场调研公司的力量。     圆桌讨论   在随后的圆桌讨论环节,沙利文大中华区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毛化与    凯泰资本管理合伙人、    鲸奇生物联合创始人    金祺,    科学桥科技转化中心创始人兼董事长李婧    两位嘉宾一起,共同    就医药投融资布局机遇与挑战、    全球疫情下生物医药投资逻辑的变化与思考等话题展开讨论。 Q :   如何看待单一市场和全球化市场? 毛化:   中国市场在全球 15%-25% 之间,但如果再拆分到更加细分领域,一些疾病由于区域差异导致市场不同,例如肝癌国内常见而国外罕见。不同产品在不同国家的销售逻辑很不同,这受到当地的市场、政策、支付能力等的影响。 Q :   在目前疫情下,在投资领域有哪些值得骄傲的改变或者是有哪些是坚持不变的策略和实践? 毛化:   国内很多上市生物公司实质上在追赶与国外的差距。与国外相比,细胞和基因疗法上我们差距还是有的,目前的趋势还是在追逐国外的脚步。医疗器械方向国内发展也在缓慢进行中。中国在生命科学上游研发出现了更多的生物公司。对于早期项目的公司,还是希望大家能有信心,能给这些行业一些发展的时间。     BioCon Awards 颁奖典礼 “BioCon Awards ”是 BioCon China Expo 2022 组委会全新打造的权威生物医药奖项,该奖项表彰并分享过去一年国内外生物技术行业前沿、奋进、创新、顶尖的生物技术势力,立志于成为生物技术制药行业最具影响力的权威国际生物药奖项。 沙利文作为 BioCon Awards 颁奖典礼的战略合作伙伴,与主办方商图药讯联合发布【年度最具价值生物技术企业奖榜单】,同时,沙利文大中华区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毛化出席颁奖典礼并为【年度最具价值生物技术闪耀之星获奖企业】颁奖。 年度最具价值生物技术企业奖 武汉纽福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江苏中慧元通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斯微(上海)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年度最具价值生物技术闪耀之星 获奖企业: 上海医药集团生物治疗技术有限公司 普米斯生物技术(珠海)有限公司 荣昌生物制药(烟台)股份有限公司 复星凯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传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沙利文大中华区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毛化为获奖企业颁奖
沙利文高管受邀出席2022 CHC·中信证券医疗健康大会并发表演讲
公司动态
2022/09/02

沙利文高管受邀出席2022 CHC·中信证券医疗健康大会并发表演讲

沙利文高管受邀出席2022 CHC·中信证券医疗健康大会并发表演讲
中国医疗健康产业未来趋势 “健康中国 2030 ”战略实施以来,中国医疗健康产业在市场及政策的双轮驱动下快速发展数据显示, 2021 年中国医疗健康产业投融资总额达到 2,192 亿人民币,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 32.84% 。在资本的关注及推动下,在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模式并行下,中国本土医药企业快速成长,科研成果转化高效推进,从跟跑到并行到超越,逐步迈步世界舞台,有望彻底突破卡脖子问题。 站在“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的新起点,在进一步深化推进“健康中国 2030 ”战略下 一个十年的新征程中,如何推进医疗健康产业、技术、人才、资本同频共振,以临床为导向带动产品研发,开发出药物经济学性高的个性化医疗产品及服务,缩短与发达国家医疗水平的差距,进一步强化我国医疗供应链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中国医疗健康企业仍任重而道远。 9 月 1 日 -2 日, 2022 CHC ·中信证券医疗健康大会暨第十一届中国医疗健康产业投资与并购 CEO 峰会于安徽合肥隆重举行,弗若斯特沙利文( Frost & Sullivan, 以下简称“沙利文”)全球合伙人兼大中华区总裁王昕博士受邀出席峰会,并就中国医疗健康产业未来趋势发表演讲。 沙利文全球合伙人兼大中华区总裁 王昕博士     王昕博士首先分析了中国医疗健康发展机遇。     他指出,中国的科技企业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及成长机会,相较于美股,中国的高科技企业尚未完全进入最高市值公司的序列,占比仍可进一步提高。      科创是企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只有坚持科技创新,才能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技术体系,才能奠定中国科技兴国、科技大国与科技强国的基础。       数据显示,中国医疗企业 TOP20 总市值均值与美国企业差距 9 倍,且总市值更集中在头部企业。     美国 TOP20 企业市值均值为 1,759.73 亿美元,有半数的企业在均值之上,而中国 TOP20 企业市值均值仅为 193.20 亿美元,并且仅 7 家头部企业在均值之上。此外,中国前 20 名企业市值为总和 3,864 亿美元,低于联合健康 1 家企业的 4,319 亿美元。多项数据说明中国医药企业仍然聚焦在本土,未来增长空间巨大,龙头企业亟待绽放。   “医疗行业仍处于国内企业主导的关键时期,虽然医疗行业短期呈现波及,但 PEST 分析显示多因素利好中国医疗健康产业发展,医疗行业在中长期拥有广阔的发展机会。”   王昕博士进一步解释道,   从政策环境看,   2021 年作为“十四五”的开局之年已然过去,在过去十几年我国医疗健康行业实现了高速增长,多项政策带来医疗行业游戏规则变化,未来在共同富裕背景下,“十四五”规划医疗战略全景推动医疗行业发展新水平。   从经济环境看,   疫情常态化管控趋势下,人均医疗保健支出达到 2,115 元,同比增长 15.90% ,人民健康的关注程度再度提升。   从社会环境看,   中国医疗领域要解决的是 14 亿人口的就医问题,要解决 2-3 亿老年人口的就医问题,这是一个行业应该承担的责任。   从技术环境看,   人工智能、生物合成技术、 CGT 等为医疗行业带来新的创新力,放眼国际,中国研发投入占比不断提升,中国医药研发投入持续增加,表明医药企业研发实力提升,创新反哺市场,驱动医疗步入新发展阶段。 与美国市场相比,中国医药市场仍具有巨大的增长潜力。在市场规模方面, 2020 年,美国的医药市场规模为中国的 2.5 倍,人均医药支出为中国的 10.6 倍。 2020 年,美国医药市场规模为 5,245 亿美元。预计到 2025 年,美国医药行业规模将达到 6,761 亿美元, 2020 年至 2025 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 5.2% 。 2020 年,中国医药市场规模为 2,098 亿美元,   随着国内药企的持续发展,国内多项利好政策的执行,预计到 2025 年,中国医药行业规模将达到 3,315 亿美元, 2020 年至 2025 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 9.6% 。   根据沙利文研究显示,中国医药市场中,消化道和代谢药物为市场份额占比最高的细分领域,   达到了 15.3% ;抗肿瘤药物市场占到了 13.6% ;心血管药物市场和全身用抗感染药物市场分别占到了 12.2% 和 12.0% ;而抗肿瘤药物和免疫调节剂在全球占据了最多市场份额,达到 20.9% ,   可见抗肿瘤药物在中国的占比还有较大上升空间,除此之外,疼痛和神经系统药物、精神类药物等细分领域在中国也有较大发展潜力。 此外,受新冠肺炎影响,全球的医药市场竞争格局出现了变动。和 2020 年相比, 2021 年全球五大畅销药物中,辉瑞的新冠 mRNA 疫苗进入榜单且位居榜首, Moderna 的新冠 mRNA 疫苗也位居前列。在中国,国内最早一批做创新药的生物医药企业,君实生物、前沿生物、开拓药业在公布其新冠在研药物的研发进展后,其股价也有所上涨,可见新冠治疗药物在未来可能成为研发的新热点。   近年来,国内生物医药公司持续增加研发支出以助力创新。   从药企 2021 年的研发投入排名来看,实现首家在纳斯达克、港股和 A 股上市的明星生物科技公司百济神州,凭借三地上市带来的充裕的资金支持,荣膺研发创新投入榜首的位置,研发支出达 94.14 亿元;再鼎医药自 2020 年于港交所成功二次上市之后,凭借二级资本市场充裕的融资, 2021 年的研发支出与于 2020 年相比,实现了 140.7% 的同比增长,这也印证了资本对生物公司发展的重要性。   王昕博士表示,近几年的的跨境并购交易由于受到疫情的影响大量减少,但 License-in 交易在交易数量和交易金额上依然屡创新高,并且涉及多个医疗新兴领域。   多家生物科技企业公司选择引进国内外正在早期研发、处于临床试验阶段或已上市的产品来获得先进研发技术,弥补企业自身产品管线的短板,打造差异化的业务优势,并提供给中国患者更多治疗选择。据统计,仅在 2021 年,中国制药企业的 License-in 交易数量,就达到了 130 余起,大部分交易额超过 1 亿美元,部分交易超过 3 亿美元,产品选择涉及双抗、 siRNA 、 mRNA 疫苗、细胞治疗、 ADC 等多个新兴领域。 引进国内外先进研发技术的优势在于,一方面,如果靶点或者适应症领域契合公司的核心研发方向,或者弥补了企业自身产品管线的短板,可以丰富业务布局,打造差异化优势。另一方面,引入产品大多是已进入临床或已上市的产品,已有数据可以初步验证产品的疗效和安全性,这将会加速国内的上市获批流程,尽快给中国患者带来更多的治疗选择。     “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全球化的加速发展,要求生物科技企业不仅要积极‘引进来’,还必须不失时机地大胆‘走出去’。”     王昕博士进一步说道,“随着国内创新药生态环境逐渐构建成熟,生物科技企业不断通过 License-out 交易把国内技术带出去,利用与跨国企业的合作更好地参与全球化竞争。      由于跨国药企注重产品的创新性以及疗效数据等,国内生物科技企业开始加快创新技术平台的建立及开发,提高新药开发效率,缩短与国际大型制药公司间的时间差,以便走进更大的国际市场。” 把技术、设备和产品带出去的优势在于,一方面,与跨国药企的合作意味着可以利用他们在全球从注册、临床到商业化的经验,同时,在大量 License-out 项目的带动下, FDA 开始认可中国临床数据,这将有利于国内产品推进国际化。而跨国药企在不同的商业渠道上的资源,也可帮助药企实现产品商业利益的最大化。特别对于有出海需求的国内药企,跨国药企的背书更有利于市场的拓展,可以把重心和资源集中在更有竞争力的项目上。 另一方面,这些企业可以在短期内获得充足的现金流支持来加强 in-house 对产品后续的研发。同时,获得的高额资金使公司更有条件引进新的技术、扩充新的管线、发展新的产业,并逐步形成自己的跨国公司,更好地参与经济全球化竞争。   总体而言,国产创新药的层次在政策的助力下不断提升,例如近年来颁布的一系列政策,避免了仿制药挤占药物审批流程、降低了创新药企业的成立门槛,鼓励新药研发创新,以及以患者需求为核心避免临床资源浪费。另外,创新药的研发水平也日益增长,包括海外授权数量的激增,国产创新药物适应症的多样化和药物全球化趋势。在新冠疫情的背景下,新冠疫苗的研发推动了行业技术快速发展,但疫情边际影响缩小,应更多聚焦企业的非新冠主营业务。   相信在国家政策引导、全球市场哺育、新冠疫情催化下, 2022 年中国的医疗健康行业将愈发融入全球的创新脉搏中。     随后,王昕博士分别就中国医疗健康产业在一级市场的融资和二级市场的资本助力展开了分析。   王昕博士认为,投融资是医药创新的生命线,对于推动研发和加速生命科学行业的商业成功至关重要。 数据显示, 2022 年上半年,全球及中国资本市场出现了一定程度波动。尽管相关资本整体趋于冷静,但是资本对初创企业的包容度持续提升,延续了其在 2021 年对前期融资项目的积极态度。愈来愈多有潜力和成长性的初创企业获得资本助力,在今年上半年进一步发展壮大。同时,在疫情影响下,本土医疗健康产业融资事件数量下降较为剧烈,基数低,而新冠疫情对医疗健康资本的涌入具有催化作用。 从全球的视角来看,全球医疗健康行业融资额不断攀升,全球融资轮次逐渐倾向前期,自 2019 年起全球医疗融资事件略微下降。但超 1 亿美元的大额融资事件占比增加,资金仍大量涌入医疗健康产业,表明投资机构倾向选择具备更明晰商业模式、稳定性更高的优质标的。   而中国医疗健康融资轮次未来逐步往后移,亦表明资本趋于理性,偏爱成熟标的,这也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投资者风险厌恶系数逐渐变大。   近年来,美国一直是全球医疗健康行业投融资最热地区,中国位列第二。从省份地域分布来看, 2022 年医疗健康投融资事件发生最为密集的五个区域依次是江苏、上海、北京、广东和浙江。融资事件上,江苏以 153 起融资事件实现了对上海的反超。融资额上,上海仍然居于全国首位,融资金额达到人民币 161 亿元。除北京之外,医疗健康融资热门区域以经济发达的长三角为主,无论是以事件数计还是以金额计占比均超过 50% 。   2021 年,全球生物制药领域共计 880 起交易,以 411.81 亿美元融资额高居医疗健康细分领域之首。生物制药、“互联网 + ”医疗、医疗信息化及 IVD 领域是全球医疗健康投融资热门标签。   其中,     因市场体量、研发投入所带来的高资金需求,生物制药始终占据历年融资额主导地位,融资额常年超 30% 。   与全球趋同,生物制药在我国资本市场亦常年占据医疗健康细分领域的主导地位,此外, IVD 和研发制造外包 CDMO 同样倍受资本市场青睐。 2021 年至 2022 年 H1 ,我国融资热点赛道聚焦在生物制药、 IVD 及研发生产外包。   截至 2021 年 12 月 31 日,全球股权融资规模达到 15,283 亿美元,同比增长 24.4% ,数据表明, 2021 年全球股权融资规模稳步增加,中国内地近两年持续排名第二。 与此同时,受到 A 股注册制的推动, 2021 年境内 IPO 募资额和数量创新高,较之港股 IPO 市场更为活跃。在医疗健康领域, 2017-2021 年间,上市企业数量在全球主要板块均呈增加态势,同样也是 A 股备受青睐。在中国 A 股市场,医疗健康行业 IPO 融资规模、 IPO 企业数量在所有行业中分列第三、第五位。     从上市的市值水平来看,     2021 年 A 股医疗健康行业的整体市盈率(剔除负值)高于美股和港股医疗健康行业,对于未盈利的医疗健康公司, A 股也体现出了显著的估值优势,除了 A 股本身的估值溢价外,与 A 股科创板对于未盈利企业上市的研发进展要求更高(创新药要求至少有一项核心产品进入关键性临床、排斥 in-license ) 、目前仅有创新药尚无未盈利创新器械公司上市也有一定关系。   从上市后日均成交量来看,   2021 年    A 股医疗健康行业二级市场交易活跃度,无论是整体板块还是未盈利生物医药企业的交易活跃程度均远超过港股。     预计   后期随着 A 股注册制的全面推行和市场政策的改革,未来 A 股市场相比港股市场将有更大的吸引力,将有更多的医药企业选择在 A 股进行融资。       “ A 股科创板和创业板平均审核天数分别为 300 天及 374 天,相较于港股和美股而言,审核周期长。审核阶段结束后, A 股注册申报也仍需要通过发审委 / 上市委会议,流程更复杂。因此,专业的上市申报团队将有助于帮助预上市企业更好的完成上市申报材料并成功冲关。”王昕博士说道,   “沙利文融合全球 61 年的咨询经验,进入中国 24 年来服务了大部分生物医药公司港股上市,自 2019 年 7 月科创板首批公司挂牌以来,科创板很多企业也援引了我们的数据和报告。”   根据沙利文研究显示,科创板生物科技公司多集中医药领域,绝大部分公司业务聚焦肿瘤药物、自身免疫性疾病药物和代谢性系统疾病药物的研发生产领域,其中占有较高市值的生物科技企业中以肿瘤药物研发公司居多。而港股 18A 生物科技企业在制药、医疗器械和 AI 医疗三大主要领域均有覆盖,其中医药领域重点聚焦于生物制药领域,医疗器械企业则集中在体外诊断、医疗设备、医疗耗材三大子版块。   1     8A 市场中基石投资者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    根据     捷利交易宝 APP 基石投资者数据,生物 -B 行业基石投资者合计 383 家,其中已有 379 家基石投资者解禁,其余四家将于 2022 年 9 月 30 日解禁。截至目前, 379 家解禁的公司中,有 170 家基石于解禁后仍盈利, 209 家基石于解禁后亏损。 若按解禁日计, 170 家盈利的基石投资者合计盈利约 106.32 亿港元, 209 家亏损的基石投资者合计亏损约 95.17 亿港元,整体生物 -B 基石投资者盈利净额约 11.15 亿港元。       放眼    整个 18A 市场,   根据沙利文捷利 ( 深圳 ) 云科技数据显示,      从 2022 年内最低价至今的涨跌数据来看,   生物 -B 整体上涨约 34.54% ,涨跌幅 TOP15 企业整体上涨约 54.83% ,反弹力度尚可;从上市至今的累计涨跌数据上看,生物 -B 整体下跌 37.33% ,涨幅 TOP15 企业整体下跌 28.4% 。   从当前市值上看,   截至 8 月 25 日, 18A 生物科技市值排名前 15 的企业,其当前市值较发行市值增长平均值约为 28.1% ;其中市值增长排名前三的企业,分别为康希诺生物增长 211.9% 、百心安增长 164.9% ,以及君实生物增长 85.2%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市值 TOP15 的企业中仅有六家企业当前市值较发行市值增长为正值,这使得之后发行的 18A 生物科技企业整体发行估值会逐渐趋于保守,甚至有折价发行的情况。   从基石占比上看,   18A 生物科技板块中市值 TOP15 的企业基石均值占比约为 39.0% ,全部 18A 生物科技已上市企业基石均值占比约为 43.92% 。故而生物 -B 类公司寻找基石,且比例相应不低亦是共识。当然也有无基石的,在当前市值排名 TOP15 的企业中仅 2 家无基石,比例较小。   受整体 18A 生物科技板块影响,可以预见未来一段时间内 18A 生物科技企业基本趋于保守态势,在发行市值方面顺应市场,基石占比也不会有大变化。   综上来看,目前生物科技行业已经形成了很好的进步,尽管出现了市值盘整,遇到下调压力,但是对标美国科技企业,生物科技作为科技领域发展的重要一环,前景仍然广阔。     王昕博士总结道,“从整个市场的大趋势不难发现,新药研发能力是生物制药企业想要长远、高速发展的唯一出路。在目前中国创新药企业仍以 Me-too 派生类药物为主的‘跟随模式’下,市场已经出现了靶点扎堆的情况。只有坚持研发高投入、差异化经营、国际化战略部署,才能有望占据行业高位。” 最后,王昕博士向在座嘉宾介绍了部分中国医疗健康产业的优质赛道,包括 mRNA 领域、细胞与基因治疗、智慧医疗等。   他表示,相信在经济增长、政策支持、技术进步和资本助力等因素的共同驱动下,中国健康医疗产业未来将会蓬勃发展。  
沙利文发布《2022年中国南方米行业研究》,解析中国南方米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
公司动态
2022/08/22

沙利文发布《2022年中国南方米行业研究》,解析中国南方米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

沙利文发布《2022年中国南方米行业研究》,解析中国南方米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中国作为水稻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已拥有 1.4 万多年的水稻种植历史。自新中国成立,中国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全面步入小康社会的跨越,大米产业也因此得到较大的发展。中国长江以南地区盛产籼米,又称南方米。南方米口感松散软滑,过去 5 年,中国南方米市场呈现良好发展。随着消费者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对大米口粮消费的刚性需求及下游食品加工业发展将进一步带动南方米的需求量。   弗若斯特沙利文( Frost & Sullivan, 以下简称“沙利文”),基于一手访谈调研和二手案头研究的方式,发布了《 2022 中国南方米行业研究》。   本报告独家发布于头豹科技创新 网 据行业研究分析结果显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国民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南方米市场的竞争已不再是供应层面的竞争,而是逐渐向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高端化需求的方向靠拢。高端南方米产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认可,且随着中国南方米行业规模化和品牌化加速,具有品牌价值的南方米加工企业将具有显著的竞争优势。 中国南方米定义及市场规模 大米按照原料稻谷类型划分,可以分为籼米、粳米、糯米三类。其中,籼米及粳米为国内主要的大米品种。籼米的主要产地在长江以南地区,因此籼米又称南方米。籼米由籼型非糯性稻谷制成,米粒一般呈长椭圆或细长形。根据籼稻的收获季节,又可分为早籼米和晚籼米两种。粳米的主要产地在东北,因此粳米又称北方米。粳米由粳型非糯性稻谷制成,米粒一般呈椭圆形。 中国是人口大国,是大米生产及消费大国。过去五年间,随着水稻种植技术的不断提升,中国稻谷单产量持续增长,稻谷总产量基本保持稳定。中国稻谷产量由 2017 年的 21,267.6 万吨上涨至 2021 年的 21,284.3 万吨。过去 5 年,中国南方米(籼米)市场呈现良好发展,南方米销量由 2017 年的 7,656.3 万吨上涨至 2021 年的 7,852.8 万吨。未来,随着消费者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对大米口粮消费的刚性需求及下游食品加工业发展,将进一步带动南方米(籼米)的需求量。未来五年,中国南方米(籼米)产量将保持 0.8% 的年复合增长率。   中国南方米行业产业链分析 中国大米行业发展较早,现已形成成熟的产业链结构。中国南方米行业的产业链涵盖了上游稻谷种植、中游大米加工以及下游大米的消费。中游的大米加工是整个产业链的核心环节,上下游运行情况对中游大米加工企业的发展、盈利及经营方式具有较大影响。 ·              上游分析     南方米产业链上游主要为原材料供应商,主要利用种子、农机、农药及化肥等农用品进行播种、耕种、施肥、收割等环节,为中游南方米加工商提供稻谷原料。   南方米的原材料主要为籼稻。籼型稻谷产区主要集中在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区域,水稻面积占全国的 95% 左右。按地区差异,又可分为三个区:华南双季籼稻区、长江流域单双季稻区和云贵高原水稻区。 ·          中游分析   南方米行业产业链中游主要为大米加工商,通过清理、砻谷、碾米等工序对稻谷进行加工,以最小的破碎程度将胚乳与其他部分分离。   中国大米加工市场开放较晚但发展迅速,早期主要由国有企业为主。随着中国大米加工行业的开放及成熟,行业开始向规模化、品牌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大中型加工企业依靠资金优势通过对业内小型加工厂的兼并整合,形成自己的品牌,扩大产业链,以集约化生产降低经营成本,增强了市场竞争力,逐步走向良性的发展轨道。近几年来,头部大米加工企业积极实施名牌工程,通过培育和宣传品牌,增强企业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推动经营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提高。   ·          下游分析   中国南方米产业链下游包括销售渠道及消费领域。其中,销售渠道包括线下销售渠道及线上销售渠道。线下销售渠道主要包括 KA 大型商超、农贸市场、经销商等。受限于大包装南方米在运输上具有一定难度,因此当前中国南方米产品在销售上主要依赖线下渠道,线上渠道占比不到 5% 。   近年来,随着电商模式的不断发展和壮大,线上销售渠道逐步成为南方米行业重要的销售渠道。当前中国南方米行业线上渠道主要采用品牌直销方式,在天猫、京东等综合电商平台设立品牌直营店。与线下渠道相比,线上渠道主要销售小尺寸包产品。 2019 年起,随着社区团购、生鲜电商等互联网电商模式的兴起,企业通过第三方运营商的自建仓储方式,有效提高了大米的线下运输效率,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南方米的线上销售占比。   中国南方米行业驱动因素分析   基于沙利文对中国南方米市场持续的市场追踪以及深入研究发现,以下三大类因素将持续驱动中国南方米行业发展:   1 )技术升级推动行业快速发展 在南方米加工工艺方面,传统南方米加工需经过多次碾米、抛光等精加工工序后,存在过度加工问题,加工后营养损失较大。近年来随着碾米技术、稻谷育种、真空包装等技术的不断突破及升级,南方米在保持原有口感、色泽等条件下,极大保留了大米营养价值。在加工方面,部分企业依托现代化信息技术,以订单情况来进行稻米的现碾现发;还有生产工厂通过低温储藏以及大米分级加工工艺等,进一步提升大米的品质。 在育种方面,随着中国育种技术的不断升级及水稻新品种的加速推广,中国南方米原稻在产量、品质、抗性等方面得到进一步提升。   在包装方面,部分头部企业开始利用真空包装机,推出小包装的真空包装大米,生鲜平台则通过定量灌装机打造小份量的瓶装、罐装免洗米。总的来看,两者在维持大米原有的风味、口感、色泽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免洗米一类产品还为时下年轻一代的消费群体带来了充分的便捷。   2 )政策利好,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中国政府先后出台多项政策重点扶持大米行业快速发展,中国南方米行业发展方向从注重数量向提升质量转变。例如在大米加工领域,中国出台的《粮食加工业发展规划 2011-2020 年》明确提出,至 2020 年,在稻谷主产区和大米主销区及重要物流节点,重组和建设一批年处理稻谷 20 万吨以上的大型龙头企业和若干个年处理稻谷 100 万吨的大型企业集团,建设完善的大米加工全产业链。政策的支持推进了中国南方米加工企业向规模化、集团化方向发展。   3 )企业规模化、品牌化发展,推动行业集中度提升 过去 5 年来,随着中国南方米市场的消费升级,南方米行业新品种、新技术的不断出现,促使南方米加工企业通过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持续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这也直接推动了头部南方米企业对优质大米生产涉及的设备、工艺、厂房的升级改造,以及对中小型南方米加工企业市场整合。 大中型的大米加工企业工艺流程灵活性强,可以用于不同原料品种的加工。大型南方米企业多采用的是双生产线或者是多生产线的生产模式,可以同时完成不同质量、不同等级大米的加工。而中小企业则不具备分级加工能力,主要是单线生产。另外,大型南方米企业通过行业整合实现规模化的生产体系,不断扩张产能。 中国南方米价格趋势分析 2016 年至 2021 年,中国小包装大米的零售价由 3.26 元 / 斤增长至 3.34 元 / 斤,中国籼米集贸市场价格由 2.45 元 / 斤增长至 2.61 元 / 斤。由于国家管控的及行业本身利润率不高等的因素,大米售价增长幅度有限。近年来大米价格维持小幅度增长的趋势,籼米的价格相较于大米整体,增幅略快。 中国南方米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生产端   稻谷种植及南方米生产加工将走向数字化发展。种植及加工业的数字化发展,将降低劳动力需求,提高生产力和效率,从而提升经济效益。    未来,南方米的数字化种植和生产将是重要趋势。   从地域分布来看,我国大米加工企业主要聚集在稻谷主产区。 1998 年之前,大米加工业以国有企业为绝对主导,随着粮食改革的深化,民营企业开始大量进入大米加工业,市场竞争逐渐多元化。一些中小企业深耕当地市场,以较低的价格沉淀了一批忠实消费者,并逐步扩大规模,树立自身品牌。   未来,大米行业将持续向规模化、品牌化、产业化的方向发展。   消费端   一方面,由于疫情涌现了一大批线上社区团购的需求,南方米品牌开始向线上自营店发力,配合一系列线上平台的活动吸引了一批对价格敏感的消费者   ,因此线上销售渠道占比将逐渐扩大。     另一方面,高端米由于其售价高,通常以小包装的规格出现,对于独居人群或小家庭来说,小包装米更符合其消费需求。相比 5kg 或 10kg 的规格,小包装米分量小,不易浪费。因此,在中国独居和小家庭人群越来越多的情况下,   高端小包装米或更受青睐。   基于中国高端南方米主要品牌销售的比较研究结果,沙利文做出确认:太粮品牌在中国高端南方米市场全国销量领先。销量成绩表明,太粮品牌产品受到中国消费者认可。   8 月 19 日,由中国粮食协会指导,中国粮食协会大米分会、广东省粮食协会主办,太粮集团承办,以“中国籼米,福泽世界”为主题的“ 2022 中国籼米产业论坛”于在中国广州隆重举行。活动上,沙利文主管合伙人兼常务副总裁王晨晖先生为太粮集团颁发“全国销量领先”证书。   沙利文主管合伙人兼常务副总裁王晨晖先生为太粮集团颁发证书   本文推荐阅读 本报告独家发布于头豹科技创新 网
沙利文受邀出席核酸汇 · 2022中国核酸药物与新型疫苗产业大会并发表演讲
公司动态
2022/08/20

沙利文受邀出席核酸汇 · 2022中国核酸药物与新型疫苗产业大会并发表演讲

沙利文受邀出席核酸汇 · 2022中国核酸药物与新型疫苗产业大会并发表演讲
2022 中国核酸药物与新型疫苗产业大会 2022 年 8 月 18 日 -19 日,由 Taas Labs 谈思生物主办的核酸汇· 2022 中国核酸药物与新型疫苗产业大会在武汉召开。本届大会深入专注核酸与疫苗领域,聚焦新兴疗法市场前景及发展趋势、 RNA 核酸类药物及疫苗类药物开发的难点痛点等,整合国内外及全产业优质资源,以专业视角,发展眼光,把握产业风向,推动生物科技产业创新与行业发展。   弗若斯特沙利文( Frost & Sullivan ,简称“沙利文”)大中华区执行总监刘伟奇受邀出席大会并就新冠疫苗市场现状及 mRNA 药物发展趋势发表演讲。 沙利文大中华区执行总监 刘伟奇 刘伟奇表示,全球新冠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国内疫情呈现多点位发生的特点,不断出现新毒株呈现更强的免疫潜逃及传播速度,疫情新一轮蔓延的态势强化了提高疫苗覆盖率以及疫苗迭代的迫切需求。   通过接种疫苗建立群体免疫屏障,减缓病毒变异速度、保护高危人群,目前仍是应对疫情常态化的最有效措施。   疫苗产业链呈纵向一体化,涉及多个领域,具有覆盖广、流程多的特点,新冠疫情推动与疫苗产业链关联度高的行业和企业迎来了快速发展。   “我国疫苗产业链上的高端研发及产业化所需关键仪器、设备、原材料等,仍然严重依赖进口,实现高质量的国产替代将保障疫苗全产业链自主可控,增强疫苗产业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刘伟奇说道。     当前,全球新冠疫苗主要技术路线呈现多种技术路线并行的态势,其中四种疫苗类型研发进展最为迅速,分别为灭活疫苗、病毒载体疫苗,重组蛋白疫苗、 mRNA 疫苗,为接种者的疫苗选择带来了更多可能性。国内已上市的疫苗采用的疫苗技术为灭活疫苗、病毒载体疫苗和重组蛋白疫苗,异源技术的 mRNA 疫苗的国产研发尚在临床阶段,有望弥补目前国内该类型疫苗的空缺。   为满足疫情控制的迫切需要,新冠疫苗的开发有着疫苗史上前所未有的速度。   据刘伟奇介绍,一般情况下,疫苗的开发过程漫长,从识别抗原到进入市场通常需要 10-15 年的时间,而新冠疫苗仅用了 1 年不到的时间。 数据显示,全球已有 41 种新冠疫苗获批。其中,亚单位疫苗占比最大, 11 种疫苗纳入 WHO 全球紧急使用清单(简称“ EUL ”), 3 种国产疫苗纳入 EUL 。目前,中国已有 7 种新冠疫苗获批附条件上市或紧急使用,多为灭活疫苗,且凭借成熟的技术和研发生产经验,不良反应发生频率较低。 此外,中国在研得新冠疫苗管线中不乏雾化吸入式疫苗, mRNA 疫苗占比最大,其中艾博生物进展最快,产品步入临床 III 期,已有新冠疫苗产品上市的康希诺也于近期获得 mRNA 新冠疫苗临床批件。 刘伟奇指出,新冠疫情改变了药企的竞争格局。 mRNA 疫苗登上历史舞台,保护率表现优异,两款 mRNA 疫苗销售额远超其他新冠疫苗, 2021 年 Cormirnaty 全球销售额高达 410 亿美元,辉瑞也借此成为药物销售额最高的药企。 随后,刘伟奇为大家介绍了 mRNA 药物的发展趋势。   他表示,相较于传统疗法, mRNA 药物在有效性、安全性、灵活性以及产能方面拥有独特的优势,基于 mRNA 的治疗平台具有的广阔市场前景,随着 mRNA 疗法技术进步、稳定性提升,人们对 mRNA 的了解逐渐深入,将成为治疗许多疾病领域的理想平台。 “ mRNA 药物研发生产是一个非常系统的学科融合,上下游相关产业较传统药物而言,分工更为专业。”刘伟奇进一步说道,   随着 mRNA 技术应用的不断成熟以及疫情期间 mRNA 疫苗的广泛使用,带动了上游产业链的蓬勃发展,各领域公司业务实现爆发式增长,但国内 mRNA 产业链仍处于萌芽阶段,目前尚无绝对龙头公司出现。     从全球市场来看,截至目前,全球共有 3 款 mRNA 产品上市, 56 款 mRNA 药物进入临床阶段。 2020 年 12 月, FDA 先后批准了辉瑞与 BioNtech 和 Moderna 的两款 mRNA 新冠疫苗紧急使用,两款疫苗分别于 2021 年及 2022 年获得了正式批准。 2022 年 8 月, Moderna 的二价新冠疫苗 mRNA-1273.214 在英国获批。 已经进入临床阶段的 mRNA 药物,主要集中在疫苗领域。除 mRNA 新冠疫苗紧急上市外,其他大多处于早期阶段,其中免疫疗法中的肿瘤免疫治疗和感染性疫苗的应用最多也最为成熟。此外,递送技术的发展将推动 mRNA 药物在蛋白质补充或替代疗法中的应用,进一步扩宽其适应症领域。 而国内目前尚无获批上市的 mRNA 产品,进入临床阶段的产品也不到 10 款,适应症同样集中在新冠。     最后,刘伟奇总结道,“虽然 mRNA 药物的研发还存在着许多挑战,如 mRNA 分子量大、具有更高的免疫原性、容易降解、递送困难等等,但随着技术应用逐渐成熟,在大量生物技术公司涌现、资本市场投融资热潮等因素的推动下,我们相信,      未来 mRNA 药物的治疗领域扩增将会不断扩增,疗效和安全性也会得到同步提高,研发体系逐步完备,伴随着合作商业化的趋势,产业链上下游有望实现快速发展。     ”
沙利文高管受邀出席第24届上海生物技术与医药研讨会并发表演讲
公司动态
2022/08/20

沙利文高管受邀出席第24届上海生物技术与医药研讨会并发表演讲

沙利文高管受邀出席第24届上海生物技术与医药研讨会并发表演讲
BIO-FORUM 2022 8 月 17 日 -19 日,由上海市生物医药科技发展中心主办的第 24 届上海国际生物技术与医药研讨会( BIO-FORUM 2022 )在沪举办。大会以“突破融合,科技创新驱动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围绕着生物医药颠覆性技术、细胞治疗前沿技术、抗体药物研发、核酸药物技术、人类遗传资源管理与生物安全、长三角生物医药创新发展、新型疫苗研发、合成生物学、药物绿色合成、生物医学工程技术与创新等内容进行深入交流、研讨。   弗若斯特沙利文( Frost & Sullivan ,简称“沙利文”)大中华区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头豹联合创始人兼 CEO 杨晓骋先生受邀出席青年论坛并就 18A 规则下的港股生物科技上市公司表现及生物制药赛道发展发表演讲。 沙利文大中华区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头豹联合创始人兼 CEO 杨晓骋 据杨晓骋介绍,港股 18A 生物科技企业在制药、医疗器械和 AI 医疗三大主要领域均有覆盖,其中医药领域重点聚焦于生物制药领域,医疗器械企业则集中在体外诊断、医疗设备、医疗耗材三大子版块。其中,上市的 18A 生物 B 公司超 70% 的公司集中在创新药和创新疗法领域,而其他业务属性的公司数量相对较低。 18A 生物制药企业共 50 家,企业专注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眼科、生物疫苗、细胞治疗、糖尿病、传染病、呼吸系统疾病和罕见病药物九大领域。其中,中国肿瘤药物市场在过去五年经历快速增长,并有望持续增长;另外八大细分行业市场规模中,预计细胞治疗、罕见病药物、自身免疫性疾病药物、生物疫苗、眼科药物赛道在未来五年增幅领先。   制药赛道公司总市值 7,374.3 亿港元,中位数 96.5 亿港元。行业二八效应明显,百济神州市值占企业总市值的 29.1% ,接近于市值后 27 家 18A 生物制药公司的全部市值总和。 杨晓骋指出, 18A 公司的发行与新股市场的整体热度密切相关, 2020 年发行上市的公司表现最好,而 2021 年上市的公司表现相对较差。从发行情况来看, 18A 公司一般低于 25% 的股份占比进行发行,大部分 18A 公司都有 50% 的回拨比率,充分显示投资者申购踊跃;相较于 2018 年,在 2019 年上市的生物公司的发行结构则有明显的区别变化,基石投资者开始踊跃介入。数据显示, 2020 年对于生物 -B 公司是最好的一年,基石投资者疯狂介入; 2021 年随着香港恒生指数巨幅震荡,新股发行也出现巨大的转变,新股发行市场冷淡。 在 18A 公司发行过程中,共有 174 家基石投资者参与了新股发行,持仓占比占 18A 公司全球发售市值比为 43.33% ,平均持仓市值约 9.6 亿港元。基石投资者资质的好与差,在一定程度上又决定了 18A 公司上市时的市场热度。而基石投资者表现中, Lake Bleu Prime Healthcare Master Fund Limited 参与了 15 家 18A 公司发行,参与发行总持仓市值约 17.89 亿港元。   最后,杨晓骋向在座嘉宾简要介绍了沙利文在医疗领域提供的服务以及业绩表现,    “沙利文作为上市行业咨询细分领域的头部企业,能够为生物科技企业提供一站式投融资咨询服务,在 2018-2021 年港股医疗领域拥有超过 85% 的市场份额。同时,沙利文可协助企业完成深度文章和行业白皮书的撰写,并进行多渠道传播。 ”
电动两轮车电池技术新突破,石墨烯技术开创长续航电动两轮出行新时代
公司动态
2022/08/20

电动两轮车电池技术新突破,石墨烯技术开创长续航电动两轮出行新时代

电动两轮车电池技术新突破,石墨烯技术开创长续航电动两轮出行新时代
中国作为最大的电动两轮车市场,保有量已经突破 3 亿辆。新国标的颁布从多个方面对电动两轮车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和规定,促进电动两轮车行业朝着规范生产、安全行驶的方向发展,电动两轮车市场的发展迎来了一个新的阶段。与此同时,续航能力一直是大多数消费者选购电动两轮车时的核心关注点,续航问题也是目前电动两轮车行业最突出的用户痛点之一。   对此,雅迪等领先的电动两轮车生产企业纷纷致力于通过技术创新实现电池续航性能的提升,如雅迪推出的石墨烯电池为行业首创,其能延长电池使用寿命、充电速度以及充放电稳定性,凭借其高性能,上市至今销量超 4,500 万只。 电动两轮车市场背景综述 中国电动两轮车行业二十年来经历了产品需求、车辆用途、购买渠道的变化,同时政策监管的变化也影响着整体市场情况。随着行业新政的颁布,电动两轮车市场的发展迎来了一个新的阶段,市场孕育着巨大的发展机会。 ·          需求供给变化 城市拥堵问题加剧,通勤需求增长推动了电动两轮车销量的增长;此外,电动两轮车的消费群体逐渐年轻化,对于产品提出了更高的期望,对于车辆的外观、智能化和相关性能也有了更高的标准。   ·          市场竞争情况 电动两轮车新国标政策发布后,行业标准对于车辆的配置和性能要求更高,导致小规模的生产商纷纷退出市场,提高了电动两轮车行业的专业性,电动两轮车市场集中度逐渐上升,消费者的品牌意识持续提高,一线品牌如雅迪等品牌销量持续增长。 ·          品牌战略发展 在过去几年,品牌商主要通过在全国范围内布局经销商网络,以此不断开拓市场。随着一、二线城市电动两轮车市场的饱和,以及诸多城市“禁摩令”的出台,电动两轮车品牌正逐渐转向更低线城市和乡村。此外,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发展,消费者的触媒渠道发生巨大改变,品牌商也正逐渐变革营销模式,利用新兴渠道进行推广和销售。 ·          新政策 新国标从多个方面对电动两轮车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和规定,促进电动两轮车行业朝着规范生产、安全行驶的方向发展。同时,“一盔一带”倡议致力于从消费者层面提升安全意识和养成规范行驶行为。对于重视自主研发、质优环保的企业与商家,新国标既是规范要求,又是发展机遇。 ·          新趋势 随着 GPS 定位、物联网、 5G 、人工智能、生物识别等新兴技术的发展以及互联网 + 的来袭,电动两轮车逐渐步入智能化时代,智能化已经成为电动两轮车行业重要的产品升级方向及技术突破口;另一方面,国家有关部门也在加快电池标准化问题研究,推进动力电池充换电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新国标推动行业规范化发展   电动自行车新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 GB17761-2018 )于 2018 年 5 月 15 日发布,并于 2019 年 4 月 15 日起实施。同时,为推进新标准实施,进一步规范电动自行车生产、销售和使用管理,市场监管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及公安部于 2019 年 3 月 14 日联合发布《关于加强电动自行车国家标准实施监督的意见》,对电动自行车的生产管理、销售监管、使用管理、非标车的处理等诸多方面提出了指导意见。 行业新标准和新政策的陆续颁布对规范电动两轮车行业的发展以及提升道路交通安全有重要意义,进一步推动新国标电动两轮车销量上升,具体如下:   规范电动两轮车的生产,提升道路安全管理 新国标从多个方面对电动两轮车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和规定,包括整车标志、整车安全、机械安全、电气安全、防火性能、阻燃性能、无线电骚扰特性等,电动自行车新国标对车速、重量、外形、电池等关键指标有着严格规定,促进电动两轮车行业朝着规范生产、安全行驶的方向发展。同时,“一盔一带”倡议的提出也意味着行业对于电动两轮车道路安全行驶的关注不断提高,致力于从消费者层面提升安全意识和养成规范行驶行为,促进行业的和谐发展。   ·          促进行业优胜劣汰、整合升级 对于多年来固守大功率电动两轮车的厂家与商家来说,新国标无疑将是一场风暴;但是对于重视自主研发、质优环保的企业与商家,新国标的出台,未尝不是一次机遇。生产符合新国标规定的电动两轮车,反而能够借此增强市场竞争力。对于遵守新国标规定的电动两轮车企业,新国标既是规范要求,又是机遇蓝图。 ·          换车需求促进新国标车销量上涨 随着新国标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各地陆续出台了电动两轮车上牌的规定要求,从而产生了换车升级需求,尤其是在监管严格的省份,消费者更早的关注新国标的实施情况并在选购电动两轮车时选择新国标电动两轮车,或者积极参与以旧换新的方式购买新国标电动两轮车,从而带动了电动两轮车行业整体销量的新的增长。 消费者里程焦虑,对于电池的续航能力有更高的要求 为进一步了解中国电动两轮车行业消费者需求,沙利文对 10,000 名电动两轮车消费者进行了问卷调研。根据消费者调研结果,消费者对电动两轮车最为担忧的问题为电池续航问题。对于新国标的新型电动两轮车,消费者最为期待的仍为车辆的续航能力的提高。 面对消费者“里程焦虑”,提高电动两轮车电池续航能力是关键所在。电动两轮车行业参与者开始着力于提高电池能量密度或降低单位能量电池成本,从而使电动两轮车搭载更高电量的电池。目前,单位体积内,石墨烯电池具有更高密度的能量储备,可实现比常规电池更长的续航里程,石墨烯在电池中的使用已成为行业重要应用方向。 作为电动两轮车行业的领先品牌,雅迪首创的 TTFAR 石墨烯电池寿命超普通电池 3 倍,可循环充放电高达超 1,000 次。石墨烯是 21 世纪重要的新材料之一,其具有高导电性、高导热性、高柔软性。石墨烯在电池上的使用,使电池具有更长的使用寿命、更快的充电速度、以及在极端寒冷条件下稳定的充电和放电周期。 TTFAR 石墨烯 3 代 Plus 电池拥有行业领先的抗低温技术,其在电池中加入防冻电解液,能够有效提升电解液的扩散速率,提高电池的反应活性,让电池能够直面冬季低温考验,并且在容量提升同时,兼顾低温性能,确保电池在冬季也能保证长续航。 雅迪石墨烯电池技术,引领行业创新 8 月 18 日,在雅迪科技集团(以下简称“雅迪”)无锡总部举办的“超强来电 超长续航” 2022 年雅迪科技集团能源科技大会上,雅迪在活动现场对 TTFAR 石墨烯 3 代 Plus 电池以及 TTFAR 碳纤维 2.0 锂电进行碾压、冰冻、容量等极限测试,并发布了行业首发三年质保 TTFAR 石墨烯 4 代电池,再一次向市场证明雅迪技术研发实力。 同时,   雅迪研发的石墨烯电池为行业首创,是新国标电动两轮车最大容量锂电池,累计销量超 4,500 万只。   这不仅意味着雅迪在电池能源上取得了科研突破与性能升级,也标志雅迪以科技创新为引擎,开创长续航两轮电动出行新时代。   自成立以来,雅迪始终坚持以创新为主导,不断推出符合市场期待的产品。如今,电动出行领域进入消费升级时代,雅迪依然紧握创新引擎。在本次活动上,雅迪的科技创新能力再度收获权威认可,获得沙利文颁发的行业首创石墨烯电池、雅迪首创新国标电动两轮车最大容量锂电池双认证证书,使这家全球领先的电动两轮车智造企业再次成为行业及媒体关注的焦点。 沙利文大中华区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陆景先生为雅迪公司代表颁发证书   雅迪石墨烯电池载誉而归,上市至今销量超 4,500 万只,获得了沙利文颁发的累计销量超 4,500 万只的认证证书。 沙利文大中华区执行总监向威力先生为雅迪公司代表颁发证书 雅迪电动车凭借在电池能源技术、电机、电控、充电器等方面的重大技术提升,向市场证明自身实力。国际领先 TTFAR 电机,优化磁路设计,增加功率密度,提升电机效率,更高效运行,实现更远续航里程; TTFAR 氮化镓充电器,采用领先氮化镓材料,体积更小更便捷,智能通讯技术实现充电器对电池的过充保护,有效延长电池寿命; TTFAR 智驾电控核芯,新增了 TTFAR+SPORT 双骑行模式,是动力里程双兼顾的最佳解决方案。 现阶段,石墨烯在电池中的使用已成为行业的重要方向,雅迪作为新型技术的开创者和引领者也将持续不断地发掘行业新机遇,在完成自我突破的同时,推动行业发展与可持续创新,向世界展现中国科技的硬实力,引领行业向更国际化、高端化的市场攀登。
沙利文受邀参与华为云大咖说线上分享会,解读《2022年云原生市场研究报告容器篇》
公司动态
2022/08/18

沙利文受邀参与华为云大咖说线上分享会,解读《2022年云原生市场研究报告容器篇》

沙利文受邀参与华为云大咖说线上分享会,解读《2022年云原生市场研究报告容器篇》
华为云大咖说·“容器”新势能 近几年,容器的应用率不断提升。然而,当容器在不同的环境应用时,如何提升效率、管理、优化成本及如何拆解大规模部署带来的复杂度问题,才是当下开发者们一直在密切关注的。 在此背景下, 8 月 17 日,华为云大咖说栏目组织了一场以“容器新势能”为主题的容器专场直播。 弗若斯特沙利文( Frost & Sullivan ,简称“沙利文”)上海研究院院长丁卓文受邀参与分享会,与华为云分布式云原生首席架构师张琦、美图高级技术总监王关胜一起,聚焦容器技术现状,共同探讨在分布式云、多云环境下容器部署的难点、解决方案及未来优化方向。 容器的应用率不断攀升,给软件开发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那么从技术采用生命周期的视角去看,容器技术是否已经趋近成熟?目前的发展现状、显性特点、技术挑战以及未来演进又如何? 在主题分享环节,丁卓文为大家解读了沙利文最近新发布的《 2022 年云原生市场研究报告容器篇》。   她指出,从云原生和容器各自的发展历程看,容器技术是云原生的关键基础,两者的发展相辅相成。   云原生时代的大门是从创新了容器镜像应用打包方式的 Docker 在 2013 年推出之后正式打开的,而容器技术则是得到云原生生态的助力后逐步走向成熟。 容器降低了部署架构各环节的耦合程度,使应用不受环境限制地在不同计算环境间快速、可靠地运行,具有底层资源占用少、可移植性高、敏捷度高、弹性高的优势,是释放云原生价值的关键基础。 目前容器技术在隔离性、安全性方面还需进一步改进,这也是未来整个行业的发展重点。除此之外, API 统一、架构简化、轻量化、支持不同级别的资源隔离、支持异构环境和异构资源也是容器未来的发展趋势。 从需求端的视角来看,   到目前为止,云原生的概念已逐步明晰,尤其是在华为云在业内首次提出了云原生 2.0 的理念之后,沙利文认为行业将步入新的发展阶段,云的真正价值将迎来更好地释放。   进入云原生阶段,企业能够最大程度地利用云原生厂商提供的服务,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灵活度,充分地发挥云的价值,更高效、更专注地进行应用的开发和运维,推进业务的发展。 现阶段最为关键的需求场景是多云、混合云的部署,除此之外,容器还能够解决云边协同、统一部署和管理方面的挑战,以及实现离线业务和在线业务的混合部署等。容器的高弹性优势也在赋能企业实现资源的快速部署以及弹性伸缩方面得到了非常好的体现。 从供给端的视角出发,综合云服务厂商与专业云计算厂商两类厂商在合力推动云原生及容器行业的发展。其中,综合云服务厂商拥有的资源非常丰富,凭借自身公有云业务的一些优势能够加速容器的市场教育。而专业的云计算厂商专注于私有云方面的深耕,通过精细的定制化服务能够提高容器在私有云的一些渗透率。 如今各个厂商都在非常积极地拥抱开源生态,国内云原生开源生态逐渐壮大。   “报告中,沙利文从应用、产品和生态三个维度构建了云服务厂商容器的综合竞争力体系,评价主流厂商的竞争优势和壁垒,其中华为云的各项评分的表现都较为出色。”丁卓文说道。 值得一提的是,华为云联合云原生技术基金会 CNCF 、中国信通院一同成立了创原会,从标准、技术、实践等多个维度共同推动了云原生生态的完善,加速了云原生和行业、业务的融合,促进了产业发展。 容器的应用率不断攀升,给软件开发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那么从技术采用生命周期的视角去看,容器技术是否已经趋近成熟?目前的发展现状、显性特点、技术挑战以及未来演进又如何? 在主题分享环节,丁卓文为大家解读了沙利文最近新发布的《 2022 年云原生市场研究报告容器篇》。   她指出,从云原生和容器各自的发展历程看,容器技术是云原生的关键基础,两者的发展相辅相成。   云原生时代的大门是从创新了容器镜像应用打包方式的 Docker 在 2013 年推出之后正式打开的,而容器技术则是得到云原生生态的助力后逐步走向成熟。 在随后的圆桌共话环节,丁卓文与两位嘉宾一起,共同探讨了云原生容器的未来发展。 Q : 目前的云原生容器技术已经进入商用拓展期,这是不是意味着,容器技术已经完全成熟?容器技术的下一个阶段在哪? 丁卓文:   进入商用拓展期,更多地反映出来的是容器产品的商业形态以及整个市场的趋势的确定,产品在市场上的渗透率在明显提升,所以并不能说完全等同于容器技术成熟度的确认。   从商用的角度来看,容器技术的下一个阶段应该是会在加强不同领域的应用能力,能够更好的服务企业包括用户的需求,比如说云边协同、多云混合等等。   而在技术层面,演进的核心应该是能够怎么样达到安全又好用。 Q :边缘计算被称为云原生的新边界,容器技术将发挥哪些新的势能? 丁卓文: 目前容器技术在边缘计算上的应用主要是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云和边的统一运维,另一是提高边端的资源利用率。首先   云边协同   肯定是未来整体大的发展趋势,现在落地的很多应用规模越来越大,用户的需求也越来越复杂,企业的业务也变得越来越丰富,在这个过程里容器技术,与不同的技术结合以满足越来越复杂的需求。另外,   容器技术在统一运维管控的方面的能力,也会在各大厂商包括华为云在内的产品迭代过程中,变得更加稳定可靠。 Q : Kuberentes 难用问题在未来会不会彻底被解决掉? 丁卓文: 应该是可以解决掉的,大概通过两种方式。一个是企业可以直接使用云厂商提供的一些产品,云厂商比如说华为云其实拥有非常专业的团队,也在不同的细分应用场景有非常好的实践。而另外一个方式就是企业利用开源工具来简化操作的复杂性。 Q :企业当前对于容器的利用规模大概是呈现什么样的趋势,这样的趋势给开发者和企业发出了什么样的信号呢? 丁卓文:   目前所有的研究中都显示,企业对于容器的利用规模在呈现一个持续扩大的趋势,无论是从广度还是深度上。广度上,许多行业场景其实都已经覆盖到了;深度上,在企业不同业务场景中,容器技术都会被利用到,容器技术正在与业务场景产生一个深度的结合。   但无论是容器还是云原生,其实都离不开开源,我们能看到的,当下的云厂商和开源社区贡献者都在为完善开源生态做出努力,相关产品也在变得越来越好用,整个行业的发展呈现出一个非常健康的发展态势。   本文推荐阅读
沙利文高管出席I-CAR 2022第五届细胞免疫疗法深度聚焦论坛
公司动态
2022/08/15

沙利文高管出席I-CAR 2022第五届细胞免疫疗法深度聚焦论坛

沙利文高管出席I-CAR 2022第五届细胞免疫疗法深度聚焦论坛
2021 年在中国细胞治疗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国内迎来了两款 CAR-T 产品的获批, CAR-T 疗法迈向商业化新纪元。与此同时,关于通用型和实体瘤的探索频频传来好消息, TCR-T 、 CAR-NK 、 TIL 等多种疗法同台竞技,免疫治疗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为患者带去新的治疗曙光。   在此背景下, 2022 年 8 月 11 日 -12 日, I-CAR 2022 第五届细胞免疫疗法深度聚焦论坛在浙江省杭州市举办。弗若斯特沙利文( Frost & Sullivan ,简称:沙利文)大中华区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毛化先生受邀出席活动并参与圆桌论坛,共话细胞治疗产业化进程。 圆桌环节由上海易慕峰生物创始人 &CEO 孙敏敏博士担任主持人,毛化先生与星奕昂生物商务发展和战略副总裁孙木博士、博生吉医药联合创始人兼总裁张波桢及深圳高特佳投资执行合伙人滕宇航一起,共同就 CAR-T 治疗科研转化到成药的困境、国内细胞治疗产业化进程阶段、产业化进程面临的挑战、企业方及资本方如何合作加速细胞治疗产业化以及国内细胞治疗行业市场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预测等话题展开讨论。 沙利文大中华区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 毛化 在全球细胞疗法市场规模快速增长的大趋势下,细胞疗法在我国也彰显了巨大的发展潜力。据沙利文分析数据显示,中国 CAR-T 市场预计将在 2025 年市场规模达到 11.5 亿美元,在 2030 年达到 41.9 亿美元;中国干细胞市场规模预计在 2025 年和 2030 年预计将分别达到 0.7 亿美元和 15.5 亿美元。   毛化先生表示,在基因编辑技术、细胞工艺的不断成熟以及国家政策支持创新医疗技术和完善的临床指导原则背景下,中国细胞疗法行业驶入了良性有序的快速发展轨道,细胞疗法已成为我国生物医药研发领域的最热门的领域之一。 免疫细胞疗法作为继手术、化疗和放疗之后的第四种肿瘤治疗方法,是当下肿瘤治疗领域最具前景的发展方向之一,打开了肿瘤免疫策略的新纪元。免疫细胞疗法的主要类型有 CAR-T 、 TCR-T 、 TIL 和 CAR-NK ,从临床进展程度上来,截至 2022 年 6 月 6 日,中国免疫细胞疗法领域中,研发进展最为迅速为 CAR-T 疗法,在研临床试验数量达到了 12 个,随后是 TCR-T 、 TIL 和 CAR-NK 。按照适应症拆分,目前所开展的临床试验主要集中在血液瘤领域,数量上约占 66% ,实体瘤领域的临床数量约为 34% 。   毛化先生表示, CAR-T 疗法在我国已为恶性血液肿瘤患者带来了希望,随着我国更多针对实体瘤的细胞治疗产品进入临床研发阶段,研究工作将取得更为丰硕的收获,未来有望攻克实体瘤的堡垒。   CAR-T 疗法在实体瘤领域突破不断,但仍存在耐药性、抗原异质性及免疫逃逸等技术难点亟待解决和优化。   为了解决临床探索中的种种挑战,生物技术公司开发搭建了多种创新型技术平台,作用机制包括运用新型的基因编辑技术、 提高 CAR-T 细胞迁徙与浸润能力、抑制肿瘤的免疫逃逸以及调控肿瘤微环境和提高 CAR-T 对抗原的识别能力。 目前已经进入临床阶段的治疗类干细胞产品主要分成两个来源,成体干细胞和多能干细胞。据悉,全球已有十余款干细胞产品在不同国家获批上市,但其均来源于成体干细胞。成体干细胞来源的干细胞产品存在着批间工艺稳定性的问题,而多能干细胞不同批次产品来源于同一种子细胞,且增殖分化能力强,体外培养和诱导分化技术的升级迭代推动实现了多能干细胞定向分化 成功能细胞,使干细胞按照质量可控的标准化、规模化药物生产成为可能。   “多能干细胞显示出了良好的成药优势以及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将推动“干细胞药物”的发展。”毛化先生说道。 2017 年 CDE 对按照药品进行研发与注册申报的活细胞产品提出了明确的临床研究原则,并于 2018 年新受理了干细胞疗法的临床注册申请。随着政策监管的调整,国家层面对干细胞科技和行业发展的日益重视与关注,我国干细胞产品的临床试验获批数量增长显著, 2019 年及以前总共仅开展了 3 个临床试验,而 2020 年和 2021 年的临床数量分别达到了 4 个和 6 个。目前我国尚未有获批产品上市,临床进展尚处于早期阶段。基于干细胞调控机制的创新性和灵活性,在研管线涉及的疾病治疗领域广泛,更是为一些难治性疾病带来了治疗可能性。目前已经覆盖了消化疾病、免疫疾病、运动系统疾病、血液疾病等多个治疗领域。 毛化先生指出,相比欧美发达国家,中国的细胞治疗起步较晚,但中国在这一前沿领域上的跟进动作上已然十分迅速。   在技术革新、政策扶持、资本热潮以及生物技术公司涌现等多重因素助力细胞疗法的背景下,随着临床实践经验日益积累,研发成果将更多、更快地转化落地,我国细胞疗法将在不远的未来迈入黄金发展期。   沙利文在细胞治疗领域拥有丰富的研究经验,近 20 多年来,沙利文团队为多家国内外优秀的生物制药企业提供了融资财务顾问、 IPO 行业顾问、战略咨询、管理咨询等服务,包括:药明康德、和元生物、金斯瑞生物、 Hillgene 、药明巨诺、永泰生物、泽辉生物等。
沙利文受邀出席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研讨会
公司动态
2022/08/15

沙利文受邀出席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研讨会

沙利文受邀出席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研讨会
8月11日-12日,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上海举行。此次研讨会由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办公室主办,新华社粤港澳大湾区运营中心(总部)、经济参考报社(新华健康)、深圳市乐土生命科技投资有限公司承办。新华社、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上海市政府和上海市卫健委、上海市药监局、上海市经信委、上海市奉贤区政府等领导,以及生物医药企业、金融投资机构等业内专家及行业人士齐聚一堂,共同探讨长三角“生物经济先导区”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弗若斯特沙利文( Frost  & Sullivan,简称:沙利文)大中华区医疗团队咨询总监陈镇荣受邀出席研讨会并参与乐土沃森大讲堂院士论坛第四期,与上海国鸿智臻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合伙人金辉、中博瑞康(北京)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魏东兵、上海康抗生物医药有限公司CEO姜伟东一起,共话集采政策下生物医药企业的破局之道。   沙利文大中华区医疗团队咨询总监   陈镇荣       主持人:      转型是仿制药企业面临的重要关卡,创新药有着研发特点,现在随着创新药的蓬勃发展,首创药难度更大了,仿制药价值越来越低,创新药如履薄冰,药企到底该如何发展呢?     陈镇荣:   确实,我们之前有遇到很多创新药企业,都是做首创药的企业,有许多非常具有情怀的企业家,他们的初衷就是把最好、最新的治疗方式方法引入国内,造福于患者。   但像主持人讲的一样,国家现在有医保控费的宏观背景在,也有这种降低患者用药费用的需求。从患者端来说,在整个医疗过程当中,也会经常碰到治疗费用和难以支付的情况,所以有很多企业在做创新的同时,也会做一些仿制药。整体来看,我们注意到在集采政策下,很多仿制药面临了很大程度的价格端的折扣。   研发创新药周期长、资金投入多,很多药企可能会面临研发费用短缺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改良新药是一个比较好的方向,也已经有许多企业在往这个方向发展。创新药的研发周期和资金投入有个说法是 “十年十亿”,再看仿制药,研发周期大概在3年,资金投入一般少于1,000万美元。而改良新药刚好处于两者之间,整个研发周期在8年左右,相对来说比较短一些,研发投入大概会在5,000万美金左右,基本会低于1亿美金。因为改良创新药基础比较牢固,它是基于已经获批的、在临床上被证明有实际获益的基础上,再去做盐型、晶型、剂型和给药途径的改良,使其有更好的生物利用度,或者以更少剂量去使用,以降低药物副作用。   有一些大分子药物、抗体药物要注射使用,比如胰岛素,患者需要长期注射使用,相对来说不太方便,更不用说一些肿瘤类的药物。从患者的角度来说,会希望能够看到有一些改良给药途径的药物出现,比如说胰岛素可否从注射剂变成口服剂?这种改良对患者来说会非常有益。还有一些口服制剂,在癌症患者身上使用起来也不是很方便。比如说消化道肿瘤患者使用口服药物就非常麻烦,我们知道如果做过消化道肿瘤切除的患者,药物吸收利用是非常低的。我们注意到有些厂商开始做口溶膜剂,这些都是很好的研发方向。     总结来说,改良新药在研发投入上,时间、金钱的投入都要少很多,对于药企来讲是降低研发投入并提供成功率的好方法。    其次,改良新药在上市之后拥有独立的自主定价权,不会像仿制药一样要与首创药物保持相同的定价,或者说面临近期、甚至是一上市就要面对集采的风险。一般来说,改良新药的重新定价可以是已经降价了甚至进入集采阶段的仿制药的 5到10倍左右。所以,这对我们的企业来讲确实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方向。     另一方面,改良新药在整个研发生产过程当中尤其注重生产工作。对于乐土科技这些 CDMO来说,是非常需要有更紧密的合作的,在早期的CMC制剂工艺研发上,CDMO就需要企业端有合作,也是大家能够做到互相帮助,进一步能够给中国患者带来更好的药物获益。     主持人:    除了完全做创新药的药企之外,还有很多仿制药企也在转型,还有哪些细分赛道值得企业关注呢?     陈镇荣:   我们经常在说,下一个时代或者说下一个大的方向一定会有细胞与基因疗法( CGT)的应用场景。近年来,在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国家政策的科学监管日趋成熟的背景下,CGT行业已经得到快速发展。2021年中国迎来了两款商业化CAR-T产品,CGT已经是我国生物医药研发领域的最热门的领域之一。     CGT有很多的应用场景,现阶段,CGT在罕见病及恶性肿瘤领域已有多项重大成果落地,正逐步向着慢性病及传染病等多种疾病领域拓展,这些疾病领域存在许多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而细胞治疗的独特优势有望带来长期疗效,相信CGT能为更为庞大的患者群体提供新的治疗选择。     此外,还有新靶点、新制药方向,就像细胞因子前药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热点。其实正如其他嘉宾所言,整个国内医药企业的研发说到底还是打铁还得自身硬,如果没有办法做到真正临床意义上的获益,那么到最后有没有获批、有没有商业化都是可以预见的过程,这也是为什么 CDE在过往两年里几乎每个月都发布新的药物临床和非临床试验指导原则,也是旨在帮助我们企业更好地去做药物研发。   药物研发前期需要做非常多的实验,    做得实验越多,需要用的试剂、酶也越多,大多还是以进口为主,都很贵,因此用出去的经费也越多。    企业端做最后的商业化生产的时候一般会更加头疼,因为很大程度上就是属于 “卡脖子”的问题。我觉得这就非常需要国家和自己的企业可以研发出来的国产试剂盒,或者整体解决方案,这些都是非常急需的。     总体来讲,前期研发人员做靶点,也需要产业端从商业化角度帮助大家解决生产成本高的问题,如果前期研发生产成本上降下来了,那么药物的定价也就会降下来。同时国家药物集采价格趋向合理化,那么企业就不怕后面药物上市后就面临降价甚至入不敷出的问题,愿意更多地去做研发,为我们国家的患者们带来更多用得起的好药。    
沙利文高管受邀担任2022·BSA未来之星奖项评选评委并出席颁奖典礼
公司动态
2022/08/10

沙利文高管受邀担任2022·BSA未来之星奖项评选评委并出席颁奖典礼

沙利文高管受邀担任2022·BSA未来之星奖项评选评委并出席颁奖典礼
2022年8月8日,HVIS   2022年第二届中国国际疫苗创新峰会在北京盛大开幕。9日,由第二届中国国际疫苗创新峰会发起并主办的【BSA未来之星奖项评选】结果揭晓,2022·BSA未来之星颁奖典礼隆重举行,    弗若斯特沙利文( Frost  & Sullivan,简称:沙利文)大中华区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毛化先生受邀担任行业专家评审,作为颁奖嘉宾出席颁奖典礼,并为“BSA未来之星第一名”获得者浙江海昶生物医药技术有限公司颁奖。   毛化先生为浙江海昶生物医药技术有限公司颁奖 获奖企业及颁奖嘉宾合影   Best Start-up Awards(BSA)是专注于疫苗行业的创业公司评比大赛,由博迈思·国际疫苗创新峰会于2021年发起,面向全国。BSA汇集最权威的专家、疫苗商业黑马、行业龙头、资深媒体于一堂,追踪研究疫苗产业领域大量的创业案例并深入分析,并着重于科学定义疫苗领域的商业模式、团队、技术风向、投资潜力等方面,建立疫苗行业初创企业框架评价体系,全面评估中国疫苗企业的创新能力,商业模式,团队,技术能力以及发展前景。BSA意在袋扬传播中国疫苗创业企业的最佳"创业创新”模型,从面推动中国疫苗企业商业创新专型,科研成果转化,为国内外投资者提供高参考价值的投资指引。   本次评选共收到 33家企业报名表,约80w的网络投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最终,10家入围复赛的企业经过激烈角逐,评审团从技术、模式、解决方案、前景、资本、盈利模式、资源与能力以及客户价值主张八个维度进行评分,比分位列前三名的企业最终获得【BSA未来之星奖】,参赛企业中投票人气最高的企业获得【BSA最受欢迎企业奖】。 ★ 获奖名单   ★ 【未来之星第一名】   浙江海昶生物医药技术有限公司     【未来之星第二名】   上海和誉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未来之星第三名】   杭州剂泰医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最受欢迎企业奖】   珠海丽凡达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电话

业务咨询热线

(021)54075836

微信
二维码

扫码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

联系我们

×
×
微信二维码